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变革创新合作推动转型升级
2014-01-30邹继新
邹继新
当前,世界经济处在深度调整期。彻底走出危机实现经济再平衡的根本动力是加快变革创新,消除造成经济失衡的结构性缺陷,构建新的经济增长点和发展模式。中国经济增速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和深化改革攻坚期交织重叠,既蕴含转型升级的巨大机遇也面临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全球钢铁行业正经历上世纪70年代石油危机后的新一轮长期调整。国内钢铁行业也需要五至十年甚至更长的调整时间。蓄势待发的新一轮产业革命对钢铁行业传统发展模式的深刻影响和巨大冲击正逐步显现。只有加快转型升级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已成为行业共识。在此背景下,本次大会确立了“改革、创新、合作”的主题,反映了全球钢铁界的现实要求和期待。
一、变革创新是钢铁行业转型升级的根本出路
当前,世界钢铁行业陷入了艰难而漫长的调整期。部分国外钢铁企业通过售卖钢厂寻求出路。中国国内粗钢生产和消费已进入峰值弧顶区,未来依靠需求增量消化过剩产能已不可能。钢铁行业全球性产能过剩、产业链利润分配不合理等诸多矛盾和问题积重难返,不但没有消减,反而日益复杂。重塑钢铁企业竞争力、加快钢铁行业转型升级亟需在以下方面谋求新的突破。
1.切实转变片面追求数量规模扩张的传统发展模式
在世界经济低速增长、钢铁产能严重过剩背景下,2013年,世界粗钢产量同比增长3.5%,达到16.07亿吨;中国粗钢产量同比增长7.5%,达到7.79亿吨。过度竞争、需求疲弱使得全球主要钢铁企业盈利能力大幅下滑。围绕资源、规模、成本展开的“红海竞争”已经严重威胁到行业的可持续发展。钢铁行业长期依赖经济高增长、要素高投入的传统发展模式业已走到尽头,必须加快实现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的转变。
2.多措并举全力化解全球性钢铁产能过剩
2013年,全球钢铁产能接近21亿吨,过剩产能近5亿吨。中国产能利用率仅为72%。不仅中国,欧盟、拉美等地区产能过剩问题也十分严重,巴西自2008年以来产能利用率仅为70%左右。欧盟产能利用率不及70%。由于产业集中度低,加之就业等经济社会压力,化解产能过剩将是艰难而漫长的过程,需要全球钢铁企业、政府监管部门、下游行业一道密切协同配合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并形成长效机制。
3.积极应对资源环境约束不断加强的挑战
按照国际钢协统计,钢铁行业CO2排放量约占全球CO2排放总量的6.7%。在我国,钢铁行业能耗约占全国能源消费总量的16%。其他硫氧化物、氮氧化物等污染物的排放及资源消耗对环境的影响也日益突出。近年来频发的严重雾霾屡屡使得钢铁行业成为社会公众关注的焦点。按照钢铁工业系列污染物排放新标准,全行业颗粒物排放浓度从目前的每立方米100mg-150mg调整为20mg-50mg,新建烧结机二氧化硫排放浓度从目前的每立方米2000mg调整为200mg。这意味着钢铁行业现有烧结烟气除尘、炼钢二次烟气除尘等环保设施大都不能达标或不能稳定达标,必须从产业布局优化、工艺技术进步等多方面着手积极应对资源环境约束不断加强的挑战。
4.加快重构产业链利润分配格局
近年来全球钢铁行业普遍陷入盈利能力下滑的严重危机,但本已微薄的行业利润仍大量向上下游行业转移。中国钢铁行业由于铁矿石对外依存度高、自身产业集中度低,表现尤为明显。2013年,中国进口铁矿石对外依存度接近70%。大中型钢铁企业实现利润228.86亿元,销售利润率仅为0.62%,仍处于工业行业的最低水平。而三大矿中仅必和必拓一家2013年净利润就高达149亿美元,销售利润率为22%。钢铁行业在产业链上双向受压的被动局面没有根本改观。从全产业链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钢铁行业必须加快自身产业结构调整,重构利润分配格局。
5.突出市场导向实施重组整合
从钢铁行业发展历程来看,历次重大经济周期波动均是重组整合的重要机遇期。回首20世纪,世界钢铁行业的重心经历了从欧洲、美国到日本,再到中国的转移。此前几轮并购重组先后孕育了一批世界级钢铁企业。而今中国钢铁行业也处在由大到强转变的关键时期,严峻的发展环境和市场化改革方向的确立为加快重组整合提供了新的历史机遇。随着政府职能转变、相关财税金融体制改革逐步实施,中国钢铁行业市场化重组整合将有望步入加速期。
6.深刻把握新技术革命发展机遇
当今世界科技正处在新一轮革命性变革的拂晓,一些重要科技领域发生革命性突破的先兆已经初显端倪,带动了关键技术交叉融合、群体跃进,变革突破的能量正在不断积累。以新能源、大数据、智能制造等为标志的第三次工业革命浪潮正在全球掀起,云计算、电子商务、智能定制对传统钢铁产业的工艺技术路线、生产组织方式、营销模式等都将带来颠覆性的影响。即将出现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与钢铁行业加快转型升级形成历史性交汇,为我们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供了难得的重大机遇。钢铁行业必须超前谋划,统筹布局,紧紧抓住和用好这一机遇。
尽管面临诸多严峻挑战,我们也应看到,钢铁因其优异的性能,特别是从全生命周期角度看所具有的环境友好特性,决定了钢铁在实现绿色经济发展中将发挥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以中国、印度等为代表的广大发展中国家未来工业化、城镇化向更高水平发展也将为钢铁行业提供新的市场机遇。把握机遇,走出困境的根本出路在于变革创新,这不仅是应对当前严峻形势的迫切需要,更是谋求长远竞争新优势的必然选择。
二、武钢推动变革创新的思路及举措
近年来,面对钢铁寒冬严峻考验,武钢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改革步伐从未停歇。基于对国内外经济形势以及我国钢铁行业发展趋势的分析与判断,武钢提出并积极实施“一三五”战略,即一大目标: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三个转变:加快推进由单纯的生产经营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由一业为主向一业特强、适度多元化转变,由内陆发展向沿海、国外发展转变;坚持“质量武钢、创新武钢、数字武钢、绿色武钢、幸福武钢”五项理念。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决定,又给武钢深化内部改革带来了新的历史机遇。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武钢变革创新的主要举措如下:
1.推进技术创新增强差异化竞争优势
武钢紧紧围绕拓市场、创效益及绿色发展加强研发工作,重点开发应用绿色低碳钢铁生产新工艺、全流程低成本制造技术,通过技术创新增强武钢产品及服务的差异化竞争优势,为钢铁主业落实“高质量、低成本、调结构、拓市场、满负荷”十五字方针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撑。相关产业技术创新体系也不断健全完善。2013年武钢共申请专利1219项,其中发明422项;获国家专利授权866项,其中发明130项;提前完成专利申请量年度“奔千”目标,“创新武钢”建设实现历史性突破。
2.推进管理创新激发体制机制活力
武钢着力优化集团管控模式,发挥集团内部协同整合效应。实施业务流程再造,实现权责明晰的扁平化管理,推动总部机关和总厂制改革,推进董事会建设,完善公司治理,激发企业活力。
3.推进商业模式创新实现开放发展互利共赢
武钢积极探索商业模式创新,如钢铁主业通过并购蒂森克虏伯激光拼焊业务增强产品增值服务能力,相关产业积极探索混合所有制经济,以“存量换增量、资源换效益、资产换投资、时间换空间、市场换发展”,充分利用市场资源实现快速发展。实施资源优先的“走出去”战略,灵活运用参股控股等形式先后掌握境外铁矿石权益资源量数百亿吨,极大增强了资源保障能力,并实现由资源增量向资源增值转型。
三、加强协同合作共促转型升级
中国和世界钢铁行业面临的诸多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均具有全局性、系统性的特点,除了加快变革创新,必须加强世界钢铁企业之间及钢铁行业与上下游行业的沟通合作,共同应对危机,开创互利共赢的新局面。在这方面,近年来武钢进行了一些探索,如武钢以合资合作形式开发了加拿大、澳大利亚、马达加斯加、利比里亚等多个海外权益矿项目,与新日铁住金合资建设镀锡板项目、与新加坡昂国集团合资建设矿渣微粉项目等均对武钢与合作方发挥各自优势、提升双方竞争力产生了较好效益。今年3月,在中法两国元首见证下武钢又与法国法孚集团签署了组建合资公司及建设防城港项目冷轧连退线的合资合作合同。今后,武钢将以更加开放的姿态谋求与全球钢铁及上下游行业的广泛互利合作。
加强行业自律,减少贸易壁垒,化解产能过剩。国内钢铁企业要切实转变发展理念,加强行业自律,从追求数量规模扩张向注重品种质量、运营质量提升转变。全球钢铁业界要共同致力于减少和消除贸易壁垒,促进钢铁产能在世界范围内的合理配置,化解产能过剩问题对全球钢铁业健康发展的负面影响。
加强资源开发合作,构建世界范围的资源保障体系。国内外钢铁企业在资源开发领域应加强战略层面协同,同时扩大与项目所在国利益相关方的合作领域。中国钢铁企业要加强合作,积极推动境外铁矿石国家战略资源储备基地建设,构建全球化的资源保障体系,有效化解铁矿石垄断。
加强产业链上下游合作,形成可持续发展的利益分配格局。从产业链可持续发展的全局高度推动上下游合作。国内外钢铁及上下游行业应当通过交叉持股、合作开矿建厂等多种形式,加强全产业链合作,努力实现互利共赢,逐步形成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利益分配格局。
加强节能减排合作,共同推动绿色发展。面对日益严峻的资源、能源约束,走“绿色钢铁”之路,已成为钢铁行业转型发展的必然选择。污染没有国界,治理污染的努力与合作也应当跨越国界。在这方面,发达国家及其企业拥有资金、技术、人才等方面的优势,有责任也有义务向发展中国家开放相关合作领域,共同推动绿色发展。
“春江浩荡暂徘徊,又踏层峰望眼开”。尽管钢铁寒冬仍未退去,但是春天的生机和希望也正在孕育。中国经济社会全面深化改革的宏伟蓝图为钢铁行业应对危机挑战、加快转型升级注入了新的动力。武钢将秉持本届大会主题倡导的“改革、创新、合作”理念,以更加全球化的视野和开放性的思维深化改革创新,加快转型发展,并愿同与会国内外优秀钢铁企业进一步加强沟通合作,谋求互利共赢,共同推动钢铁行业在即将到来的新一轮产业革命中赢得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