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灾害医学救援伤员分类卡的设计与思考

2014-01-29汪陈应邬小军

医疗卫生装备 2014年2期
关键词:伤病员伤员我军

李 佳,汪陈应,邬小军

0 引言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自然灾害、事故灾难、恐怖袭击、突发传染病疫情等各类非传统安全威胁的增多,我军非战争军事行动任务呈现出普遍化、经常化、多样化的特点[1]。这些灾害的高度突发性和强力破坏性导致大批量伤员在短时间内集中出现,直接给我军灾害医学救援任务带来严峻挑战。检伤分类是灾害医学救援中大批量伤员得到及时处理和保证伤员运送畅通的关键环节[2],是做好后续伤员收容、治疗和后送工作的前提,更是提高灾害救援效率、合理救治伤员、积极改善预后的必备要求[3]。伤员分类卡是分类工作的重要工具,可以向各级医疗救治机构和后续各组(室)准确传递伤员伤情和分类结果,从而确保诊疗环节有序衔接,救治进程无缝过渡。因此,在灾害条件下,使用设计科学、功能合理、内容完备的伤员分类卡是我军又好又快执行灾害医学救援大批量伤员分类工作的必要之需。在此方面,外军执行非战争军事行动任务时间长、经验多,在伤员分类卡的理念、功能、内容等方面都已相当成熟,能为我军伤员分类卡的设计提供借鉴。

1 外军伤员分类卡设计的主要特点

外国军队中,法军是使用伤员分类卡的先行者,早在拿破仑时期,法军就提出了伤员分类卡的概念。经过战争的不断检验,到了20世纪70年代,多色灾害伤员分类卡(medical emergency triage tags)的出现,表明了外军伤员分类工作开始逐步走向标准化、科学化和系统化。目前,外军使用的伤员分类卡主要分为2类,分别是全类型危险分类卡(all risk triage tag)和可折叠式动态分类卡(smart tag)[4]。

在设计理念上,全类型危险分类卡通盘考虑灾害类型,将伤员是否处于安全环境作为首要考虑点,突出对核生化物质沾染伤员的分类治疗[5];可折叠式动态分类卡着眼于分类工作程序的反复性,将一卡一伤员作为关键设计点,强调后送过程中伤员多次分类但无需换卡[5]。虽然这2种卡片的设计理念侧重点不同,但在材料选择、功能配置、内容安排等方面都呈现出不少共性。首先,在卡片材料选择方面,都采用合成材料,耐磨、防水,易于书写、不易断裂。其次,在卡片的功能配置方面,都由一个主体模块与若干个可分离模块构成;都采用多色分类标签,分别用黑、红、黄、绿4种颜色区分伤员治疗和后送的紧急程度;每张分类卡对应1个一维条形码;原则上以“打勾”、“画圈”等标记方式记录信息。最后,在内容安排方面,基本涵盖了伤员关键生命指征及处置信息、伤员伤部和伤型信息、后送优先次序信息、后送目标地点及运输单位信息、伤员基本信息和个人物品信息6个部分。

2 我军分类工具的局限性

进入新时期,随着我军职能任务的扩展,非战争军事行动已成为我军现实军事斗争的重要内容,我军卫生系统担负灾害医学救援任务的强度和频率也增大增多。与战时伤病员救治相比,灾害医学救援的任务性质、服务对象和作业环境都发生了重大变化,因此,我军现行使用的伤票在内容、功能和形式上已不能满足目前灾害医学救援的需要。

首先,在内容上,我军伤票是为战时伤病员救治需要而设计的,突出的是战伤救治,所列伤类与伤型不能完全反映新时期灾害伤病的内容和特点。其次,在功能上,我军伤票没有信息追踪功能,无法满足信息化条件下对伤员救治实施即时跟踪和监控的需要;分类时汉字填写的内容过多,耽误分类时间,并且容易导致字迹辨认不清、模糊,不能适应大规模伤员集中突发情况下快速分类的需要。最后,在形式上,我军目前的伤票为纸质,易污损、丢失,携带和传递皆有不便,且易发生重复分类或遗漏[6]。

3 我军灾害医学救援伤员分类卡的设计构想

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是受到灾害影响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灾害种类多,发生频率高,损失严重。影响我国的主要自然灾害有地震、水灾、火灾、台风、泥石流等,突发性事件包括核事故、生物事故、化学事故等[7]。灾害医学救援具有突发大量伤病员,伤病种类复杂、伤情严重,灾区破坏严重、卫生条件艰苦等特点[8]。根据以上特点,借鉴外军伤员分类卡设计理念,本文设计的伤病员分类卡主要目标是要满足我军遂行多样化军事任务的需要,提升我军卫勤系统应对灾害医学救援的能力。

3.1 设计原则

设计原则主要有3个:(1)通用性,采用国际通用的四色分类标签;(2)唯一性,采用一人一卡,每张卡都有二维条形码作为唯一性标志;(3)便捷性,大部分信息均采用“打勾”方式记录。

3.2 功能设置

伤员分类卡为正反两面、长条形设计,颜色鲜艳,带发光系绳,便于分类卡在昏暗光线下快速辨识,使用时将分类卡系挂于伤员脖颈处即可。

伤员分类卡按照功能作用分为共主体、可撕离和可粘贴三大模块,如图1所示。在伤员得到确定性治疗后,分类卡可以粘贴于病历尾页,成为该伤员病历的一部分,便于医院进行医学信息统计。

图1 灾害医学救援分类卡示意图

3.2.1 主体模块

主体模块负责记录伤员的处置信息,跟随伤员通过整个救治过程。主要包括关键生命体征与处置、伤类、伤部、分类法则、二次分类标签及个人基本信息6个部分。

关键生命体征与处置,如图1中⑩所示。该部分用以记录伤员的重要生命体征和处置信息,包括血压、脉搏、呼吸各项体征指数及测量时间,药品、静脉输液药剂和肌肉注射药剂的名称、剂量和时间。伤类用以记录伤员受伤类型,如图1中⑦所示。伤部用来记录伤员受伤部位,如图1中⑧所示,该部分借助人体正反面解剖图,标注伤员受伤部位。分类参数及法则,如图1中④和⑥所示,该部分用以判断伤员伤势,并依据3个分类参数——伤员呼吸、毛细血管充盈度、脉搏来判断伤员的伤势等级,确定伤员治疗和后送的优先次序。二次分类标签如图1中⑨所示,该标签在第2次分类时使用,分为红、黄、绿3种颜色。个人基本信息如图1中⑤所示,主要包括姓名、性别、年龄、家庭住址、联系方式和民族。

3.2.2 可撕离模块

分离模块均设计为长、短条标签样式,分离处都有排孔设计,便于撕开,主要包括后送标签、多色分类标签2个部分。

后送标签是用来记录伤员后送所需信息的,包括目标救治机构、后送工具和后送体位,如图1中①所示;待伤员送至目标救治机构后,该标签由后送单位保存。分类标签,如图1中所示,在第1次伤员分类时使用,用以区分伤员伤势程度,为伤员后续治疗提供救治顺序。红色标签表示重伤——紧急处置;黄色标签表示中度伤——优先处置;绿色标签表示轻伤——常规处置;黑色标签表示危重伤病员——期待处置。分类人员需根据分类卡正面的分类法则,快速确定伤员的伤势和救治顺序。然后由下至上(或由绿色标签至黑色标签)保留所确定的级别标签,撕下位于该级别下方的其他标签。例如,如果A伤员被确定为紧急处置伤员,则撕下绿色和黄色标签,保留红色和黑色标签;如果A伤员被确定为优先处置伤员,则撕下绿色标签,保留黄色、红色和黑色标签;如属于常规处置伤员,则无需撕下任何分类标签。

3.2.3 可粘贴模块

可粘贴模块主要是指止血信息条,如图1中②所示。肢体出血是灾害救援中最常遇到的状况,而现行止血带无法记录开始使用时间,所以,该记录条可以粘贴于止血带之上,用以标明出血部位和开始使用止血带的时间。

3.3 特点

3.3.1 使用二维条形码

每张分类卡都印有二维条形码,并且印在每张分类卡各个模块的二维条形码都相同,作用是通过采集二维条形码的信息,与伤病员管理系统联接,在救治过程中对伤员实施即时跟踪和监控。相比于其他类型的储存设备,二维条形码具有信息容量大、编码范围广、容错能力强、译码可靠性高、保密性好、大小比例可变、成本低、易制作、持久耐用等优点。

3.3.2 采用国际通行做法

参照国际通用的多色灾害伤员分类卡,分别用黑、红、黄、绿4种颜色表示不同程度的伤势情况。在国际通用的多色灾害伤员分类卡中,黑色表示濒死(或死亡)的伤员;红色表示伤势危重,需优先处置并首批后送的伤员;黄色表示伤势较重,需次优先处置的伤员;绿色表示轻伤,可延期处置的伤员。而在设计我军灾害医学救援分类卡时,我们依据2006年版《战伤救治规则》所规定的伤势评估及处置顺序,将伤势分为4个等级——重伤(紧急处置)、中度伤(优先处置)、轻伤(常规处置)和危重伤(期待处置),分别使用红、黄、绿、黑颜色加以标志。

3.3.3 在无需换卡的情况下可进行第2次分类

伤病员分类贯穿于各救治机构伤病员救治工作的全过程,但不同于战伤救治,在多数情况下,灾害医学救援的伤员分类最好不超过2次,所以,该分类卡设有可供二次分类的分类标签。例如,可在灾害现场实施第1次分类。为确保达到伤员快速分类和通过的目的,分类卡的正面没有设计需要填写的信息,分类人员只需依据分类法则确定伤员的救治顺序,保留需要级别的分类标签即可。在进行第2次分类时,分类人员酌情填写分类卡反面的关键生命体征与处置、伤型、伤部、分类法则及个人基本信息,依据这些信息确定第2次分类结果,需在相应的颜色标志前的方格里“打勾”标记。

4 结语

针对灾害医学救援伤病员快速分类的要求,本文的伤病员分类卡取材经济,体积小、易携带,防水耐磨,抗电磁、抗干扰性能均较好;分类规则仅仅使用伤病员每分钟呼吸次数、毛细血管充盈时间、每分钟脉搏次数3个简单参数,分类方法简单易懂,能够有效提高大批量伤病员的分类效率;大多数内容均采用“打勾”设计,能够有效缩短分类平均时间;此卡随伤员携带,可系在脖颈部,通过易识别的二维条形码,结合卫勤信息系统可以做到全程跟踪伤病员的医疗后送过程。总之,面对自然灾害、事故灾难、恐怖袭击、突发传染病疫情等多种安全威胁,本文设计的灾害医学救援分类卡对于提高突发大批量伤病员的分类效率具有较高的可行性。

[1]张雁灵.执行非战争军事行动任务的中国军队卫勤[J].解放军医学杂志,2011,36(1):1-4.

[2]刘辉,梁朝阳.汶川大地震成都某野战医院伤员卫勤后送特点分析[J].军医进修学院学报,2008,29(4):259-261.

[3]张树华.战时卫生勤务学[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06:44-46.

[4]Government of Western Australia Department of Health.SMART TAG[EB/OL].(2012-02-14)[2012-11-14].http://www.public.health.wa.gov.au.

[5]Dr Antony Nocera.Australian disaster triage:a colour maze in the Tower of Babel[J].Australian Journal of Emergency Management,1999,69(8):598-602.

[6]王美堂,何健.探索电子伤票在高技术条件下战伤分类后送中的作用[J].中国急救医学,2008,28(7):605-607.

[7]肖振忠.突发灾害应急医学救援[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1-7.

[8]王谦,陈文亮.非战争军事行动卫勤应急管理[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9:154-159.

猜你喜欢

伤病员伤员我军
某大型综合医疗救援船急救流程优化仿真研究
武警新兵在训练的过程中训练伤急救到院内急救的救治过程
李克强 全力组织抢险救援和救治伤员
烧伤伤员综合救治卫勤保障经验
阳澄湖三十六个伤病员的由来
302例军人伤病员出院跟踪随访的报告
亟待建立重大事件伤员救助基金
针刺联合牵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观察
我军第一个无线电队的组建和作用
发扬我军官兵一致的光荣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