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商业银行适应利率市场化的对策研究
2014-01-31牛润盛
廖 原 牛润盛
(中国人民银行汕尾市中心支行,广东汕尾 516600)
利率市场化是深化金融改革和完善宏观调控必然选择,也是完善金融市场体系的重要内容。随着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推进,商业银行风险逐渐加大。近两年,我国利率化步伐明显加快。2012年6月7日,央行非对称降息,将存款利率的浮动区间调整为基准利率的1.1倍,2013年7月19日,央行宣布全面放开贷款利率管制,贷款利率浮动不再设下限,取消农信社贷款利率2.3倍上限。利率市场化改革步伐提速。2013年9月24日,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胡晓炼指出近期有序推进利率市场化工作三大任务:一是建立市场利率定价自律机制;二是开展贷款基础利率报价工作;三是推进同业存单发行与交易。2013年10月25日,贷款基础利率(Loan Prime Rate,简称LPR)集中报价和发布机制正式运行。目前只有存款利率上限未全面放开。
中小商业银行与大型商业银行相比,存在贷款周期短、存贷期限不匹配等问题,存贷利率的非对称性波动会加剧其风险敞口暴露,经营风险更大。我国利率市场化过程中是否会发生类似美国利率市场化压垮大批中小银行的事件值得研究。因此,中小商业银行如何积极利率市场化的研究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一、研究概述
利率市场化改革必须具备一定条件。汪宏程(2011) 在总结利率市场化的国际经验基础上,指出宏观经济环境稳定、社会资金配置市场化、金融市场和金融体制完善、金融监管体制健全是利率市场化的改革条件,并对我国利率市场化提出针对性建议。易纲(2009)总结改革开放三十年以来中国利率市场化历程,总结了双轨制推进改革取得的成就,支持产权清晰、自由竞争和退出机制进一步推进利率市场化的必要条件。韩鑫韬(2011)认为韩国利率市场化失败原因主要有选择时机不当,宏微观经济不稳定,金融监管和货币政策工具缺位,国有银行私有化改革不彻底,存贷款利率的改革步伐不协调等。刘曦(2012)认为印度自1985年启动利率市场化对提升货币政策传导有效性、提高大型银行核心竞争力、增强金融产品创新驱动力等帮助很大,也存在推进步伐过快等问题。
利率市场化要求金融机构转变管理方式、提高风险管理能力、实施多元化经营。罗熹(2013)认为商业银行应通过调整经营模式,调整风险偏好,拓展金融资产服务,实施综合化国际化经营,提高风险管理能力等应对利率市场。许坤、邰莹莹(2013)认为中小银行应抓充分发挥其机制灵活性和服务中小企业的业务特点,大力发展特色化和个性化业务,注重质量的提高。左中海(2012)中小银行应建立科学的产品定价机制,使贷款报价能够覆盖资金成本、经营成本以及所承担的风险,提高产品创新能力,大力发展中间业务,提升非息收入占比是应对利率市场化的必由之路。樊志刚、胡婕(2012)不断加快的以存贷款利率放开为核心的利率市场化步伐,要求银行经营转型,调整信贷结构,通过不断拓展中小企业及个人贷款业务,提高信贷资产整体利率水平,获取更多的利差收益;大力拓展非利息业务,加快手续费佣金、保险等收入的增长速度,不断扩大利润来源。尹继志(2011)认为商业银行应建立风险规避、风险分散、风险转移、风险补偿等利率风险控制机制,推出更多的投资理财、财务顾问、资产管理、资金结算、担保、保函、代理等高附加值的业务品种,使经营收益来源多元化。严敏(2013)研究发现,中小银行区域特征明显,具有信息成本优势;业务审批速度快,具有交易成本优势;监督成本优势。
二、利率市场化对中小商业银行影响分析
(一)利差收入持续减少
利率市场化之后,中小银行所依赖的高利差盈利模式无法持续。据统计,美国银行业在利率市场化之后,存贷款平均利差减少了54个基点,日本银行存贷利差减少82个基点,台湾地区存贷利差减少约100个基点。我国商业银行由于长期受到体制影响,传统利息收入过高,而非利息收入明显偏低。利率市场化使净息差减小,2011年以来,净息差均值3%以下,而且有逐步下降趋势(表1)。利率市场化后中小银行为了取得存款资金而提升利率,通过银行业间的不断竞争使存款利率上升,导致了融资成本的增加,从而增加存款利息支出;中小银行间为了夺得市场客户,通过不断的竞争形成了一种比较低的贷款利率,从而减少了贷款利息的收入。中小银行长期依赖的高利差的盈利模型将无法持续,面临的改革和转变收入结构的压力十分紧迫。
表1 2011-2013年上半年年商业银行净息差
(二)风险管理难度增加
利率市场化带来利率风险,中小银行利率风险管理的难度上升。在管制利率体制下,各中小银行都按照中央银行规定的利率水平吸收存款、发放贷款,利率风险并不明显,商业银行基本不用考虑利率风险问题。然而,在利率市场化以后,利率波动的频率和幅度将会提高,并使利率的期限结构变得更加复杂,管理利率风险的难度逐步增加。国内利率衍生金融工具市场尚不成熟,无法运用表外手段对冲利率风险,这样就只有依靠表内调节,即通过改变资产负债的结构来改变利率敏感性缺口大小。目前商业银行在表内负债调节中仍处于被动地位,因此加强对资产业务的利率风险管理就显得至关重要。利率市场化还带来信用风险。利率市场化进程中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会使潜在的信用风险逐步增加。信息不对称使得银行不能完全观察到借款项目的风险程度。当银行调高贷款利率,利率的提高将产生两种作用:一是高贷款利率会拒绝低风险的借款人,因为面对银行高利率只有那些高风险高回报的借款人才会借款,极易产生逆向选择。二是高贷款利率会刺激借款人获得借款后从事高风险活动,引发道德风险。以上情况使贷款项目质量整体下降,增加未来违约的信用风险。
(三)产品定价能力不足
利率市场化加大了中小银行产品定价的难度。中小银行本身在产品定价方面能力有所欠缺。在利率市场化后,由于利率的灵活性,中小银行可以根据不同产品的特点、资金成本、竞争策略、客户价值、风险程度和目标利润进行自主定价,竞争格局由原来的非价格竞争转变为价格竞争,定价能力成为中小银行提升竞争力的重要因素。金融产品定价不仅涉及经营目标、战略决策和市场策略等宏观场面,还与信贷风险、供求情况和成本费用紧密相连,这些对中小银行来说都是巨大挑战。调查显示,大型商业银行已建立了内部资金转移定价机制FTP),按照风险等级确定贷款利率浮动比例,而中小金融机构(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城市商业银行)贷款定价制度相对滞后。例如,汕尾辖区5家农信社贷款定价在人民银行贷款基准利率基础上,按照省联社贷款风险相关制度(原则性、粗线条)在基准利率基础上上浮或下浮利率,并未按照市场资金供给关系变化、客户实际情况变化等及时调整利率,利率定价机制不完善。
(四)资本补充渠道有限
利率市场化将加剧中小银行资本补充压力。银行资本补充渠道分为内源融资和外源融资两种。内源融资是指通过提高自身盈利能力来补充资本,外源融资是指利用股权资本、债务类工具、混合型权益等各外源资本工具进行资本金的补充。利率市场化影响商业影响资产负债结构,给资本管理带来风险。利率市场化使商业银行的利润下滑,降低了商业银行的资本积累能力,对商业银行满足资本充足监管要求带来一定程度的风险。相较大型银行,中小银行更加依赖内源融资来补充资本。截至2011年末,大型银行的平均利润留存率为63.0%,而中小银行却高达84.2%。利率市场化后,净息差收窄必将影响中小银行留存收益,若维持内源融资规模不变,只有提高利润留存比率。但目前中小银行的利润留存比率普遍高于70%,进一步扩大留存比率空间非常有限。
(五)经营管理风险凸显
中小银行信用程度逊于大型商业银行,不得不以高于金融机构平均水平的存款利率和低于金融机构平均水平的贷款利率来吸引客户,导致成本上升,这种“高存款利率,低贷款利率”的利率竞争格局将会大大减少各个中小银行的利润。同时,过高的利率使许多低风险的借款人退出信贷市场,只有高风险的借款人保留在市场,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增加。利率市场化后,中小银行通过提高贷款收益率缓冲存款成本上升所带来的不利影响,这是以提高风险容忍度为代价的,将导致竞争力弱的中小金融机构逐渐被边缘化,甚至被淘汰出市场。国际经验表明,利率市场化后中小银行经营管理风险增加。在快速推进利率市场化的国家,如拉美地区的阿根廷、智利等均出现了名义利率急剧上升、金融机构大量倒闭的现象。即使是利率市场化历程在10年以上的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也在改革过程中出现大量中小银行破产倒闭,如因推进利率市场化,美国仅1987年到1991年平均每年就有200多家银行倒闭。
三、中小商业银行应对利率市场化的政策建议
(一)完善内部制度,实施集约化经营管理
中小商业银行应着利于实现业务处理的专业化、流程化、集中化管理,真正实现管理与经营紧密结合,使银行的决策管理部门能与市场融合,对市场的变化及时采取应对措施。结合中小商业银行组织人员少的特点,完全可以做到集中综合授信、集中综合审贷,并且做到自上而下的内部监督。为应对因利率市场化带来的经营成本提高,中小商业银行必须做到机构进一步整合,信贷结构进一步优化的基础上,优化增量、盘活存量,以此提高自身经济效益;加强制度建设与流程设计,比如零售条线的改革深化,企业金融、金融市场条线的改革启动,以及风险管理体系、财务管理体系的改革等等;部门间的配合协作日益成为常态,进一步强化“统一银行”、“流程银行”的理念和意识,完善制度和流程的管理,提高效率。
(二)加强金融创新,优化资产负债期限结构
中小商业银行应加大产品创新能力,大力拓展多元化营业收入,提高中间收入所占比重。从发达国家的经验来看,随着利率市场化机制的建立,都把眼光盯在了中间业务和表外业务上,表外业务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正日益提高。中间业务的发展水平是利率市场化后,决定商业银行利润和市场地位的分水岭。中间业务是不构成银行表内资产与负债、形成银行非利息收入的业务,可以为商业银行提供收益,但不承担利率风险。要通过资源倾斜和管理政策引导,大力发展中间业务,逐步改变银行大部分的业务仍是传统的存贷款业务、经营收入主要依赖资产负债业务的现状。这也是商业银行规避利率风险和实现稳健经营的重要手段。
(三)完善定价机制,提高科学定价能力和管理水平
中小商业银行应不断提高存贷款等金融产品的科学定价能力。利率市场化本质上就是金融产品的价格竞争。在利率市场化条件下,中小银行更应尽快明确利率定价的原则和考虑因素,以内部资金转移定价(FTP)为核心建立利率定价模型,建立科学的产品定价机制。首先,综合考虑资金供求、资金成本、目标效益、竞争策略等因素,确定基准利率,并根据分支行经营管理水平,授予相应的价格浮动权。其次,建立利率市场化条件下商业银行产品的风险定价体系,针对不同产品所承担的风险确定其相应的定价目标、定价策略、定价方法等,并根据市场变化随时进行调整。再次,探索客户差异性定价法,根据客户给银行带来的综合收益不同实行差别定价。最后,合理确定银行内部资金转移价格,在利率杠杆作用下影响行内资金的流向和流量。
(四)利用区位优势,走差异化特色经营道路
中小商业银行应培养优势业务,走差异化发展道路。相较大型银行,中小商业银行在资产规模和经营范围上不具有竞争力,但是中小型商业银行的业务审批速度更快、地缘和区域优势明显。因此,中小商业银行应利用其在当地的地位及对当地企业的信息优势,为当地企业和居民提供更亲切、更贴心的服务,走差异化发展道路。同时,加强与其他区域中小型金融机构间的协作,发挥协同效应,共同抵御风险。
(五)完善中商业银行资本补充机制,引导民间资本进入
积极探索通过发行优先股、创新资本工具或开拓境外发行市场等方式,为银行多渠道筹集资本,支持民间资本与其他资本按同等条件进入银行业,促进银行资本来源及股权结构多元化。鼓励民间资本投资入股金融机构和参与金融机构重组改造,允许发展成熟、经营稳健的村镇银行在最低股比要求内,调整主发起行与其他股东持股比例,尝试由民间资本发起设立自担风险的民营银行。探索优化银行业分类监管机制,对不同类型银行业金融机构在经营地域和业务范围上实行差异化准入管理,建立相应的考核和评估体系,为实体经济发展提供广覆盖、差异化、高效率的金融服务。
[1]易纲.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利率市场化进程 [J].金融研究,2009,(1).
[2]汪宏程.利率市场化的国际经验、条件与改革建议[N].中国金融,2012,(15).
[3]韩鑫韬.韩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教训及启示 [J].中国金融,2011,(15).
[4]刘曦.印度利率市场化改革及启示[J].武汉金融,2012,(6).
[5]罗熹.利率市场化下银行经营转型[J].中国金融,2013,(3).
[6]许坤,邰莹莹.利率市场化下中小银行的危与机[J].中国金融,2013,(2).
[7]左中海.利率市场化与中小银行转型 [J].中国金融,2012,(15).
[8]樊志刚,胡婕.利率市场化对银行业的挑战 [J].中国金融,2012,(15).
[9]尹继志.对稳步推进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探讨[J].南方金融,2011,(7).
[10]巴曙松.利率市场化对中小商业银行的挑战[N].中国经济时报,2012-05-15.
[11]赵建军.利率市场化影响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N].上海证券报,2013-02-06.
[12]朱霞,刘松林.利率市场化背景下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J].金融理论与实践,2010,(2).
[13]严敏.利率市场化对中小商业银行的影响与对策研究[J].金融发展研究,20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