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寻一抹清凉

2014-01-29吕晓玲

百科知识 2014年14期
关键词:鸡公山莫干山北戴河

吕晓玲

避暑,古代又常称消夏。避暑的方法有很多,其中之一便是为避开炎热到凉爽的异地暂居。我国很早就出现了这种度假旅游性质的避暑活动,《汉书·元后传》曾载:“初,成都侯商尝病,欲避暑,从上借明光宫。”汉武帝曾避暑甘泉宫,唐太宗也曾避暑九成宫,清帝更筑有规模宏大的承德避暑山庄。但在清末以前,即使贵为帝王,避暑度假也不过是偶尔为之,更遑论社会大众。及至19 世纪末,以传教士为主的在华外国人引领避暑风潮,最终形成了以江西庐山、浙江莫干山、河北北戴河、河南鸡公山等为代表的避暑胜地。

这4处都是因避暑而由传教士开发,仿照租界模式进行自治管理,数十年间,偏僻乡村已“宛如西境”,拥有众多异国情调别墅,广受青睐,从而被相提并论。

西风东渐

对于在华生活的外国人,定期避暑度假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1899年,《北华捷报》记者就写道:“现在天津只看得到两位外国人,在北平也不超过二十个,因为他们都到北戴河避暑去了!而一些原本在天津召开的会议,现在也移到北戴河举行。不久的将来,天津的会议将全部移到北戴河来开。”在商业繁荣的“东方芝加哥”——汉口,外商定期避暑甚至成为影响市场的重要因素,“汉口近以各国茶商纷纷离汉避暑,致红茶市面顿见冷清”。

这种避暑度假之风也影响到了气候凉爽的东北。日本人占领东北以前,哈尔滨流行着关于北戴河的一桩趣事。每一个发迹的犹太人必须做下面3件事:第一,他必须在当时哈尔滨第一等的旅馆“莫迭尔饭店”里住过5个星期;第二,他的妻子,不管有病与否,必须在北平协和医院施行一次手术;第三,他的家属必须到北戴河去避暑——这是有钱人的“三部曲”。

其实,早期在华外国人的避暑度假活动并不明显,最初只是个别零星地与中国富人一样利用山里的庙宇避暑。19世纪80年代始,少数传教士开始在驻地附近的山上建造避暑房屋。福州附近的鼓岭是最早发展起来的避暑地之一。1886年,英国人在鼓岭宜夏村建起了第一幢别墅,开启了中国近代避暑地建设的先河。甲午海战后,清廷对外国势力进一步屈服,传教士购地建屋相对容易,外商及其他侨民也多借教会名义行避暑之事,不少以教会为背景的避暑地迅速应时产生与发展起来,特别是庐山牯岭、北戴河、鸡公山、莫干山等后来居上,一时“桃源真有新大地,十里风飘九国旗”。

1917年的《全国避暑胜地记》一文称,当时国内有名的避暑胜地已包括江西的牯岭(庐山)、浙江莫干山、河北北戴河、河南鸡公山以及浙江的杭州与普陀山。至1920年时,全国建有大量外国避暑别墅和教会会议房屋的避暑地约有10多个。此后,一些海滨避暑地纷纷出现,例如山东青岛、烟台、威海卫和山海关等,避暑渐成常态。

多重需求

在华外国人避暑度假风尚的形成,有其独特而复杂的背景,牵涉到诸多方面。

19世纪后半期,出于对健康的关注,许多外国人在来华之前已有暑期度假的习惯。他们大多来自温带地区,中国夏季大部分地区气候炎热,外国人难以适应。故居于北方的外国人夏季多往海滨,如北戴河、青岛、烟台等地避暑。南方闷热,人们避暑多于山上,如庐山、莫干山、鸡公山等。

炎热的气候除带来身体上的不适外,最让外国人恐惧的是疾病与死亡的威胁。夏季蚊虫肆虐,中国人口稠密、居住环境拥挤,痢疾、霍乱、天花等烈性传染病高发。自开埠以来,外国人一直面临着患病率和死亡率居高不下的困扰,尤其是儿童。一份来自教会的报告表明,在华2~5岁外籍儿童死亡率是同期英国乡村地区同龄儿童死亡率的3倍。这些孩子“基本上都不是因难产而死,而是在成长过程中,由于各种疾病而亡”。为此,家长们积极“寻一个避暑区域”。赛珍珠的父亲赛兆祥即是一例。在接连失去3个孩子之后,当时居住在镇江的赛兆祥痛定思痛,看到庐山售地广告,立马响应。赛珍珠认为:“牯岭不只是一个避暑地,更是一个救生站。特别是在我童年的时候,当白人对热带疾病缺乏免疫力时……许多孩子的死亡迫使父母去找一个能安全度过夏天的地方。而我的父亲便是最早选择庐山避暑的人之一。”

在开发过程中,避暑地的社区规划与建筑风格具有浓郁的异国情调,相同国籍的人会相约住在一起,房主在建造与布置别墅时也往往采用家乡风格。避暑地设施配套齐全,仿佛租界的雏形,又较租界更为优美、整洁,由此成为在华外国人温暖的海外之家。

为避暑而至的聚居也为相关会议的召开提供了良机。为了参加会议,更多的中外人士前往避暑,反过来又促进了避暑活动的繁荣发展。在华外国人引领了中国近代避暑度假的潮流,“西人避暑之风开,本国人接踵步武”,民国以后,国人避暑度假者趋多。

天生丽质

出众的避暑气候条件,也许是四大避暑胜地最为人称道的地方。如果没有凉爽、宜人的气候条件,四大避暑胜地或许不会被注意到。

庐山之胜,久负盛名,在四大避暑胜地中算是最为出色的一个。那里气候清凉,盛夏如春,名胜古迹、飞瀑流泉随处可见,极适宜避暑疗养。由于地势高耸,襟江带湖,降水丰沛,庐山的花草树木极为繁茂。丰富的降水还造就了常年不涸的飞瀑流涂,形成梦幻云海、庐山烟云、雾鸣天籁、庐山佛光、海市蜃楼等许多独具特色的气象景观。

气温是影响避暑度假活动的重要因素之一。庐山夏季最热月(7月)的平均气温只有23℃,比山下的九江约低7~10℃,与同纬度的平原、盆地相比,恰似热浪中的“凉岛”。

莫干山,为天目山之余脉,位于浙江省北部德清县境内,是沪、宁、杭金三角的中心,山峦连绵起伏,风景秀丽多姿,享有“江南第一山”美誉。

莫干山素以竹、云、泉“三胜”和清、静、绿、凉“四优”驰名中外。“竹”是莫干山“三胜”之冠,以品种之多、品位之高、覆盖面积之大著称于世。“云”也极具特色,因时而异、变幻万千。“泉”亦是一胜,莫干山有众多泉、溪、池等,飞瀑流泉多达百余道,可谓峰峰有水、步步皆泉。漫步于翠绿的竹林,或憩息于林荫,或眺望于亭台,或夜坐于别墅,处处清新悦人、神舒肤爽。“凉”是避暑的主要条件,因莫干山有一定高度,绿化覆盖率高,且多流泉及储水量大的修竹,因此夏季气温较低,七八月平均气温仅24.1℃,早晚尤为凉爽,故素有“清凉世界”之称。

北戴河,位于京、津、唐环渤海三角区内、河北省东北部,地理位置极佳:西距我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北京仅279千米,是连接东北与华北的交通要冲。它背依翠黛的青山,壁立于海边的东西联峰山,沙软潮平,气候宜人,春无风沙,冬无严寒,夏秋季节更是清凉无比。

鸡公山位于河南省信阳市西南40千米处的河南省与湖北省交界处,是中原地区与南方楚地的交界地带。它地处中国九大名关之一的武胜关关口,在地理上处于我国南北方天然分界线上,素有“青分楚豫,气压嵩衡”的美誉。那里“山明水秀、泉清林翠、气候凉爽、风景幽奇、别有天地”。鸡公山海拔虽然不高,但位置独特,有高山气候却无高山反应,山上最热月份的平均气温比山下的信阳低5~6℃,非常适宜于避暑疗养,旧有“三伏炎蒸人欲死,清凉到此顿凝仙”之誉。如此清凉的避暑气候条件也是鸡公山名扬天下的资本。

世外桃源

在四大避暑胜地中,庐山开发较早、也是开发最好、知名度最高的近代避暑胜地。

鸦片战争之后,大批西方人涌入长江流域。清光绪十二年(1886年),英国传教士李德立登上庐山。他惊喜于庐山气候的凉爽和自然条件的优越,从1895年开始,对庐山进行了科学合理的规划与开发。

由于紧靠通商口岸九江,至汉口、南京、镇江等长江沿岸“火炉”城市交通便利。经李德立的大规模规划、建设与管理后,庐山为“东南唯一避暑胜地”。及至1899年,“易灌莽为华屋”,已建有风格各异、精致美观的西式度假别墅100余所,牯岭成为风景优美、适宜居住的世外桃源。1917年,庐山牯岭有英、美、德、俄、法、意、日等15个国家的风格各异的别墅560多幢,宛如万国建筑博物馆。

自1932年起,时任国民政府主席的林森来庐山避暑,住牯岭;蒋介石暑期亦住在庐山。由此,国民政府内政、外交等轴揍皆聚于庐山,蔚为全国政治、军事之中心,因而享有“夏都”之谓。自1926~1948年,除1938~1945年因庐山被日军侵占外,蒋介石有13个年头在庐山常驻。

一幢幢风格迥异、特色鲜明的别墅也许是四大避暑胜地最美丽、最吸引人的人文景观,同时也是它们最辉煌时期的历史见证者。这些别墅要么代表着一个个声名显赫的名字,要么代表着一件件影响历史的事件,殊为珍贵。

四地中,数庐山的别墅群规模最大,风格最为多样,庐山现存别墅1000余幢,具有20多个国家的建筑风格,蔚为壮观。它们既是西方建筑文化的集中体现,又是在庐山独特的地理环境中所出现的产物。别墅群已成为庐山最知名的旅游资源,成为欣赏各国别墅园林建筑精华的展览馆。

1891~1894年,美国浸礼会教士佛利甲从杭州沿运河到莫干山,发现山中修竹遍地,清泉竞流,幽静怡人,赞叹不已,称之为天然“消夏湾”。莫干山由此名声鹊起。

莫干山上的别墅也主要是在这一时期建造的。这些别墅始建于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左右,以美国传教士白慕、伊文思为先,初建为草木建筑,形似中国农舍。此后,中外人士争相购地筑屋。至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山上有别墅近200座。

莫干山的别墅数量众多,资源极为丰富,建筑风格多种多样,错落有致,与周围的环境和谐而统一,分别代表了10多个国家的建筑风格,故而莫干山别墅群也有“世界建筑博物馆”的美称。

北戴河的发展与鼎盛则始于鸦片战争之后。

清光绪十九年(1893年),修建津榆(天津到山海关)铁路的英国工程师金达途经北戴河,发现这里沙软潮平,气候凉爽,既适于海水浴,又是避暑的好地方,便大肆宣扬,吸引了大批中外人士。同年,英国人史德华首开其端,在北戴河兴建了第一所别墅。此后,外国传教士和中国资本家蜂拥而来,开始修建别墅。到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清政府正式将这里的海滨辟为“各国人士避暑地”,当时不少各国驻华公使都在此修建别墅。盛极一时的北戴河与夏威夷齐名,被称为“东亚避暑地之冠”。

由于地处京津之地,北戴河更是各方政治势力角逐的舞台。1930年“中原大战”期间,张学良在这里粉碎了东北军内部发生的马迁福叛变,稳定了局势。新中国成立后,国家确定北戴河为疗养区,每年接待大批英雄模范人物和援华外国专家来此疗养。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党和国家领导人每年夏季都要来这里办公,商讨国内外大事,北戴河由此成为新中国的“夏宫”。

相比另外3个避暑胜地,鸡公山的开发稍微晚了一些。1902年,美国传教士李立生与施道格从武汉至此,发现鸡公山风景优美,气候宜人,遂在此购地建房;后向汉口美国领事馆报告,并在报纸上大肆宣扬,称其“山径深幽,泉源甘美,气候清爽,适宜避暑”。

1903年,京汉铁路信阳至武汉段通车,借由火车运输的便捷,武汉、上海、广州、青岛、天津等地20多个国家的传教士和商人纷纷上山购地,盖别墅,修教堂。一时间,鸡公山顶成了“十里风飘九国旗”的洋人世界。随后,国内军阀、豪绅也步其后尘,争占山头,建造别墅。到抗战前夕,鸡公山共建各式别墅、教堂数百幢,号称“不夜城”。

鸡公山最值得称道的人文景观就是那些风格各异的洋楼别墅。在鸡公山,登高既可观别墅景观,又可观奇峰、山花、云海、霞光,建筑和自然互为烘托,和谐而统一。

四大避暑胜地向来都和政治人物有关联,鸡公山自然也不例外。

1937~1938年,蒋介石两次来此,专门为他修建的防空洞、跳舞厅保留至今。1938年,蒋介石在山上主持中原会议,征用英国汇丰银行8幢别墅。民国风云人物吴佩孚、唐生智、杨虎城、冯玉祥、李宗仁、孙连仲等都曾在山上避暑、休养。1946年,国共两党在宣化店谈判,美国国务卿马歇尔在鸡公山下榻,当时他所住的那所别墅现在仍叫“马歇尔楼”。

区位优势

总体来看,四大避暑胜地要么位于战略地位极为重要的区域,要么位于距离区域中心城市较近的地方,它们昔日的鼎盛与辉煌,多多少少是与其优越的地理位置和便利的交通条件分不开的。

庐山位于江西北部,长江南岸,鄱阳湖口,处于华中和华东交通往来的水路必经之处。襟江带湖的独特水路条件,在地面交通不甚发达的年代尽显其优越性。庐山沿长江上游可到达武汉,下游直通南京、上海。武汉、南京、上海均为鸦片战争后清政府被迫开放的对外通商口岸,经济相对发达、人口较为集中。另外,武汉曾在1927年短期做过中华民国国民政府所在地;南京则在长达20多年的时间里作为中华民国首都。两个城市的政治势力极为庞大,关系错综复杂。外国在华势力、国民党党政军官员、豪强富商云集于此,长江中下游成了全国政治、经济、军事的中心地带。在这样特殊的社会历史条件下,位于此区域的庐山成为各方势力避暑休闲的潜在首选,是其出世、入世两不误的最佳地点:一方面,庐山风景优美,超凡脱俗,在山上避暑生活更可抛却烦恼、修养身心,这也可以给他们机会做出与世无争的姿态;另一方面,在形势超出预期和控制时,他们会及时返回“尘世”,庐山便利的水陆交通为这种可能性提供了极大的方便。蒋介石就是最好的例子。他在任期间经常辗转于南京和庐山之间。此外,各色人等云集于此,客观上又给各方势力相互联系、彼此渗透提供了便利条件。

莫干山位于长江三角洲的内部纵深地带,距离杭州、上海、南京都不远,地理位置极其优越,占尽先机。20世纪初的南京、上海、杭州均为清政府被迫开放的对外通商口岸,是当时中国最具外向型的几个大城市。“长三角”位于长江入海口,直通外海,对外贸易、对外交流以及内外人员迁移流动较为频繁,那里工商业较为发达,豪强富商云集,而且,外国来华人士也多聚居于此。

北戴河是中国第一块由官方确定的旅游避暑胜地,它的成功首当其冲得益于出色的气候条件;而其独一无二的地理位置更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北戴河位于我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区域——京津地区。京津地区政治地位至关重要,政治势力相当庞大,各方人士鱼龙混杂,他们经济条件相对普通百姓宽裕得多,避暑休养的需求也多一些。这些都促使北戴河跻身于避暑胜地前列。

相比庐山、北戴河和莫干山来说,鸡公山位于相对闭塞的河南,地理位置优势并不明显;然而,鸡公山距离武汉很近,仅有180千米,结果也正是来自于武汉的美国人李立生和施道格发现了这里,并且也是来自武汉的外国传教士、国民党要员、富商豪强蜂拥而至,促成了鸡公山的炙手可热。应该说,鸡公山的成功,在某种程度上得益于距离武汉较近的地理位置优势。

沧海桑田,景物变迁,四大避暑胜地已风流散尽。今人夏季避暑有了更多的选择,甚至我们身边就有不少“清凉地”。

【责任编辑】赵 菲

猜你喜欢

鸡公山莫干山北戴河
登鸡公山抒怀
来野·莫干山民宿
到信阳鸡公山
徒步莫干山
随手拍
Mount Mogan and Some Foreigners
鸡公山研究综述
旅游信阳——从徒步鸡公山开始
魅力北戴河
赴会北戴河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