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官员“不作为”,究竟为哪般?

2014-01-31张厚美

中华环境 2014年7期
关键词:县区环保部门违法

张厚美

官员“不作为”,究竟为哪般?

张厚美

近年来,群众对环保部门“不作为”的质疑越来越多,而拥有达1000多部法律法规、规章标准的环保部门中,某些环保官员究竟为何“不作为”或“乱作为”呢?

不敢作为的明哲保身

在环境监管中,执法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者有之,环评手续、监测数据弄虚作假者有之,暗中充当违法排污企业“保护伞”者有之……而在解释为何难有作为时,部分人往往归因于“不敢作为”。一些环保官员说,政府强势,环保弱势,某些地方在招商引资过程中,对投资方“打包票”,声称包办环评审批手续;某些地方政府干预环保的事情时有发生,政府一介入,某些环保部门立马丢掉原则和操守,充当地方政府违法的“家丁”、“打手”。

湖北一位县环保局副局长是少数“愿作为”、“敢作为”的环保官员之一。他说,县领导要引进一家污染企业,投资几千万,他坚决反对,县领导多次威胁,他就是不同意签字,最终还是没有引进这家企业。他当时也担心被“穿小鞋”,好在这位县领导后来受贿东窗事发。这位副局长坦承,在环保部门,明哲保身、谄媚权贵的人越来越多,坚持原则、敢于担当的人越来越少,“弃环保之责,讨领导之欢”风气盛行,令人痛心。

装聋作哑的失职与渎职

某地学校门口的小河恶臭熏天,遭举报后,令人难以置信的是,当地环保部门居然连污染源在哪都说不清楚,开了一个“国际大玩笑”。虽然不清楚当地环保部门是真不知道还是装傻,但不管咋说,都是“失职”。一些地方群众多次向环保部门反映的突出环境问题,某些环保干部装聋作哑、懒懒散散,与社会不正之风同流合污,政府公信力就在不作为和乱作为中流失。某些基层环保人员“一边不作为,一边乱作为”, 有的暗地里与违法企业老板“眉来眼去,勾肩搭背”;有的受惠于企业老板的“糖衣炮弹”为其“挺身而出”,胆大妄为,敢破底线。

抗不住诱惑的权力寻租

环保部门虽然是“弱势部门”,但并非清水衙门。它拥有强大的审批权,但执行力却显弱,这就为不法官员提供了广阔的寻租空间,导致环境违法大有抬头之势。某些地方有选择地对不合格环评企业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甚至主动利用职权寻租。“盯死厂长,就会送钱”成为某些环保干部权力寻租的典型路径和心态。去年12月份,广东清远环保局前局长陈柏和与人谈论如何利用手中职权敲诈勒索辖区企业时,被人录音,他说自己“分分钟可以搞垮一间厂”,“而且整间厂倒闭,在别人看来都是合理的”,“其实我什么都不用做,只要找一两间厂,到了那里打麻将,就可以盯死那些厂长,他们就会乖乖送钱给我了。”广东一名环保纪检干部说,几乎每一桩环保“不作为”、“乱作为”背后,都有见不得人的违法勾当。

管理能力不足的硬伤

基层环保人才不足,尤其是县级环保部门人员缺乏,素质偏低,普遍存在“小马拉大车”现象,环保执法受到体制机制的掣肘,监管难以做到全覆盖。据统计,至2012年底,全国环保系统人才资源总量为21.6万人,与中央建设生态文明的要求相比,环保人才队伍还存在一些短板。2012年末,西部某省每万人平均仅有环保系统人员1人,大大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2人/万人)。川北某市除两个县区建有乡镇环保机构外,其余县区乡镇环保仅仅依靠县区环保局鞭长莫及的监管。平均每168平方公里仅有1名环境监管人员,每个人平均要负责3个乡镇的环境监管工作,难以应对点多面大的农村环境监管。

认清弊病,是为了剔除痼疾。当前国家将环境保护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处于环境监管最前沿的各级环保部门绝不能掉链子,要以 “零容忍”的态度和执行力肃清环保队伍中的蛀虫、腐虫,刮骨疗伤,以担当有为的精神扎实推进环保工作。

猜你喜欢

县区环保部门违法
一起多个违法主体和多种违法行为案件引发的思考
这份土地承包合同是否违法?
宽严相济管好市场——做好新时期县区市场监管工作的思考
新形势下县区人大研究室工作的实践与思考
环保部门没收非法财物是否需要听证?
环保部门档案的管理与利用研究
县区人大法制委员会工作职责探讨
如何有效查处“瞬间交通违法”
遥感监测在违法建设中的应用
县区台借助新媒体做好电视新闻刍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