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低碳经济下可再生能源利用模式
2014-02-01陈云川
陈云川
(重庆市能源利用监测中心 重庆 400020)
低碳经济是指通过调整能源开发利用结构通过相应的低碳技术手段消减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从而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在2020年的目标是CO2减排相比1990年减少20%,在2050年减排达到60%。“十二五”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其中强调了由于我国能源需求持续时间长,能源资源和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加快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已经成为应对我国严峻的能源环境问题的必经之路。因此,发展低碳经济就要坚持发展可再生能源,综合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调整优化能源结构。
1 低碳经济下可再生能源发展现状及面临的问题
1.1 可再生能源的发展现状
随着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能源与经济发展之间的供需矛盾愈演愈烈,因能源短缺所带来的问题不断凸显。目前,我国加大了对可再生能源的综合开发利用,并且以年均25%以上的增速发展。在降低环境污染问题、调整优化能源结构、促进经济协调发展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
1.2 可再生能源产业面临的问题
1.2.1 产业政策不完善,奖惩激励制度不完善
在目前的可再生能源的发展过程中,大多数可再生能源由于其相对规模小、利用资源较分散等原因导致其投资成本较高,在市场竞争中缺乏竞争优势。国家对于风电、生物质能能源的扶持力度不够,激励奖惩制度不够完善,缺乏明确的规章制度来制定具有长效性的发展扶持机制。
1.2.2 市场保障机制不完善
市场的需求不稳定性要求政府进行政策的支持和保障,来稳定市场的安全平稳发展。国家加大了对于可再生能源的整体和长期性规划,但是可再生能源由于缺乏具有循环性、持续性的市场增长性拉动,其新技术研发和应用相对较为落后。市场保障机制的不完善直接影响可再生能源的稳定性发展和创新性应用。
1.2.3 技术研发体系不健全
在低碳经济下,可再生能源利用除开水能、太阳能和沼气等能源的应用,其他的可再生能源利用率相对较低。研发应用的技术水平不够完善,设备和技术与国际上先进的研发团队相比有着较大的差距。在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过程中,由于其技术评价标准和产品检测等体系不健全,没有形成完整的服务体系从而限制了其创新性发展。
2 低碳经济下可再生能源利用模式
2.1 农村可再生能源利用模式
电能和燃气是农村可再生能源利用的主要模式。随着经济的发展,农民生活水平提高,农业机械化程度加强,使得在农村发展可再生能源成为了重要的能源应用模式。农村机动车中所需要的各种电能、燃气和柴油等都可以依靠可再生能源进行利用开发。在农村应用生物质能能源将农村日常生活中产生的农作物秸秆以及有机肥料等当作沼气原料,实现沼气转化发电和燃烧生热。在农村的太阳能应用是将光热转化为电能从而实现洗浴家庭炊事等日常操作。
2.2 城市可再生能源利用模式
在城市的可再生能源利用发展模式中,生物质能、太阳能、地热能以及海洋能都发挥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城市与农村的可再生能源的利用模式有一定的区别,其生物质能的应用有着不同的概念和意义。城市生物质能产生的数目相对较大,对于解决城市化石能源缺乏以及环境问题上有着重要意义。城市可再生能源利用模式将生物质能和地热能的发展利用作为中心点,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对可再生能源做到持续循环发展利用。
2.3 农业园区可再生能源利用模式
农业园区的重要组成是农业企业。农业企业以电能为主加工农产品对外销售。目前我国的大多数农业园区中,主要应用太阳能、生物质能以及地热等能源。农业企业加工过程中产生的有机废物和园区员工生活中的生产垃圾以及企业加工的原材料都是农业园区生物质能能源的重要来源。通过对农业园区实现梯字型发展利用,形成可持续发展的循环农业经济体系。在其可再生能源的利用模式中,生物质能、风能、太阳能以及地热能都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形成联系密切的产业发展链。
2.4 工业园区可再生能源利用模式
与农业园区不同,工业园区的主要发展对象是工业企业,但其能源应用还是以电能为主。生物质能、太阳能以及地热能等可再生能源在工业园区中的应用相对较多。在工业园区,园区企业的生产过程中排出的剩余有机废料,园区内工人的生活有机废物,都是其生物质能的重要来源。工业园区的生物质能能源利用模式与农业园区的利用模式同属一类,都是通过生物质能产生的沼气开发应用到发电和炊事等日常生产生活中去。从而促进园区的可持续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建立。
3 结语
在面临经济社会发展受到能源短缺问题的制约因素影响时,发展低碳经济,调整优化能源产业结构,完善可再生能源的利用模式具有重要意义。根据不同的场所和经济发展条件变化,因地制宜的发展可再生能源,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能源和经济发展所需之间产生的供需平衡矛盾。目前,在全球范围都在大力发展低碳经济的形势下,充分发展可再生能源,对于保护自然生态环境,促进生态和社会经济平衡协调发展,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具有重要意义。
[1]沙之杰.低碳经济背景下的中国节能减排发展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1.
[2]邢继俊.发展低碳经济的公共政策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