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消化内镜清洗消毒在监控管理中持续改进策略
2014-01-29谭敏玲陆小凡钟巧玲
谭敏玲 陆小凡 钟巧玲
1 内镜使用后存在的危险因素
1.1 内镜自身腔内带菌 目前, 已知的内源性病菌主要有大肠埃希菌以及肠球菌属, 此类感染通常是发生在患者接受完检查后, 原本定值在胃肠道黏膜中的正常菌群进入到其它正常菌组织或血液中所引起的。
1.2 外源性感染 外源性感染主要是由外源性病菌通过内镜传播后所形成的一种感染方式, 此类感染也可以从环境向患者直接传播感染。铜绿假单胞菌是此类感染中最为常见的病原菌, 此外, 病毒、寄生虫、真菌、分枝杆菌、革兰阴性菌中的肠杆菌属以及沙门均属有可能引发外源性感染。导致患者在检查过程中出现外源性感染的主要原因就是内镜再污染或消毒不当所引起的。
1.3 内镜的清洗不彻底 部分工作人员在对内镜进行清洗的过程中, 没有严格按照每清洗一条内镜就更换一次酶液的要求, 且在对内镜的操作内部吸引管道的连接处及其按钮进行清洗的过程中, 清洗不彻底, 存在部分有机物残留, 对最终的消毒效果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部分工作人员在使用内镜消毒机前, 没有对其进行充分的手工清洗, 以至于最终的清洗消毒质量不能达到相关的要求。
2 制定持续改进的措施
2.1 严格执行相关规定 在对消化内镜及其附件进行清洗消毒管理的过程中, 一定要在使用后立即清洗、消毒、灭菌。在此过程中, 一定要严格按照“水洗—酶洗—清洗—消毒—灭菌—冲洗—吹干”的程序来对其进行操作, 并用计时器来对消毒或灭菌的时间进行严格的控制, 从而确保与患者直接接触的内镜及其附件均处于安全范围内。
2.2 加强硬件设备的投入 根据医院的实际需求对消毒中心进行适当的改善, 确保内镜诊疗室与内镜清洗消毒室之间的相对独立, 并制作出较为规范的流动水清洗槽, 并配备适当的计时器、干燥设备以及超声清洗器。为了确保内镜在使用前能够达到消毒或灭菌的相关要求, 就必须根据医院每日所接待患者检查治疗的数量来增加活检钳、肠镜以及胃镜的数量, 以此来为内镜的诊疗质量以及医疗安全提供基础保障。
2.3 强化人员培训 对于从事内镜诊疗以及内镜清洗消毒的工作人员一定要进行较为规范的上岗培训, 以此来提高医务人员对内镜清洗消毒工作的认知程度。在实际的临床工作中, 还必须不断提高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 对内镜的清洗以及消毒灭菌的相关技术进行严格的控制, 严格执行相关操作规程, 以此来确保内镜的消毒灭菌效果能够达到相关要求。
3 强化监控管理
3.1 强化监控力度 在对内镜进行使用的过程中, 一定要对术前、术中、术后这三个环节进行严格的质量控制, 同时还必须加强内镜操作常规、质量控制措施、内镜器械性能、从业人员的业务素质等进行严格的管理。在对上述器械以及人员进行管理的过程中, 还必须制定出严格的内镜清洗消毒质量考核标准, 以此来从各个细节来对内镜检查的质量进行控制, 并完善相应的奖惩制度。这样做不仅可以提高内镜清洗消毒管理质量, 而且还可以调动员工积极参与到内镜清洗消毒的规范管理过程中来, 使消化内镜的清洗以及消毒管理得到不断地改善[1]。
4 小结
在对内镜清洗消毒进行监控管理时, 对于检查中发现的问题限期改正;仍然达不到要求的, 应及时停止工作及责任处罚, 同时进行专业培训, 提高了护理团队的综合性素质,消毒质量明显提高, 内镜及器械等生物学监测无细菌生长,均达到合格的标准。
[1] 殷积美, 刘冰熔, 刘巍.消化内镜清洗消毒在监控管理中持续改进的探讨.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08, 18(8):1114-1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