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政教育基地霍州署
2014-01-29薛有生
薛有生
霍州署是我国保存较完整的古代州级衙署。它始建于唐代,现有建筑为元、明、清古文化遗产,具有较高的历史、艺术和科学研究价值。霍州署总占地面积5.85万平方米,分中轴线、东辅线、西辅线三大建筑群体。由于历史原因,东西辅线大部分建筑已不复存在,现保留面积为1.87万平方米。199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存古建筑群体由南至北主要有:石刻影壁、州前坊、谯楼、仪门、东西科房、甬道、戒石亭、大堂、二堂、内宅等,西辅线存明代监狱地牢三间,东辅线仅存州署花厅一座。霍州署沐浴千年风雨,既是官衙文化的典范,又是從政修为的圣地。许多慕名前来游览的宾客参观完后都赞叹这是一处不可多得的古代廉政教育基地。
戒石亭——官员修为的沐心之亭
霍州署仪门通向大堂的甬道中间,有一座四柱三楼硬山式建筑,名叫戒石亭。这种亭子在古代地方衙署建筑中普遍都有,它对官员主要起激励和诫勉的作用,也可以说是官员的沐心亭。让我们一起来仔细端详一下戒石亭。你看它的面南门楣上方书写“天下为公”四个大字,根据考证,这句话最早出自于《礼记·礼运》:“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民国期间,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曾经以此告知大家:天下是老百姓的,一切权利归人民。戒石亭上上书“天下为公”四个大字,意在告诫官员,当官必须心怀天下,情系百姓。
再请看看戒石亭下面两块石碑,东书:“公生明”,西书“廉生威”这六个字取自明代霍州学正曹端所言“吏不畏吾言而畏吾廉,民不服吾能而服吾公,公则民不敢慢,廉则吏不敢欺,公生明,廉生威。”这段话在明朝作为为官箴言,被封建统治者广为推广,各地地方衙署建筑都要附属建设戒石亭,上书“公生明、廉生威”六个大字,以此教育官员处事要公为政要廉。
再看看戒石亭北面所书。戒石亭楣额上方写着“清、慎、勤”三个大字,清就是为官要清正廉洁,慎就是办案处事要谨慎小心,勤就是为政要勤奋勤恳。这三个字是封建时代对为官者提出的约束、规范与要求,也是廉官贤吏一生追求的最高境界。“清、慎、勤”三个大字,正对州署大堂,知州每天升堂办案,一抬头就可以看见这几个大字,这就像警示牌,每时每刻都在提醒着州署官员。我们再看看戒石亭下面两块碑所书文字,先看西面碑上所书为:“尔奉尔禄,民膏民脂”,再看东面碑所书为“下民易虐,上天难欺”。这十六个字,告诉我们什么呢?上句说的是:做官的吃喝穿用等所有花费都是来自于老百姓,老百姓才是为官者的衣食父母,当官者心理一定要有老百姓,要有报恩思想。下句说的是:不要以为老百姓处于弱势就可以随便欺负,假如你仗权仗势欺压百姓,上天是不会饶恕你的,最终必会遭到报应。看到先哲的这些教诲,我们既可寻觅到“以民为本”光辉思想的历史星光,又可感悟到“执政为民”政治理念的历史渊源。
元代大堂——折射“官声”的铄金之堂
霍州署内最著名的建筑就是州署大堂,这是一座元代建筑。大堂面阔五间檐高十米,恢宏庄穆、粗犷、豪放。古建筑专家梁思成先生在《晋汾古建筑考略》中曾欣喜地称其为“滑稽绝伦的建筑独例”。抛开其建筑艺术不去说,我们单就封建时代最高封建统治者为促进和保障其底层官员廉洁奉公办案的良苦用心作一些探讨。
一看大堂的建筑设计。大堂采取三面环墙,一面开放的半栅栏式结构,在大堂前面配有四百余平方米的月台。栅栏是群众旁听州官审案的隔离墙,月台是群众旁听州官断案的站立平台,这种设计并不仅仅出于为增强大堂的庄严和气派,而是出于在封建社会交通不便、通信不畅、制约制衡手段严重不足的情况下,通过公开办案、群众监督、舆论监督的方式来促进州官公正办案。州官审案断案时,百姓可围在栅栏外观看,州官提问审案的全过程,百姓全部都可看到,这样,断案公不公,群众都知道。因此,古代地方官的“官声”就在群众的眼中与嘴里。廉不廉,群众最知情;公不公,舆论可铄金。封建统治者如果要真想了解哪个官员的处事作风,只要阶段性地派员下去到百姓中走一走、问一问便可一目了然。所以群众的“口碑”即是官员的“官声”。
二看大堂的楹联蕴义。州署大堂的明代抱厦上,有两副名联。第一副是:上联“莫谓民可欺一二事偶不经心其怨其咨议腾众口”,下联“漫说官易做千万户于兹托命以教以养责在藐躬”。第二副是:上联“我虽爱民毕竟见官非好事”,下联“尔如责己须知恕彼即便宜”。这两副对联第一联主要是劝官,要求为官者必须守职尽责、谦恭为民;第二联劝民,要求为民者必须宽厚克己,忍爱处争。这样为官才能领命无愧,为民才能神静气清。这样解读当然有其道理,但仅仅这样理解仍然意犹未尽。这两副对联似乎还蕴含着“万民托付一官,一官肩负万民”及“水可载舟,亦可覆舟”的深刻道理,要求为官者必须以百姓为本以社会为重。为百姓办事,不论大事小事都必须当事;为社会服务,不论易事难事都必须用心。这样才能成为一名称职的官员。
三看大堂的镇堂之木。在大堂知州审案的头顶之上,亦即大堂后槽的额坊中间,安放着一根长二米,直径为0.3米的镇堂之木,俗称“茹茹木”。为什么要安放这样一节木头,不仅选的是当地山上一般不能够成材的灌木“茹茹木”,而且还要安放在审案官员的头顶之上?据说有这样两种寓意:一方面是寓意官皆“俊杰”。因为茹茹木属灌木本不能成材,而不能成材的却成材实为木中奇材。譬如百姓实如灌木,本不是官员,而一旦通过努力成为官员,即如木中奇木,实为稀缺宝贵之材,乃是支撑国家的栋梁之材。所以有幸为官者必须自珍自重。另一方面是寓意创业艰辛。茹茹木由指头粗的灌木成长为伸臂才能合围的圆木需经历多少风雨又需经历多少时日,大堂之上摆放茹茹木就是为了告诫官员创业艰难,含辛茹苦,必须励精图治、鞠躬尽瘁,方能上不负天,下不负民,中不负自己的良心。
知州自刎——索贿引发的惊天之案
清康熙四十二年,就是公元1703年的3月,康熙皇帝西巡途中传旨留宿霍州署。当晚夜深入静,康熙皇帝入睡之后,他身边有位亲信却鬼鬼祟祟单独召见知州李绍祖,向他索取钱财,以饱私囊。知州李绍祖在霍州上任后为官清廉,并无私蓄,况且他性格刚直,不畏权势,愤然拒绝。次日清晨,圣祖用完御膳,起驾远行。李绍祖带领众官员恭送皇帝,这时候他身边的那位亲信又再次恐吓李绍祖,如不厚礼相送,小心前程性命难保!李绍祖回到州署,左思右想,气愤之极,便愤然自杀!霍州百姓听到知州被逼自杀的消息后,个个义愤填膺,怒不可遏,遂自发组织,联名上京控告。此事一时间传遍京城,康熙皇帝听了龙颜大怒,即命刑部押解那位内员,在山西巡抚亲自督押下,在霍州斩首示众。霍州人为了纪念知州李绍祖的为官清廉,在中镇庙旁建了一座李公祠。祭祀这位为官清正,不屈权势的好州官。
(作者系霍州市政协副主席文物局长)
霍州署衙始建于隋唐时期,距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原占地面积5.85万平方米,现存建筑为元、明、清三代古文化遗存,占地面积2.1万平方米,有大小房楹180余间,是我国目前保存较为完整的唯一州级衙署。199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4年被山西省确定为“山西省廉政文化教育基地”。霍州署衙规模宏大、布局严谨、建筑精巧。尤其是大堂明代抱厦上的斗拱随意搁置之独特,更是被建筑大师梁思成赞誉为“滑稽绝伦的建筑独例”。一座霍州署衙不仅是古代官衙建筑的精典之作,更是中国几千年官德文化的厚重载体。在霍州署衙内,体现官德文化的物品随处可见,在建筑、石碑、牌匾、楹联、展品中都能见到。下面我就简要谈谈霍州署衙石碑、牌匾、楹联上的官德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