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山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技术措施分析——以云南东川为例
2014-02-01马槽周永贵
马槽 周永贵
(昆明市东川区水务局 云南昆明 654100)
东川矿区范围为东经102°41′—102°51′,北纬26°8′—26°30′,面积约660km2,矿区气候属亚热带、温带交叠型,气温在41℃至-1.8℃之间,年平降水为600-1200mm,基本集中在6-9月,其中以7、8月份居多,主导风向为南北风;矿区地形主要特征是阿尔卑斯型中高山,被众多呈南北向和东西向的“V”形山谷切割,地势陡峭,坡度一般在30-40°之间;在地质结构上,属华夏大地构造单元上的康滇地轴的一部分,称之为“东川块状隆起”,地层由元古界昆阳群地层、震旦系地层和少量的古生界、第四系地层及火山质碎屑岩等所组成。东川铜最早记录见于公元4世纪,东晋《华阳国志南中志》记录了当时堂螂产白铜。明万历年间,由于资本主义萌芽,中国的商业有了很的发展,带动了货币的广泛使用,而滇铜则作为货币原料的主要产地。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将东川作为一五重点项目加以建设,铜矿的开采迎来了一个高峰。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新时期的开采技术的不断成熟,采选技术的不断提升,人为破坏生态环境的现象明显减少,但在开采过程中仍不可避免的对水土环境带来一定影响。
1 矿山建设生产影响水土环境的主要表现
矿山在建设生产过程中,改变了原有地形地貌,除了对本区水土环境造成破坏外,还会对区域生态环境产生影响,大面积的水土流失,破坏生态环境,造成下游河道淤积堵塞,河道抬升,对沿河构成安全威胁。其主要表现形式为以下几类。
1.1 开挖造成边坡失稳
矿产资源是地壳在其长期形成、发展与演变过程中的产物,往往需要经历多次的构造运动,经过一系列的地质作用聚集形成。因此,矿山建设生产,不可避免的对原地貌进行破坏重建,在进行探、采过程中,必然要对地表进行开挖,形成的大小边坡,破坏了原有土体平衡,容易造成边坡失稳,在边坡自身重力和降雨径流的作用下,造成规模不一的水土流失。
1.2 弃土弃渣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矿山建设生产过程中,除去自身建设需消耗部分弃土(渣)外,大部分弃土(渣)需要通过外运或新建弃渣场的方式来加以消耗,无论是何种形式的渣场,均需对原地形地貌加以改造,使之满足使用功能。因此,弃土(渣)的客观存在和消耗,在一方面压占土地对地表环境造成损害,另一方面因自身的物质组成在长时期不能被植被覆盖,在外力作用下容易流失,易对周边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的影响。
1.3 地下开采造成的地表塌陷
地表塌陷属于重力侵蚀的一种,大部分资源埋藏在地下,在采掘过程中,破坏了原有的应力环境,加上地表大气、水环境的影响,容易在矿体上部地表造成张裂和塌陷,从而改变地表形态,影响水土环境。
1.4 水系破坏造成新的沖淤变化
地表、地下水系的形成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是生态系统为了维持自身的平衡而做出的自然选择。水系统的破坏主要表现在对地表环境破坏后,地表径流流向改变,入渗量的减少以及地表、地下水力参数的改变。新的水流形态必然会带来新的沖淤变化。
2 目前采取的主要措施
2.1 坡面治理维持平衡
目前边坡的治理主要采取工程措施加生物措施相结合的手段来进行。工程措施主要包含放缓边坡、支挡、岩土加固、坡面封闭防护等。通过削坡减载,削掉部分不稳定的岩土体,达到减轻土体重量,减缓边坡,提高其稳定性;在此基础上,通过对不稳定的岩土体进行支挡防护以维持土体平衡。同时在坡面通过锚杆、锚索、注浆等方式封闭整改坡面,避免受到外力的影响和作用致使边坡失稳。植物防护主要是在工程防护的基础上,通过提高坡面植被覆盖度,减少降雨对坡面的影响。
2.2 截流排水防止冲刷
截流排水,是矿山水土保持治理中常见的一种方法,为了确保作业区或生活区的安全运行,需要将上游来水通过截流排水的方式将其引至上述区域以外,避免了上游来水可能会对生产生活区造成的影响,同时也防止径流对已扰动地表的冲刷,带来新的水土流失。
2.3 渣体拦挡防止水土流失
弃土(渣)的存在,以及随意的丢弃,是矿山水土流失最为常见的一种方式。水土保持“先拦后弃”的理念,即是对上述水土流失防治最好的注脚,常见的有渣场集中堆放,亦有临时拦挡,渣体表面绿化等。
2.4 新增植被覆盖削弱降雨侵蚀
前述坡面治理、渣场防护所采用的植被覆盖措施,在增加植被覆盖度的同时,其主要作用在于减少降雨侵蚀力,对大气降水进行重新分配和有效调节,发挥其独有的水文生态功能。研究表明,植被系统一般可分为3个层次,即冠层、枯落物层、含根土壤层,3个层在防止土壤侵蚀中各具特性,冠层能够减少林地的有效降水量,延长降水、产流历时,削弱雨滴击溅地表的能力,控制土壤侵蚀的发生;枯落物层和含根土壤层能够再一次固土保水,涵养水源,减轻坡面径流侵蚀。
传统的防护措施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满足防止水土流失的需要,但在综合防治的效果上仍显不足,一方面是由于部分水土保持方案编制单位不愿深入研究下功夫,另一方面则是建设单位的水土保持意识仍待提高和加强。
3 加强防护水土流失的措施建议
3.1 强化分区治理
矿山建设生产涉及区域广泛,由于立地条件的不同,自然条件各异,需要进行水土保持生态修复进行分区治理,设定不同的生态修复目标。在水土保持措施设计时,应充分考虑水土的平衡,不同高海拔生态系统的保护与恢复,特定的土壤侵蚀区的重建恢复等,依靠生态系统自身的调控能力和人工调控能力的相互作用,达到生态修复和治理的目的。以一个小流域为例,只有明确分区治理任务和目标,综合乔、灌、草等植物措施,坡面水系等沟坡工程措施和科学的农耕措施有机结合,有利于流域内生态环境恢复、生物多样性和安全生产条件的综合改善,才能够起到综合立体防护,充分体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念。
3.2 加大综合利用力度
矿山生产提倡综合利用和循环利用,在水土保持措施设计时,应当从一开始的基建期土石方平衡上寻找自身可消耗利用的部分,对表层土的剥离利用应有综合的考虑,结合未来生产生活区的覆土绿化,渣场、尾矿库的覆土封场等,确定其存留的位置与临时防护措施;弃土(渣)的流向也是矿山建设生产过程中比较容易破坏周边生态环境,产生水土流失的薄弱环节,在措施设计中,除了传统的渣场堆存外,提升水土保持综合利用力度,实现水土保持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3.3 点面结合,重视区域生态质量
区域生态质量,是当前全社会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是基于生态系统评估、环境承载力、可持续发展等理论体系的综合学科。矿山水土保持措施设计,在有针对性的防范的同时,应综合考虑区域整体生态环境,从大环境为切入点,与大的生态环境系统相融合,使点上的生态修复能够融入大的生态系统,从而实现环境的有机结合与统一。
3.4 重视生态自我修复
充分发挥生态的自我修复能力。在对重点治理区进行治理的同时,积极开展了生态自我修复的研究和推广工作。最大限度的避免矿山建设生产对环境的不利影响,尽量依靠生态系统的自然修复能力恢复植被。结合水利部提出的“充分发挥大自然的自我修复能力,实施生态修复工程”水土保持新思路,遵循自然规律、不断加快水土流失治理进程。
4 结语
资源开采与环境破坏的矛盾,尤其是水土资源的破坏,其重生的过程漫长,合理的开发利用矿产资源,保护生态环境,重视区域生态环境的平衡、协调和安全,需要在理论创新、技术研究、工程治理上不断下功夫。
[1]卞正富,张国良,胡喜宽.矿区水土流失及其控制研究[J].土壤侵蚀与水土保持学报,1998(4).
[2]段海侠.矿区废弃地水土流失的成因及防治对策[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29).
[3]张延凯,陈广平.矿区可持续发展问题探讨[J].矿业工程,2004(5).
[4]罗忠夏,杨盛芳.东川铜矿志[M].云南民族出版社,1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