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防灾减灾气象系列科普影视片的分析与思考

2014-01-29金丝燕

浙江气象 2014年2期
关键词:专题片防灾减灾

金丝燕

(浙江省气象服务中心,浙江杭州310017)

0 引言

气象灾害及气象衍生灾害是我国经常发生的自然灾害之一,其总数占各类自然灾害的70%以上,且灾害种类多,造成的损失大。我们至今仍然没有足够的能力改变自然,影响自然灾害发生的时间、地点和规模,但是却可以依靠现代科学技术的力量,掌握一些自然灾害发生变化的规律,预测一些自然灾害发展的趋势,从而采取有效措施尽可能减少灾害损失。但是目前,气象灾害防灾减灾教育还比较薄弱,社会公众对气象灾害多发、易发的认识不足,灾害意识不强,灾害知识和防灾减灾措施不普及,所以进行气象灾害科普教育刻不容缓。为加大浙江省气象科普宣传力度,进一步提高公众应对气候变化的意识和防灾减灾的能力,浙江省气象服务中心策划制作了防灾减灾气象科普系列片《浙江气象万千》。目前,此系列片通过播放,发挥了良好的科普效益,取得了预期的效果。本文以《浙江气象万千》为例,通过对气象科普片制作过程和取得效果的剖析、总结,提出气象科普片制作的新想法、新思路、新创意。

1 国内气象科普影视片的现状

在对社会公众普及知识上,影视节目因其形象生动,能够被社会各阶层人们广泛接受成为最佳科普手段。目前国内出版发行的气象科普影视专题片主要是以中国气象局华风集团出品的《气象小百科》为主,包含了“世界气象”、“地球气候”、“中国气候”、“中国海岸线的形成与气候”、“气象词典”、“气象百科”等气象科普内容。各省虽然也有少量自主制作的气象科普影视专题片,但很少有针对本省气候特点,具有地方特色,以科普为主题且形成系列的气象科普系列片。

2 防灾减灾气象系列科普影视专题片的选题

选题是整部科普片的“指挥棒”,它直接决定了整部科普片的成败与否。虽然气象科普专题片选题系列的内容越来越丰富,可选的题材越来越广泛,但要从众多的题材中选出一个成熟、正确,并是自己熟悉且能够掌握的选题来创作,就必须在选题时把握以下几个特性。

1)特色性

不同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会引起不同的气象灾害,因此每个省份的气象灾害各有特点。浙江位于我国东部沿海,由于地处中、低纬度的沿海过渡地带,加之地形起伏较大,同时受西风带和东风带天气系统的双重影响,气象灾害种类较多。因此节目组在《浙江气象万千》系列片的选题过程中,特别注重挑选在浙江频发的气象灾害,例如台风、强对流、梅雨等。

2)全面性

诱发气象灾害的原因包括了自然和社会两大因素。气象灾害是自然现象作用于人类社会造成的灾难,除了自然本身的条件外,人类社会也在其中起到一定的作用。因此在《浙江气象万千》选题中,节目组还特地加入不少包含一定社会因素的气象灾害,例如沙尘暴,高温等。

3)实效性

在《浙江气象万千》选题时,节目组将主题着重点放在防灾减灾和气象服务上,而不仅限于单纯的科普。因此在介绍各种气象灾害的同时,还挑选了不少服务类的主题,如气象应急车、气候品质认证、浙江气象事业发展史等。

3 防灾减灾气象系列科普影视专题片的制作资料收集、采访和解说词撰写

在选题确定后,就要开始进行资料收集、采访和解说词的撰写工作。这3项工作几乎是同时进行的。

1)资料收集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收集来的资料等同于“米”,怎么样的“米”就会做出怎么样的“饭”。因此,资料收集工作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整部科普片的成败。在收集资料时,首先需要多阅看各种文献资料和国内外各种科普影视片,从中挑选出与选题相关的有效信息。在汇集各类资料时需注意资料的时效性和贴近性。同时,作为气象部门的一员,气象部门内部联动是节目组的一大优势。为了能够更顺利的进行后期工作,《浙江气象万千》节目组多次与浙江省气候中心、浙江省防雷中心、浙江省气象台等部门一起,共同商讨专题片的策划。

2)采访

采访是撰写解说词的基础之一。节目制作人员应在对选题作深入的、富有创造性的思考的基础上,确定主题、表现方式及基本结构,制定采访提纲。《浙江气象万千》的采访主要有专家采访、当事人采访和群众采访。专家采访的主要内容为气象知识讲解,对灾难的“防”和“减”,讲究权威性和准确性。对经历过灾害的当事人的采访,可增强节目的可信性和说服性。同时在采访环节要注意采访对象的选择,因为并不是每个人都具有电视节目的表现力,适合出镜的。

3)解说词

解说词,顾名思义即口头说明解说的词,它可以说是整个专题片的灵魂。电视专题片的解说词是对电视画面内容的文字解释和说明。电视画面与解说词之间是互为作用、相互补充的。解说词虽然与电视画面中的任何一个人物或事物都产生不了交流关系,但它却又都与电视画面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好的解说词,平实易懂,娓娓道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气象科普专题片的解说词和其它类型的电视专题片一样,依靠文字对事物、气象科学知识的描述、叙说,用词语的渲染来感染观众,使人们在对其所表述的内容有所认识和了解的同时,起到更进一步加深认知和感受的作用。

但是气象科普专题片的解说词又有别与其他解说词。气象知识对于许多人来说,较为陌生。因此,气象科普专题片的解说词更要注意语言平实、大众化,深入浅出的说明气象科学知识和科学道理,不要把科学道理挖掘太深,让普通人看懂即可。以《浙江气象万千》为例,由于它面向的群体接受能力跨度较大,更是作为进校园、进社区、进乡村的学习气象防灾减灾科普知识的教育片,因此节目组特别注意解说词的平实易懂。编导在撰写时,深入浅出的说明气象科学知识和科学道理,采用拟人、对比等写作手法,合理安排悬念点,配合不少俗语、诗句,将气象知识故事化,娓娓道来,让普通人能看懂。同时,有别于过去的很多专题片,在解说词撰写时,编导更多侧重于防灾减灾的“防”和“减”,增强了片子的实用性。

4 防灾减灾气象系列科普影视专题片的画面剪辑和后期包装

1)画面剪辑

后期编辑工作在专题片的制作过程中也是非常重要的,是专题片创作的最后环节。编辑水平的高低,是对画面语言创作能力的具体体现。编辑要完全理解编导的意图,根据编导的构思,对原始素材进行选择、组合、加工,通过对画面素材的剪接和视听合成完成一次再创作,所以,编导和编辑的沟通配合很重要。有的气象科普编导通常会选择自己完成后期编辑工作,这样既有它的优势,但也存在弊端。优势是编导自己做后期编辑能很好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意图,弊端是在对镜头及其所包含的信息的认知和审美有一定的局限性。

《浙江气象万千》的画面剪辑是通过粗编和精编来完成的。这种编辑方法将编导自己剪辑和编辑完成制作工作相结合,很好的吸取了两种方式的优点,避免了缺点。具体的编辑方法是,在编辑方案完成后,编导开始进行粗编,形成完成片的雏形。由于粗编时不必拘泥于一些细枝末节的打磨,更多的需要准确表达稿件意图,进行画面的挑选,根据文稿进行组合,因此编导粗编能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意图。

粗编完成后,由编辑进行精编。在精编时,我们常常会在镜头间的衔接处采用各种特技。但是要明确,这种特技的使用是为了使整个片子看上去通顺流畅,激发观众的欣赏情趣,增强观众的记忆,而不仅仅是追求画面的花哨和特技的炫耀。如果过多的滥用特技效果,不按需要,只图新鲜,没有经过深思熟虑就随意加上特技,反而会使观众产生厌恶感和不信任感。因此在剪辑时,更多的采用了淡入淡出和硬切这两种常用的手法。同时考虑到受众的接受能力,为了增加科普片的趣味性,丰富画面的内容形式,对于一些拍摄不到的镜头,采用了不少三维动画,FLASH动画来代替。

同时,在编辑时需注意整个片子从头到尾的色调要保持一致。我们所需要的素材可能存在来源不同、拍摄的时间不同、拍摄地点以及拍摄设备不同的情况,因此存在色彩基调有差异的情况,这就需要通过非线性编辑系统来调整各项参数,进行色彩校正,使其色调统一。

2)后期包装

后期包装,可以增加科普片的整体可看性。目前《浙江气象万千》系列已完成了12部专题片,其中包括:台风——走进台风、强对流——破坏大王强对流、连阴雨——冬末春初连阴雨对农业的影响及防御、干旱——舟山干旱纪实、高温——火炉之争引发的高温热议、沙尘暴——莫让飞沙迷了眼、暴雨——暴雨防御指南、气象应急车——防灾减灾的气象护航者、气候品质认证——茶叶的气候品质身份证、魅力气象——浙江气象事业发展史和梅雨等。每个专题片时长在5分钟左右。在后期的包装中,《浙江气象万千》节目组特地制作了统一的LOGO,使各个小的专题片汇总成一个系列,不仅便于统一宣传和推广,给播放、推广带来了很大的方便,同时也使得气象科普工作更系统化、全面化。

5 防灾减灾气象系列科普影视专题片的宣传推广

好马配好鞍,专题片完成后,宣传与推广也极为重要。选择合适的播放时机、地点,做好宣传与推广工作,能够使更多人接受科普教育,使专题片起到最大的科普宣传作用。

1)根据受众群播放

《浙江气象万千》完成后,作为气象防灾减灾工作很重要的一部分,分别在杭州,衢州,台州等多地乡村、学校、社区播放,反响热烈,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在播放时,节目组会根据不同的受众播放不同的片子。例如在学校、乡村里,一般会播放台风、强对流、暴雨等会对生命财产造成威胁的灾害性天气的科普片以及应急车等有科普教育意义的片子;在田间地头,则会播放连阴雨,气候品质论证等片子。

2)根据气候和地点播放

节目组还根据不同的天气实况和气候特点以及不同的适用地点,选择应景的专题片进行播放。例如2013年梅雨时节,就在华数121浙江应急频道,浙江天气网等地方播放了关于梅雨的专题片;在每年的台风季,播放台风专题片和气象应急车专题片;在浙江省农博会的气象展厅里展示播放了气象为农服务专题片。

6 结语

总之,一部优秀气象科普专题片的创作,包括选择优秀的选题、准备精心的文案、高质量的画面、完美贴切的解说词、精工细作的后期编辑等。一部好的气象科普专题片,应该是融艺术性、科学性、教育性和技术性为一体的有机整体,这就要求气象科普制作者要具有较高的素质,既要加强气象科学知识的学习和对其深入的了解和挖掘,也要努力学习电视制作的原理,使两者有机的结合;既要深入浅出地解释气象科学知识,也要避免枯燥乏味的说教,同时还要不断学习和运用电视节目制作的技巧。

[1] 曹飞.论电视科普节目的科学传播[J].现代视听,2008(10):52-54.

[2] 石永怡,李如彬.气象防灾减灾科普栏目《风云纪录 》的设计与实现[J].气象,2010(07):168-173.

[3] 张鹏.电视科普片解说词的撰写[J].记者摇篮,2009(09):30.

[4] 罗桂湘,黄玉梅.电视气象科普片的结构设计[J].广西气象,2005(04):53-54.

[5] 杨金月、胡智峰.中国电视策划与设计[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4.

[6] 韩建钢.关于气象节目的思考[C]//气象影视技术论文集(二).北京:气象出版社,2004.

猜你喜欢

专题片防灾减灾
地质灾害防灾避险小常识
防灾减灾 共迎丰收之季
故宫防灾的“超强铠甲”
“防火防灾”大作战
中国梦 (大型文献专题片《我们走在大路上》插曲)
梦想阳光(大型专题片《必由之路》主题歌)
浅析对电视专题片节奏的把握
浅谈新闻及专题片中的同期声采访拍摄
国务委员、国家减灾委主任王勇在北京出席“防灾减灾日”活动
农业减灾自救 刻不容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