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政府信息公开指南(试行)》发布的意义
2014-01-31王亚勤方沈
王亚勤 方沈
(1湖北君邦环境技术有限责任公司 湖北武汉 4300222 武汉华凯环境安全技术发展有限公司 湖北武汉 430074)
为进一步加大环境影响评价(以下简称环评)信息公开力度,推进环评公众参与,维护公众环境权益,2013年11月14日,环保部发布了《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政府信息公开指南(试行)》(以下简称《指南》),该《指南》将于2014年1月1日开始施行。
《指南》规定了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在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审批、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和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资质管理过程中政府信息公开的阶段和内容。其中,对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带来影响最大的是,《指南》要求建设单位和各级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应依法公开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表的全本信息。
我国目前的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工作主要是依据2006年3月18日起施行的《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暂行办法》(以下简称《暂行办法》)和2012年9月1日起施行的《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简本编制要求》(以下简称《简本编制要求》),《暂行办法》规定了环评公众参与的方式、方法,《简本编制要求》则对公众参与过程中公开的环评信息进行了要求。但从这些年的环评事件中,我们可以发现,目前环评信息的公开的内容和深度已不能满足公众强烈的维护环境权利和环境利益的愿望,下面两个案例可以发现这种信息不完全公开带来的问题。
案例一:秦皇岛西部生活区垃圾焚烧发电项目环评作假事件
秦皇岛西部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项目环境影响文件于2009年获得了河北省环保厅的批复,但由于遭到周边上万名村民、37个村委会抵制,并引发了针对河北省环保厅的行政诉讼。通过调查发现,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环评单位)在评价过程中环境现状调查不清,环境影响预测失实,更严重的在公众参与过程中存在调查表造假的情况。最终,2011年5月27日,河北省环保厅撤销了该项目环评批文,该项目停工。
案例二:四川什邡钼铜事件
四川宏达钼铜有限公司“钼铜多金属资源深加工综合利用项目”在环评编制及审批过程中,于1月31日-2月16日发布项目第一次环评公众参与公示,5月9日-5月20日,该项目进行环评公众参与第二次公示,而且在2012年3月28日,项目通过了环保部的审批。但在项目开工仅一天之后,发生了学生和市民的上访示威活动,甚至有部分情绪激动的市民强行冲破警戒线,冲击市委机关。最终,什邡市政府7月3日上午通报,决定停止该项目建设。
上述两个案例均是在环评文件获得审批后,发生的公众针对项目环保方面的抵制和上访事件,而且最终结果均一样,但是仔细看事件经过,二者还是有区别的。案例一是环评内容失实、公参作假,引发公众和一些环保组织的抵制,而案例二中,环评是程序合法的,环评文件也没发现有失实、作假的情况,而且该项目据称做过千余份公参调查,从环评角度看,该项目的建设是没有问题的,但是被一些人以明显失实的诸如“污染远超地震中的福岛核电站,60公里内严重污染,范围可覆盖成都市区”言论煽动,引发了公众的强烈抗议。
那么,环评文件如何能在失实的情况下获得审批,环评文件合法可信如何又不被公众接受,笔者认为,重要的原因就是环评信息的不完全公开。假如案例一的环评文件全本在完全公开后,项目环境现状调查失实的情况完全能被及时发现,而公众也能及时发现公参作假的情况,这份失实的环评文件也就不可能获得批复。而在案例二中,公众只能从公示信息、调查问卷、简本信息上了解到项目一些情况,公众获得的信息量很少,从而很轻易的被失实言论误导、煽动,假如在公示、公参过程中公开环评文件全本,公众能够详细了解项目的污染因子、污染程度以及所采取的防治措施,也能够接受环境影响预测的结论,从而减轻实施言论对他们的影响。
综上,《指南》中要求的环评文件全本公开后,不仅能大大减少环评造假的空间,提高环评单位对环评文件质量的重视程度,有效的约束企业的环境行为,也能够提高公众对环评的认识,更详细的了解建设项目的环境现状、污染产生和污染治理情况,有利于提高对环评结论的接受程度,而且公开的环评文件全本也是后续监督企业环境守法的依据。
[1]方堃,完善环境影响评价的执法和立法—“什邡事件”和“启东事件”的启示[J],绿叶,2012,18(9):20-26.
[2]高铜涛,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轻工科技,2013,29(12):81-82.
[3]郁风,什邡事件反思[N],中国经贸聚焦,2012-07-27.
[4]邹佳琪,环评机构竟这样造假--秦皇岛西部垃圾焚烧厂项目环评失实[N],人民日报,2013-0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