二氧化碳捕集技术的最新研究进展
2014-02-01张文慧林毅邹娟珍
张文慧 林毅 邹娟珍
(1上海人大人投资管理有限公司 上海 200021 2广州汉德工业技术服务有限公司(上海分公司) 上海 200021)
最近,随着工业的发展,二氧化碳(CO2)的排放量不断增加。科学研究表明CO2的大量排放会带来全球气候变暖,造成不可逆的灾难性破坏。因此我们需要减少CO2的排放量。CO2减排是一项复杂的工程,它需要多种途径共同协调。目前,CO2减排的途径主要包括开发低碳能源、节约能源以及CO2的捕集、封存技术(CO2captureandstorage,CCS)。其中,CCS是最有前景的方案之一。本文中,我们对二氧化碳捕集技术现状进行了全面的综述。对燃烧前、氧燃烧、燃烧后二氧化碳捕集技术进行比较,并讨论了不同捕集方法的特点和适用范围。最后对CO2捕集技术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1 二氧化碳捕集技术现状
CCS是指从CO2排放源中将CO2捕集分离,并输送至封存地点,使CO2与大气彻底隔绝。CCS的第一步是CO2的捕集,它是最关键也是能耗最高的一步,CO2捕集所需能耗大约为整个CO2减排成本的70%。因此,开发低成本、高效率而且绿色无污染的CO2捕集技术具有重要的意义。
CO2捕集是一种气体分离的过程。目前分类方法比较多,最常见的是根据分离原理分类:吸附法、吸收法以及膜分离法等。有3类相应的CO2捕集技术,即:燃烧前捕集,氧燃烧以及燃烧后捕集。对于这三类的研究进展如下所述。
1.1 燃烧前捕集技术
在燃烧之前,煤等其他固体燃料会转变为气态,并进一步分解为H2和CO的混合气。该混合气通过水煤气转换反应器会变成H2和CO2,H2是一种环境友好的燃料,可以用于煤气联合循环电厂的燃烧以及燃料电池的开发。燃烧前捕集就是将H2和CO2分开,由于混合气的压力一般为2.7MPa左右,而且烟气中的CO2分压远远高于这个压力。因此,采用燃烧前捕集技术可以显著降低捕集装置的规模,主要采用物理吸收剂将CO2分离,常见的吸收剂包括:低温甲醇、聚乙二醇二甲醚同系混合物以及丙烯碳酸酯。燃烧前捕集技术具有成本低的优点,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
1.2 氧燃烧捕集技术
在纯氧条件下,煤等其他固体燃料的燃烧产物为H2O和CO2,H2O的沸点较低,因此可以通过冷凝的方法将H2O分离从而得到CO2。此技术需要高纯度的氧气,一般是由低温空气分离装置提供的。研究发现,循环流化床也可以对燃烧温度进行循环控制,从而降低温度得到较为纯净的CO2。与燃烧前捕集技术相比,氧燃烧捕集技术具有以下优势:(1)可以实现CO2的零排放,研究发现通过该技术CO2捕集率超过95%;(2)氮氧化物产生量少,减少了脱氮装置的规模,降低了成本。
1.3 燃烧后捕集技术
燃烧后捕集技术是在烟气中将CO2分离,烟气中CO2的分压不超过0.15MPa,因此一般化学吸收剂固定CO2,而且要求化学吸收剂具有较强的亲和能力,与CO2反应能够生成水溶性的物质。燃烧后捕集技术是一项比较成熟的技术,上世纪70年代已经用于烟气中CO2的回收。目前,醇胺法是最常用的燃烧后捕集技术。但是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例如对设备的腐蚀性强、吸收量小、能耗大一级需要对烟气预处理等。
2 CO2 捕集技术的最新进展
目前,CCS技术仍然很不成熟,其高成本限制了大规模的应用。因此,目前降低CO2捕集成本是研究的主流方向。国内外学者都对此进行了研究。其中,氨法是国外普遍认可的技术。其原理为,在溶液中氨和CO2反应生成碳酸铵或者碳酸氢铵,烟气中的二氧化硫以及氮氧化物也可以生成硫酸铵和硝酸。碳酸氢铵在低温下即可分解,而且生成碳酸氢铵后氨的利用率较高,因此在采集过程中要严格控制氨的浓度以及其他条件,使生成的碳酸氢铵尽量多。与MEA相比,氨法具有能耗低、吸收能力强以及对设备无腐蚀的优点。阿尔斯通已经获得了氨法工艺专利许可权,而且在致力于开发冷氨法。目前,国外还有一些学者致力于其他的捕集技术,例如金属有机骨架、氧气制取、离子液体以及膜分离技术等,但是都停留在实验室研究阶段。我国也致力于CCS的研究,“十一五”、973以及863计划中有很多关于CO2捕集的课题。一些电厂建立了三套醇胺化学吸收法CO2捕集技术,而且已经生产运营,已经达到国际水平。据统计,我国CCS的现场试验按照时间顺序在国际上可以排到第四的位置。
3 总结和展望
随着技术的发展,CO2捕集技术更加多样化,而且成本得到了明显的降低,推动CCS的大规模应用。目前有3种常见的CO2捕集技术,它们各有优缺点。其中,氧燃烧捕集和燃烧后捕集技术适用于大规模的应用,有望用于工业化应用。醇胺化学吸收法是比较成熟的捕集技术,适合大规模的工业推广,冷氨法的成本最低,值得商业应用。相信在不久的将来,CO2捕集技术会得到广泛的应用,从而改善全球环境。
[1]肖远牲,刘光全,尹先清.二氧化碳捕集技术及机理研究进展[J].化工中间体,2012,(10):1-5.
[2]殷亚宁.燃煤电站富氧燃烧及二氧化碳捕集技术研究现状及发展[J].锅炉制造,2010,(6):41-44.
[3]杨圣云,刘亚敏,吴丹.烟气中二氧化碳捕集技术研究进展[J].江西化工,2013,(2):2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