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输血前检验的重视要点探讨

2014-01-29张斌张敏张三旺

中国实用医药 2014年1期
关键词:血型交叉抗原

张斌 张敏 张三旺

临床检验医学中的各个环节很大程度上和输血有着密切的关系, 倘若输血前检验出现任何微小差错, 都有可能影响临床效果, 后果极其严重, 因此, 临床输血前的检验要给予重视。

1 重视血液标本

重视血液标本要从源头抓起, 因此, 要重视血液标本的获得。如果受血者出现张冠李戴的现象, 应用于安全输血的各个环节防范措施都将功亏一篑。为了有效控制血液标本的获得, 应在患者手腕上粘贴或系上一个表明患者姓名和住院号的腕环, 患者住院过程中要一直佩戴, 直至患者出院。临床每次采集血液标本的时候要鉴别受血者身份, 和输血申请单以及患者腕环标记资料核对, 一旦发现异常信息, 就要停止采血。患者姓名、住院号、床头卡或床号等资料不齐全均不能进行采血。采集血液标本结束后, 离开患者之前, 要在盛血的试管上标注患者姓名、住院号和标本采集日期等。一般盛血的试管上贴2个相同的标签, 采血之后要将其中的一个标签粘贴在申请单上, 并由患者和采血者共同在申请单上签名确认。贴有标签的血液标本经核对无误后送往血库, 不能由闲杂人员送血标本。

血液标本的采集需要在输血之前3 d进行, 防止出现血清游离Hb蒙蔽抗体引起的溶血现象。每次输血后, 要将献血者和受血者血液标本密封保存, 1~6°C的气温中可保留7 d,以便输血过程中发生不良反应时进行复查。

2 坚持正反定型

ABO血型鉴定包括正反定型, 临床只有正反定型结果一致时才能准确判断ABO血型, 对于正反定型不相符合的患者要马上查明原因。血型正反型鉴定过程中很多因素都可导致出现错误, 常见的人为因素有:离心速度过度或不足、试剂污染或失效、操作中加错试剂或样本、细胞和血清比例不正确、结果判断错误等等;常见的客观因素有:抗体效价低、药物干扰、不规则抗体、某些原因导致抗原减弱以及红细胞出现多凝聚现象等等。单纯地正定型或者反定型都不能正确鉴定ABO血型。Rh(D)定型是国内规定的常规血型鉴定型之一, 鉴定血型的时候要严格按照抗D血清试剂操作指导进行,并设立对照实验系统[1]。

3 做好抗体筛选

临床出现下述情况时要做好抗体筛选工作:有输血史、交叉配血不合适、有妊娠史、短时间内需要多次输血的患者。如果抗体筛选阳性缺乏普细胞鉴定特异性, 要送有条件的单位鉴定。目前, 发达国家血库将抗体筛选作为输血前检验的重要常规项目, 抗体筛选试验要在交叉配血试验前完成。临床抗体筛选试验结果呈现阴性, 加之以往记录没有检验出有意义的抗体时, 可单纯使用盐水法配血, 在ABO血型相容的情况下即可进行输血;如果临床抗体筛选试验结果呈现阳性, 要做抗体特异性鉴定, 因此, 事先要选择缺乏对抗抗原的献血者血液, 从而最大程度地节省寻找血源和配血时间。

要精心挑选试剂红细胞, 尽可能要求试剂红细胞包括更多抗原, 并且以纯合因子基因表达抗原最佳, 随机获取的O型红细胞不能满足上述要求, 容易导致抗体漏检, 因此, 临床不推荐随机获取O型红细胞。值得注意的是, 抗体筛选试验不能检查所有抗体, 这主要是由以下两方面原因造成的[2]:①低频抗原抗体被漏检;②以往免疫产生抗体降到不能检出的水平。以往抗体鉴定记录对以后输血有一定的帮助。如果遇到下述情况, 临床必需做抗体筛选试验:①交叉配血不合;②短时间内要多次输血;③有妊娠史或输血史。

4 严格交叉配血

输血之前要控制交叉配血, 严格交叉配血是控制输血前检验的最重要, 也是最后一道关卡。严格交叉配血是指采取的检验方法要能完全检验出ABO系统之外或ABO不相容的,有意义的抗体。临床常用的交叉配血试验有酶法、盐水法、抗球蛋白法和凝聚胺技术等, 其中, 盐水法方便、快捷、成本低, 但其局限性较大。盐水法只能检验出P、ABO、Lewis、M、N和I等系统抗体, 不能检验出Duffy、Rh、Kidd以及Kell等系统抗体。P、ABO、Lewis、M、N和I等系统抗体是天然抗体, 属于IgM球蛋白, Duffy、Rh、Kidd以及Kell等系统抗体由免疫产生, 属于IgG球蛋白。IgM球蛋白分子长度长、分子量大, 可以在盐水中和红细胞上相应抗原结合, 从而连接相邻的红细胞出现凝聚反应, IgG球蛋白分子长度较短, 分子量小, 不能在盐水中和红细胞相应抗原结合[3]。从这个角度上讲, 交叉配血不能单纯使用盐水法, 而要配合使用能检验出IgG抗体方法。

抗球蛋白球法、酶法和凝聚胺法检验IgG各有优缺点,抗球蛋白法虽然能够有效检测IgG抗体, 但临床操作方法比较复杂。酶法对Rh血型比较敏感, 但考虑到其能改变一些血型系统抗原构型和抗原性, 且酶不容易保存, 因此, 临床适用大大受限。凝聚胺对多数血型系统比较敏感, 除去Kell,且临床操作方便、快捷。

5 重视窗口期传染病漏查

相关数据统计表明, 全球HIV感染患者中约有8%是经由血液传播的, 临床可通过输血控制, 采取有效的措施明显控制HIV的传播。另外, 丙肝和乙肝对临床输血安全也带来一定的威胁, 数据统计表明, 乙肝在国内人群中感染率高达7%左右, 丙肝传染率高达5%左右。因为临床检验技术的缺陷, 窗口期存在一定漏检率, 因此, 严格筛选检测血液, 并进行病毒标志物检测, 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血液传播病毒危险,提高血液质量。

综上所述, 输血之前血型鉴定、抗体筛选和交叉配血等对提升临床输血安全系数有很大的作用, 临床输血前严格执行血型鉴定、抗体筛选和交叉配血, 既可确保输入血液成分存活, 同时也确保受血者的安全, 意义重大。因此,临床输血检验各个环节要严格操作, 确保临床输血的顺利进行。

[1] 朱建奎.浅析输血前检验应重视的几个问题.亚太传统医药,2009, 5(10):161.

[2] 田兆嵩, 刘赴平.输血前检验应重视的几个问题.中华检验医学杂志, 2001, 24(3):139-141.

[3] 田俊士, 田兆嵩.输血不良反应和输血相关性疾病.临床输血学, 2002:246-282.

猜你喜欢

血型交叉抗原
你是Rh(-)血型的准妈妈吗
“六法”巧解分式方程
你是Rh(一)血型的准妈妈吗
连一连
梅毒螺旋体TpN17抗原的表达及纯化
基于Fast-ICA的Wigner-Ville分布交叉项消除方法
结核分枝杆菌抗原Lppx和MT0322人T细胞抗原表位的多态性研究
APOBEC-3F和APOBEC-3G与乙肝核心抗原的相互作用研究
盐酸克伦特罗人工抗原的制备与鉴定
双线性时频分布交叉项提取及损伤识别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