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PACS、RIS、HIS的医学影像科室管理及质量控制模式
2014-01-30郭启勇刘兆玉
■郭启勇 刘兆玉 赵 健 任 莹
基于PACS、RIS、HIS的医学影像科室管理及质量控制模式
■郭启勇①刘兆玉①赵 健①任 莹①
PACS HIS RIS 医学影像 科室管理
医学影像科室采用基于PACS、RIS、HIS的医学影像科室管理及质量控制模式具有重要意义。笔者结合自身医院的实际情况,对该管理模式进行初步探讨。指出新模式在影像科室中有利于优化工作流程及各个流程的质量控制,优化科室管理中的资源分配,便于统计工作量及控制消耗,有利于开展远程会诊医疗,有助于加强影像科室教学、科研工作管理。
影像医学在20世纪是医学领域中知识更新最快的学科之一。随着CT、MRI、SPECT、PET、介入放射学等影像技术、影像诊断和影像治疗的相继问世,医学影像学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经历了一个飞速迅猛的发展过程。医学影像科室的管理也经历了从简单、粗放到复杂、精细的发展,特别是随着当今医学影像技术进入全新的数字影像时代,进入“无纸化、无胶片化”的时代,医学影像科室工作流程随之发生了改变,医学影像科室的数字化管理也随之成为医院数字化管理的重要部分。随着PACS与HIS、RIS的实现整合、医学影像信息实现医院共享,医学影像管理及质量控制模式也发生了变化。近些年来以“数字化”、“信息化”为特点的新型医学影像科室管理及质控模式快速发展,很多市级及省级的医学影像学质量控制中心成立,使医学影像科室的管理也实现了标准化。本文结合我院的医学影像科室管理及质量控制模式的变革,初步探讨新的科室管理及质量控制模式的作用和意义。
1 新模式在影像科室日常工作管理中的作用
1.1 优化工作流程及各个流程中的质量控制
传统的影像科室工作流程效率低,程序繁琐,容易出错,且不易进行质量控制。如医生需手写纸质申请单预约,患者信息及检查信息需手工填写及录入放射科信息系统,技术员在采集图像前还需要再次手工输入患者信息,为了判读,仍手工或半手工调阅新老影像,这与在观片灯上看片没多大区别,医生打印报告后将纸质报告传递至相应的胶片袋里。这些环节中都可能出现差错,而且一些程序很耗时,医务人员嫌麻烦,患者没有耐心等待,可能造成医患纠纷。通过整合PACS与RIS、HIS,工作流程发生改变,医学影像质量控制存在于医学影像科室工作的每一个环节。医生开立影像学检查、影像设备采集图像、图像存储及传输、影像诊断、病例随访等环节都需要进行严格的质量控制以保证医疗安全。基于PACS与HIS、RIS的良好整合,门诊及病房的医生可开立电子医嘱,电子医嘱中患者基本信息已经整合,只需选择“检查部位”、“检查方法”,严格按照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名称规范命名,其中“检查目的”一栏可供临床医生填写特殊检查部位及特殊方法。这样标准化的申请单最大程度地避免了医生在开立时出现信息填写错误或检查部位及检查方法填写不规范的问题。在影像采集过程中,患者只需向技师或影像医生提供自己的住院号就可直接进入检查程序,经过扫描二维条码省去了技师需再次向影像设备重复输入患者信息的繁琐,避免了录入信息出现错误。各种检查设备中检查方法及检查参数按检查标准存有预设值,采集图像过程中达到标准化,图像采集完成后自动上传至PACS。一旦图像上传至PACS,需要特殊权限才能修改患者信息,修改或删除图像,保证了信息安全。PACS依据严格的国际标准保证了图像存储和传输中图像质量。当然,图像质量最终能否达到影像诊断标准,还需要医生在影像诊断终端做判定,若达不到影像诊断要求,则通过RIS提示病房医生及放射科技师需进一步补充检查。在影像诊断过程中,医生可通过RIS了解患者EMR(电子病历)中的相关病史及辅助检查情况,诊断报告按标准书写,由两级医生审核后签署报告,诊断提醒功能可提醒医生按时限完成诊断报告,报告质控功能可统计影像检查阳性率、可定期抽查书写报告,提高影像诊断书写质量。系统中整合的病例随访功能,可一键选入需随访的病例,定期提醒医生进行随访及跟踪,保证随访率。作为医院及科室的管理者,可随时统计科室的各项工作量、阳性率、不合格率等科室运行参数,方便了科室管理,也通过标准化、全信息化的质量控制,保证了医疗安全。
在日常影像诊断工作中,影像医师采用二级医生负责制,低年资的医生负责书写初步报告,选择关键图片排版胶片,重建三维图像等工作,高年资医生负责审核报告,做出修改或退回重新书写,检查胶片排版情况,审核三维重建效果。若疑难病症诊断困难,可将病例在PACS中申请全科会诊,科室多名专家在会诊中集中发表意见,最后得出会诊诊断。这种会诊治疗保证了医学影像报告的书写质量,最大程度地降低了“漏诊率”及“误诊率”,保证了为患者提供优质的医疗服务。
实现了胶片及报告的集中管理打印,因为目前医疗环境下,患者仍需要影像胶片及报告。我院实现了高效的胶片及影像报告集中打印,在医生签署报告后,PACS会自动向患者预留手机发出一条短信,提醒患者来集中打印处取得胶片及报告,扫描患者的二维码可直接经激光打印机获得胶片,打印机打印报告,刻录机将患者所有的图像制作成光盘。这样,医生的工作负担减少了,可以集中精力读片。胶片、报告、光盘发错的情况大大减少,患者等待时间也有所减少,避免出现不必要的医患纠纷。
1.2 优化科室管理的资源分配
在医院日常工作中,患者经常会抱怨做检查预约时间和需等待时间太长,医务人员也会抱怨工作量大,工作时间过长,而长时间的超负荷运转,影像设备的使用寿命也会缩短。根据医疗管理信息系统可及时获得患者量及工作量信息的实时变化,提前合理调整人力资源分配,通过提前预约科学分配患者及设备使用,大大缩短了患者的预约时间,患者按照预约时间到达等待即可,减少了患者的麻烦,提高了医疗服务质量。
1.3 便于统计工作量及控制消耗
使用PACS/RIS统计个人工作量十分方便。技师及医生的工作量可以从系统中准确调取,根据岗位设置及工作难度乘以相应系数,计算快捷,收入分配公平,有利于调动工作积极性。减少科室的消耗是提高科室经济效益的重要手段,增加工作量的同时需控制随着增加的消耗,避免不必要的消耗,有效管理科室的消耗品。通过PACS/RIS可以实时监控科室消耗品使用量,申请消耗品需网络,审批每一个科室消耗品的使用都能追溯到具体的申请人、申请原因、申请流程及领取快捷,能有效减少“废片率”,有利于控制纸张、打印设备等消耗品的使用。
1.4 有利于开展远程会诊医疗
使用基于PACS的影像诊断系统使实现医学影像远程会诊成为可能,采用国际统一的DICOM标准,保证了图像远程传输速度和图像质量,提高欠发达地区医学诊断水平,有助于改善地区间医学发展不平衡的现状。同样,也能实现基于PACS/RIS的影像科室远程管理,这种管理方式特别适合于具有多家分院区和多家联盟医院的大型医疗集团,可以分散的信息录入、分散的图像采集、集中进行影像判读、图像存储及管理、集中实现科室管理。这样可以共享大医院的人才优势及科学的管理方法,提高基层医院的管理水平及医疗水平,造福于广大百姓,缓解大医院“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
2 新管理质控模式有助于加强影像科室教学工作管理及教学质量控制
教学医院的影像科室一般承担着医学院校的教学任务,为了保证教学质量,我院开发了基于PACS的医学影像网络教学系统,建立了独立的教学专用服务器,彻底改变了传统的“胶片+灯箱”的教学模式,把临床工作中遇到的典型病例传输至教学PACS中长期存储,开发了教学软件、网络考试软件。教学PACS保证了教学病例的长期存储,随时调用供学生学习,图像质量好,软件功能强大,保证了教学质量。医学影像典型病例由相关领域专家认真遴选,使教学资源的数量及质量得到保障。而且这样把教学和临床通过PACS联系在了一起,同步更新,教学病例随着临床工作的开展逐步丰富,本科生、进修医生、研究生、住院医生规范化培训都可以使用教学PACS。海量的资源满足可应对知识如饥似渴的各类学员。对教学资源的管理也非常便捷,不用维护容易发霉变质的胶片,不用从大量胶片中费力地寻找病例,从任意一个教学终端都可以调取、编辑、删除病例,管理十分方便。
3 在科室科研工作管理中发挥技术优势
科研是科室的又一项重要工作,科研水平是一个科室管理好坏的重要标准,我们建立的影像实验室,仪器、设备的科学管理满足了科室医生的科研需要,避免了资源浪费,保证了实验室科研数据质量。科学研究使用影像设备是需网络预约,提高效率,合理分配设备使用时间。图像数据上传至科室的科研数据库统一管理,上传迅速,保存安全,调用方便。科室对科研工作实行奖励机制,调动科研工作积极性,增加科室的科研产出,提高了科室的整体科研水平。
综上所述,基于PACS与RIS、HIS的影像科室管理是加强科室临床、教学、科研工作质量控制的先进手段,有助于提高管理效率,且环环相扣,避免管理盲区。在目前医疗体制改革的大背景下,以患者为中心,为患者提供优质高效的医疗服务,并保证医疗安全。通过管理优势促进教学及科研工作的发展。
Discussion on quality management and control mode based on PACS/RIS/HIS in medical imaging department
GUO Qiyong, LIU Zhaoyu, ZHAO Jian, REN Ying// Chinese Hospitals. -2014,18(4):9-10
PACS,HIS,RIS,medical imaging, department management
It is Important to use management and quality control mode based on PACS/RIS/HIS in medical imaging department. Combined with hospital situation, the management mode is discussed. It shows that the new mode can help optimizing process and process management, improving resources allocation in department and statistics, promoting remote consultation and strengthening teaching and research management. Author’s address:Affiliated Shengjing Hospital of China Medical University, No.36 Sanhao Street, Heping Distrit, Shenyang, 110004, Liaoning Province, PRC
2013-12-25](责任编辑 张晓辉)
①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110004 辽宁省沈阳市和平区三好街36号
郭启勇: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院长,教授
E-mail:guoqy@sj-hospital.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