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化进程中的生态文明建设综述
2014-01-31李校利
李校利
(陕西理工学院经济与法学学院,汉中 723000)
现代化进程中的生态文明建设综述
李校利
(陕西理工学院经济与法学学院,汉中 723000)
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意义,可以从历史、现实、未来、理论创新价值和实践指导作用多个方面进行归纳。生态文明是对生态危机的反拨与超越,是对长期困扰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困境的历史性扭转。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浩繁的社会工程,学界就此提出价值体系、关键环节、整体推进和低碳消费等基本思路和建设策略。
生态危机;协调发展;生态文明;生态消费;研究综述
前言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生态文明的理论概念和发展理念,全面探讨生态文明的内涵、本质、指导意义和理论价值及其现实途径,成为学术界的紧迫课题。
1.生态文明建设具有战略地位和重大意义
作为一个重大战略和现实任务,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意义,可以从历史、现实、未来、理论创新价值和实践指导作用多个方面进行归纳,大致概括为:(1)从“两个文明”到“四个文明”,从建设“生态良好的文明”到“建设生态文明”的历史过程,实践上是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序幕渐渐拉开的历史过程,理论上是马克思主义文明形态理论体系创新并构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重要内容的历史过程,政治上是中国共产党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与共产主义远大理想有机结合的历史过程。在国家建设高度上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十七大面对21世纪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质变升华关键期,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历史新起点上做出的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大战略抉择。(2)将生态文明确立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新要求,不仅表明全面小康应该成为“生态小康”,而且表明社会主义现代化应该成为“生态现代化”。我们的现代化是与生态化有机结合起来的现代化,全面小康就必须成
为生态小康,社会主义现代化就必须成为生态现代化。在此基础上,才能够建立起发达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3)生态文明提供了一种契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具有可行性和操作性的理念。人与自然的关系是文明的基础,文明的转型是人对自然的认识、理解和态度发生重要变革的结果。从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的转变,正是基于自然观的转变而发生的。要自觉地推动生态文明社会的建设,就必须扬弃工业文明的自然观。(4)生态文明作为中国社会步入小康社会的重要要求,是将自然环境与社会和谐相互融合的理解方式,生态环境的绿色可持续推进小康社会进程与社会和谐,社会和谐本身包含着人与自然相和谐的深层指向。建构生态文明必须对资本主义单一现代性在全球范围内的扩展进行批判,倡导和实践替代资本主义单一现代性的多元现代性。从生态辩证法的角度看,从单一现代性走向多元现代性是现代性自我否定的结果,也是构建生态文明的必然要求。(5)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求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四大文明的相互促进,协调发展,实现社会的全面进步。因此,在加快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它有助于我们树立生态和谐的新理念,走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文明之路。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落实科学发展观,顺利实现构建和谐社会的宏伟目标。(6)生态文明观的建构是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过程中,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解决中国经济建设问题所作出的科学总结,是不断提升经济建设中人与自然的关系形成的新的理论成果,是我们党对当代中国现代化建设规律的客观反映。生态文明不仅继承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理论,而且提出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实途径,将人类发展模式上升到优化延续的高度加以思考,开辟了人类文明的新境界,从而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宝库。
2.究竟什么叫生态文明
究竟什么叫生态文明,如何把握其丰富内涵,学界的观点不很一致,近来的见解主要有:第一种意见认为,在内涵上,生态文明包含人类保护自然环境和生态安全的意识、法律、制度、政策,也包括维护生态平衡和可持续发展的科学技术、组织机构和实际行动。具体包括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文化价值观、合理的产业结构、可持续的增长方式和“绿色消费至上”的消费模式。第二种意见认为,生态文明的建构过程,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人与自然关系的调整,而是人类社会生产生活发展方式的转变过程。生态文明不仅是改变人类物质生产方式的过程,而且是推进人类社会全方面发展的过程,也是促进人类社会与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过程。人、社会、生态之间的良性互动与协调发展是生态文明的基本要件,因此生态文明本质上是一种协调发展的和谐性文明。第三种意见认为,人与自然关系的两难—生态危机是生态文明的逻辑起点,生态文明至少被赋予了以下两个方面的内涵:生态文明的世界必须解决好人类发展的历史难题;生态文明的到来还需要人类内部的理性合作,优化人类的社会关系,彰显公平正义。第四种意见认为,从目的上看,生态文明价值观下的利己目的在层次上已有了变化。在利己的过程中只有遵循“代内公正”与“代际公正”相结合,遵循人与自然、社会共荣辱,遵循短期效应和持续发展相平衡,人类才能在依靠自然资源和科学技术、制度保障的前提下走向未来。第五种意见认为,从内在机制上看,生态文明包括了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三维结构:人—自然之间的效率结构,这个方面所要解决的是,人与自然之间的能量转换是快还是慢的问题;人—自然之间的效益结构,这个方面所要解决的是,人与自然之间的能量转换是大还是小的问题;人—自然之间的效能结构,这个方面所要解决的是,人与自然之间的能量转换是好还是坏的问题。一些学者强调,马克思和恩格斯著作中有着大量对自然、生态环境问题的关心和精辟见解,马恩生态文明观的基本内容是全面把握生态文明问题的重要环节。在马克思、恩格斯的研究中,人与自然关系占有突出地位,他们的生态文明观包含丰富内容:人对自然的依存关系;建立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善待自然,合理利用和保护环境;人与自然和谐的最终实现。马克思、恩格斯正是在吸收其他思想家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合理主张,创造性地形成了科学的生态文明观。马克思的生态文明观为我国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理论依据,提出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实途径,开辟了人类文明的新境界。
3.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特点
对于生态文明的特征,有以下代表性意见。(1)三个统一说。有学者认为,生态文明的特征体现为三个统一:一是深度与广度相统一。一国的生态文明建设是要持续建设,将之融入社会的长期发展战略之中,并体现在社
会发展的各个方面,生态文明的建设要求全球各个国家团结一致,共同治理生态危机,完善谈判机制,处理国际性的生态问题。二是制度建设与文化培育相统一。生态文明建设需要严格的法律法规,但是再严格的法规也需要人的践行,需要严格的制度,同时需要制度的内化,使生态保护的意识深入人心,成为我们日常行为规范、社会公德的一部分。三是长期战略与短期目标相统一。对我国来讲,地区差异、阶层差异、文化差异相当严重,某些地区虽然已经进入小康,但也有部分地区甚至还没有解决温饱问题,根本无法奢谈生态文明。因而在贫困地区,首要的短期目标是在不损害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尽快摆脱贫困。(2)价值观念说。从价值观方面看,工业文明把经济价值放在首位,信息文明把经济、社会价值放在首位,生态文明则在生态价值的基础上,把生态价值、社会价值与经济价值统一协调起来。生态文明视阈下的自然生态有别于农业文明时的“黄色文明”,不同于工业文明时的“黑色文明”,也不同于原始文明时的“绿色文明”,它是通过人类劳动确证了人的本质,是人与自然自觉和谐相处的“绿色文明”。 (3)生态化特征说。有些学者认为,与其他文明类型和形式相比,生态文明的固有特征在于生态化。生态文明的生态化特征和趋势是一种新的文明发展趋势,它主要表现为思维方式生态化、发展方式生态化和消费方式生态化。思维方式生态化要求人们以整体性思维、多样性思维以及开放性思维来看待人、自然与社会的关系;发展方式生态化是以可持续的方式去实现发展,体现了一种新型的发展观;消费方式生态化实现的途径是建立合理的消费观,其实质是对人文精神的弘扬。 (4)从制度设计看,生态文明作为一种文明范式或社会形态,有其不同于工业文明和前工业文明的制度设计。正如工业文明与资本主义的结合不是历史的偶然,生态文明与社会主义的契合也不会是历史的巧合或主观的臆想,而是具有历史的必然性和客观的内在性,既是一种逻辑必然,也是一种现实需要,且唯有逻辑与现实的统一才彰显出其合理性。我们当下所提出的生态文明,属于前工业文明—工业文明—生态文明这一社会形态序列,而社会主义则属于原始—奴隶—封建—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共产主义)这一社会形态序列,两者彼此契合的基础在于物质生产力和作为其重要标志的人实践能力的高度发展,以及由此决定的人与人、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解与和谐。(5)从生产观的角度看,生态文明时代作为工业文明时代之后的一个全新时代,是一个真正自觉生产、全面生产的时代。其最大的特点之一就是,它不再以单一的人的尺度为唯一尺度,而是全面尊重并运用一切物种的尺度,包括人的尺度在内,因此,生态文明时代将是充分发展自然生产力与社会生产力,充分运用人的尺度与物的尺度,合理实现“两种生产”、“两种尺度”有机统一、协调发展的时代。
4.对建设生态文明道路和对策的有益探讨
生态文明建设是历史发展的潮流和当今时代的呼唤,更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紧迫需要。人们就发展生态文明的现实道路、基本对策等现实问题,进行了有益探讨。(1)价值体系思路。有学者认为,建设生态文明,我们必须要树立一个正确的社会价值体系,在国家战略的意义上对它进行引导,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还需要对细节问题进行微调,对社会公众进行一定程度上的引导,以求实现最佳的效果。基本的方面有:全社会需要加强现代生态文明观的文化价值渗透;消解社会文化中的极端拜金主义风气,匡正对近代科学精神的误解;大力发展文化产业,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秀文化发展之路提供保障。(2)关键环节思路。其大意是,当前推进生态文明,在分析其中结构,抓住基本特征的基础上,需要把握好其中关键环节。坚持以人为本,把握生态文明建构的基本方向;保证最广大人民群众在共建生态文明中共享生态文明,在共享生态文明中共建生态文明,是生态文明建构的基本方向;弘扬和谐精神,把握生态文明建构的基本方式;发展生态经济,把握生态文明建构的基本方法。在建构生态文明的过程中,从改变人类社会生产方式出发,积极利用生态环境,积极发展生态经济,是建构生态文明的根本。(3)整体推进思路。此论认为,建设生态文明,就要注重从整体上把握生态建设的设计,在具体的体制机制上则要着力细化。生态文明呈现的是人类社会整体的进步状态,科学发展观正是把经济、政治、文化、生态作为社会主义文明建设不可分割的组成要素,力求从整体上推进。我国目前生态环境在总体上还有相对恶化的趋势,环境保护能力和经济快速增长相比还明显不足,环保力度和工作成效与和谐社会建设的要求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为此必须在全社会树立人与自然相和谐的观念,增强人民群众的环保意识,要使人们认识到生态文明建设关系着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共生的现实意义。(4)
低碳消费思路。低碳消费是符合生态文明的一种更为理性的、健康科学的生态化消费方式,是人类行为自律的结果和发展生态文明的必然要求,其实质是以“低碳”为导向的一种共生型消费方式。低碳消费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要求,它不仅是倡导人们选择未被污染或有利于消费健康的绿色产品,而且在消费过程中注重垃圾处理,降低环境污染,培育优美的生态环境,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尊重自然、保护生态环境的一种环境良知的体现,它反映了一种文化、一种文明,反映了一种崭新的道德观、价值观和生态观。(5)三大关系思路。此说认为,建设中国式生态文明,当务之急是认真处理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关系。一是要认真处理好经济发展与资源节约和生态保护之间的关系,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一方面要继续坚定不移地大力发展经济;另一方面又要切实注重节约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二要认真处理好法制建设与文化建设之间的关系。必须把法制建设和文化建设统筹和结合起来,从社会规范强制和公众自发自觉两个方面合力推进,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有力和持久的根本保障。三要认真处理好科技创新与生态文明建设之间的关系,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先进的科技支撑。必须充分依靠和积极发挥科技创新,把绿色技术推广应用与加强自主研发紧密结合起来,把组织和整合现有科技资源与前瞻布局未来科技创新紧密结合起来,把原始创新与系统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紧密结合起来,把加强生态环境治理和修复与促进经济产业结构调整紧密结合起来,着力突破制约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可持续发展的重大科学问题和关键技术。
总体而言,我们所要建设的生态文明是社会主义性质的生态文明,它一方面要吸收古今中外先进的文明成果;另一方面又要保持自己的理论和实践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必须以变革人们的世界观为前提,必须以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为指导,必须以切实推进可持续发展战略为重点。
[1] 王孔雀.可持续发展战略拓宽了社会文明发展空间[J].陕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4(2).
[2] 伍晓亮,高鑫.可持续发展定义在空间与时间双重维度上的拓展[J].生态经济,2011(8).
[3] 罗文东.构建生态文明的着力点:平衡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J].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5).
[4] 周振新.在全社会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念[J].江海纵横,2008(1).
[5] 赵西三.生态文明视角下我国的产业结构调整[J].生态经济,2010(10).
元人作剧,曲中用事,每不拘时代先后。马东篱《三醉岳阳楼》,赋吕纯阳事也。【寄生草】曲:“这的是烧猪佛印待东坡,抵多少驹驴魏野逢潘阆”。俗子见之,有不訾以为传唐人用宋事耶?画家谓王摩诘以牡丹、芙蓉、莲花同画一景,画《袁安高卧图》有雪里芭蕉,此不可易与人道也。[18](P147-148)
[6] 王孔雀.中国必须实施四位一体文明发展战略[J].产业与科技论坛,2009(1).
[7] 张谨.新时期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任务[J].学术探索,2008(3).
[8] 陈文庆.马克思主义的生态文明理论[J].生产力研究,2010(5).
[9] 王孔雀.生态文明是中国现代化的必由之路[J].产业与科技论坛,2009(8).
[10] 何煦.生态文明分析的价值视野[J].党政干部学刊,2009(1).
[11] 吕虹. 生态社会主义视野中的生态文明刍议[J]. 理论学刊,2011(3).
[13] 谢中起,张云,朱树蒂.生态文明价值观视阈中的交往实践[J].天府新论,2009(6).
[14] 赵凌云,常静.历史视角中的中国生态文明发展道路[J].江汉论坛,2011(2).
[15] 王孔雀.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J].商业时代,2010(12).
[16] 崔亚虹.生态文明建设与民族地区环境保护问题研究[J].商业时代 ,2010(6).
[17] 王孔雀.中国学者视野的生态文明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J].中国集体经济,2011(2).
[18] 陈向义.可持续发展与工业文明关系辨正[J].天府新论,2009(6).
[19] 王孔雀.生态文明是社会文明的新形态[J].生态经济,2009(2).
[20] 孙金波.生态文明的深层解读[J].青海社会科学,2008(3).
[21] 于晓霞,孙伟平.生态文明:一种新的文明形态[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
[22] 赖章盛,李红林.低碳社会:生态文明建设的新模式——兼论低碳社会的价值趋向[J]. 求实,2011(2).
[23] 王孔雀.现代生态文明理论研究及其进展[J].法制与社会,2009(8).
[24] 王敬,张忠潮. 生态文明视角下的适度消费观[J]. 消费经济,2011(2).
Modernization process in the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review
Li Xiaoli
(College of economy and law,Shaanxi University of Teachnology,Hanzhong 723000 )
The signifcance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from the history and reality, the future value of theoretical innovation and practical guidance in many areas to summarize.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is the backwash of the ecological crisis and beyond, is a long plagued the plight of human survival and development of the historic turn.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is a voluminous social engineering, academic value system thereon, the key aspect of the overall advancement of the basic ideas and low-carbon consumption and construction strategies.
ecological crisis;coordinated development;ecological civilization; ecological consumption;study review
X32
A
1674-6252(2014)01-0001-04
本文为陕西省教育厅2013年立项《生态危机视阈下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研究》(13JK0016)相关成果.
李校利,男,陕西蒲城人,1964年4月生,陕西理工学院经济与法学学院教授,主要研究社会发展理论和生态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