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学文献馆际互借模式分析

2014-01-31王春宁

中国矿业 2014年10期
关键词:文献图书馆资源

张 惠,王春宁

(中国地质图书馆,北京 100083)

馆际互借(interlibrary loan)是图书馆之间根据协定以互惠的方式相互利用对方馆藏,以满足本馆读者需求的文献外借方式[1]。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馆际互借已不仅是图书馆之间的返还式文献借阅,更成为资源共享的手段,成为非返还式的文献信息资源。地学文献具有专业性强,地学图书馆较少且分布不均,借阅者也分布在全国各地,借阅时经常地处偏远地域甚至地质勘查野外等特点,所以,更需要推进馆际互借,促进地学文献资源共享,以弥补馆藏资源不足,保证及时满足多地读者的需求。中国地质图书馆收藏文献历史悠久,数量大,而且文献资源的载体类型齐全。现已与世界上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200多家地学机构建立了文献交换及馆际互借业务。[2]作为中国地质调查局地学文献共享服务中心,应该起到业务龙头作用,牵头构建我国地质行业图书馆馆际联盟,实现馆际地学文献共享。

1 地学文献馆际互借的重要意义

1.1 促进地学文献共享,方便读者借阅

馆际互借是实现图书馆馆藏资源共享的方式之一。随着地质工作投入的增加和经济社会的发展,地质工作者在全新地质工作中对地学知识的需求大幅增加,社会公众也更加关注自己的生存环境,关注矿产资源保障程度,对地学文献的需求与日俱增,这些均需要到地质图书馆去获取,靠中国地质图书馆一家已无法满足需求,为解决信息资源局限性与需求广博性的矛盾,需要联合多家地质图书馆开展馆际互借和联合编目,以共享地学文献,满足多方需求,方便读者就近借阅。

1.2 促进图书传递,提高地学文献利用率

图书资源就是为广大读者服务的,开展馆际互借服务,能够加速文献传递,可以充分的使用馆藏资源,提高文献的使用率,避免浪费。例如:中国地质图书馆服务对象集中在北京,主要是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的学生、老师、其他地勘单位的地质专家及研究机构的学者;中国地质调查局其他单位的图书馆分布于全国各地,主要服务于本单位及本区域人员;受资源和地域限制,每一家不可能实现全覆盖,若实现地学文献馆际互借,读者可以在一个地方任何一家图书馆借阅多个地方多家图书馆的图书,不仅节约了读者时间成本,而且提高了参加馆际互借图书馆地学文献的使用率。因此,加强与其他图书馆之间的沟通可以有效提高图书信息资源的流通率和使用效益。

1.3 避免重复采购,节约地学文献采购经费

随着物价的上涨,各种文献价格也在逐年增长,所以购买书刊需要的经费会越来越多,中国地调局每年的地学文献采购经费有限,而且分散到局属各单位,实行馆际互借,能够避免重复采购,节约采购经费,提高地学文献采购的效率。

2 国外图书馆馆际互借模式分析

2.1 国外图书馆馆际互借基本情况

美国等西方国家开展馆际互借较早。1917年,美国图书馆协会正式制定和颁发了第一部馆际互借准则。联机计算机图书馆中心(OCLC)数据库网络组织为美国的馆际互借提供技术支持,这是美国图书馆馆际互借服务得以持续稳定发展的基础。英国依托大英图书馆的文献供应中心,实现集中式为主、分散式模式为辅的馆际互借服务,业务范围拓展到世界各地,馆际互借服务的资料形式分为:期刊、图书、会议论文和博士论文、政府出版物等等。加拿大地学文献图书馆建立服务交付模型(service delivery model),促进各地区虚拟团队和渥太华图书馆之间协调和合作,重要方式就是馆际互借与原文传递、许可和协议、电子化服务等。

2.2 馆际互借的模式分析

馆际互借的模式分为集中式和分布式。集中式馆际互借指由一个国家级的图书馆或文献供应中心集中提供文献保障服务,图书馆(或用户)直接向中心提出文献申请,中心通过自身馆藏或从他处获得后提供给申请方。分布式馆际互借服务模式指以区域性的图书馆或文献提供中心作为资源收藏和服务单位,彼此间组成馆际互借服务网络,网络内任何―家成员单位均可向网络内部的其他成员单位索取所需文献,同时也有义务为其他成员单位提供馆际互借服务[3]。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分布式互借将成为重点模式,在排除知识产权风险的基础上,是地学文献共享的主流。

3 我国地学文献馆际互借的现状

3.1 地学文献保存现状

我国地学文献资源保管在多个系统、多家单位。其中中国地质图书馆是我国最大的专业地学图书馆,所存储的地学文献最全,地调局局属其他单位图书馆保管了部分地学图书文献,中科院、冶金、有色及石油等行业系统的图书馆也保管了部分地学文献,其资源专业性更强更单一。我国其他图书馆,包括国家图书馆等综合性的图书馆,也存储了一些地质类的书刊。可见,地学文献存在重复存储,而且各自服务的群体也不尽相同,但任何一个图书馆单独不能满足多方需求。

3.2 馆际互相工作现状

目前,我国地学文献没有完全实现共享,也没完全实现联合编目。馆际互借尚没有全面开展,仅是地调局所属部分单位开展了馆际互借工作。究其原因有如下两点:一是缺乏强有力的权威性协调机构来促进这项工作快速发展,相关的法律、法规及行业规范与标准还不够完善;二是图书馆对馆际互借服务的宣传力度弱,使读者不了解馆际互借,限制了馆际互借的开展。

4 地学文献馆际互借的发展策略

4.1 加强协调,完善规章制度

中国地质图书馆要发挥龙头作用,加强协调,牵头制定馆际互借标准规范,通过签订馆际互借协议或者共享协议等形式,建立地学文献馆际互借联盟,明确各自职责、权益,促进馆际互借工作的开展。

4.2 发挥信息技术优势,推进信息共享

随着信息化的深入开展,电子图书资源日益成为图书馆服务的主要载体,网络电子图书服务也成为重要方式。推进地学文献信息共享,需要适应时代潮流,首先要建立联合编目系统,实现网络联合编目;其次要开展地学文献数字化工作,不断丰富地学文献电子资源量;最后是建立共享服务平台,在保护知识产权的前提下,促进地学文献共享。可以先在地调局系统内充分试点,再逐步拓展到行业馆和综合图书馆,实现更广域范围的资源共享。

4.3 加强馆际互借的宣传

馆际互借的生命力在于利用,这样才能充分体现出其价值。为充分发挥馆际互借效用,图书馆应该定期在馆内外宣传馆际互借的意义,让读者深刻了解到馆际互借的必要性。可以定期开展培训,开展有趣的活动吸引读者的注意力,发放宣传册、海报,或者在图书馆的网络平台、馆内外展板上发布通知、消息等等。

5 结论

馆际互借服务能够促进图书馆之间馆藏资源的优化组合,实现开源节流、资源共享。我国地学文献分散保存于多家图书馆,馆际互借与共享尚没有全面开展。中国地质图书馆作为我国最大的专业地学文献中心,应该牵头开展馆际互借服务,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实现纸质与电子的馆际互借服务,提高文献资源的利用率,服务于广大读者。

[1] 魏瑶瑶.刍议图书馆馆际互借服务[J].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11(7):129-131.

[2] 顾晓华.国家地学文献信息资源有效利用的思考[J].地质与资源,2011(1):70-75.

[3] 李军凯.试论馆际互借的模式[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05(3):21-21.

猜你喜欢

文献图书馆资源
基础教育资源展示
Hostile takeovers in China and Japan
一样的资源,不一样的收获
Cultural and Religious Context of the Two Ancient Egyptian Stelae An Opening Paragraph
资源回收
图书馆
The Application of the Situational Teaching Method in English Classroom Teaching at Vocational Colleges
资源再生 欢迎订阅
The Role and Significant of Professional Ethics in Accounting and Auditing
去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