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伤性肝破裂的临床急诊护理分析
2014-01-29郭晓杰李海莹
任 楠 郭晓杰 李海莹
(解放军第208医院,吉林 长春 130062)
外伤性肝破裂的临床急诊护理分析
任 楠 郭晓杰 李海莹
(解放军第208医院,吉林 长春 130062)
目的探讨外伤性肝破裂的临床急诊护理措施和效果。方法本次临床观察选择我院2012年1月至2014年1月之间收治的100例外伤性肝破裂患者为观察对象,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临床护理,实验组患者接受临床急诊护理,回顾分析两组观察对象临床治疗护理效果。结果实验组患者临床治疗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且实验组患者急诊治疗后疼痛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由本次医学研究结果可知,外伤性肝破裂患者在常规急诊救治措施的基础上,接受临床急诊护理,有助于降低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巩固急诊救治效果,因而推广应用价值较高。
外伤性肝破裂;临床治疗;急诊护理
随着近年来我国交通事业的飞速发展,以及交通工具应用范围的逐步扩大,交通事故所致的外伤性肝破裂发生率也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若外伤性肝破裂患者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控制和治疗,则会诱发严重的胆汁性腹膜炎和失血性休克,进而提高患者的临床病死率,因此,外伤性肝破裂患者临床治疗的关键就在于及时有效的临床治疗,改善患者预后情况,在此基础上,依据患者肝破裂程度和类型的不同,选择相应的临床治疗和护理措施。本次临床观察就对外伤性肝破裂的临床急诊护理效果进行了分析,现将本次临床研究结果进行如下报道。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本次临床观察选择我院2012年1月至2014年1月之间收治的100例外伤性肝破裂患者为观察对象,男性56例,女性44例,患者年龄范围在18~73岁,平均(62.3±6.5)岁,病程在30 min~6 h,平均(2.4±1.2)h。其中,40例为开放性损伤,60例为闭合性损伤。患者受伤原因包括:挤压伤6例,高处坠落伤13例,刀刺伤27例,交通事故伤34例,摔伤20例。受伤位置包括:左右两叶损伤20例,左肝叶损伤30例,右肝叶损伤50例。通过随机分组法将患者平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且两组患者基本临床资料对比无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0.05)。
1.2 方法
1.2.1 术前护理:①生命体征监测。护理人员应在术前对患者的生命体征指标进行密切监测,主要观察指标包括体温、血压、血压、呼吸、脉搏等,一旦出现异常状况,需要及时告知医师并进行相应治疗,同时,做好包括皮肤准备、交叉合血、抽血、尿管、置胃管等在内的手术准备措施,从而保证整个手术过程的顺利开展,避免患者发生水电解质紊乱和酸碱失衡现象[1]。②心理护理。受到自身疼痛以及意外事故的影响,外伤性肝破裂患者常会出现一定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为恐惧、焦虑、紧张等不良情绪,此时,护理人员应更多地域患者交流,对患者表现出更多的体贴与关心,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使其形成对于手术过程和疾病原因的正确了解,通过治疗成功的病例鼓励患者,同时,向其详细说明外伤性肝破裂的潜在并发症、注意事项、手术过程和手术治疗必要性,避免患者受到焦虑和紧张情绪的影响,保证其以最佳的心理和生理状态接受手术治疗[2]。
1.2.2 术中护理:外伤肝性破裂患者手术过程中应持续抗休克治疗,连续快速输血补液,建立静脉通道并保证其通畅性,及时补充手术所需物品和学院。在患者大量快速输血过程中,静脉输入适量的5%碳酸氢钠稀释液,保持患者体内电解质平衡,避免发生酸中毒症状。充分预见手术过程中潜在的不良反应现象和突发事件,对患者术中出血量、患者的尿量、输血输液通畅性、患者病情变化等进行密切关注,连续监测血氧饱和度、呼吸、脉搏和血压等指标,并为手术医师的治疗提供可靠依据。手术过程中,严格执行医嘱,贯彻执行输血和用药的查对制度,遵守手术无菌操作规范,避免发生差错事故,进而对患者造成新的损害。
1.2.3 术后护理:第一,术后引流管护理。手术后良好固定导尿管、腹腔引流管、胃肠减压管等设备,避免发生脱落、挤压和扭曲,注意各类管道的通畅性。每天定时更换引流袋和负压吸引装置,使用清水每小时进行一次胃管清洗,提高胃管通畅性,定时吸取特定量的胃液,防治患者发生肠胀气症状。患者引流过程中,护理人员应对其引流速度、引流液性质、颜色和数量进行仔细观察和记录,以此为依据对患者病情变化进行判断。第二,生命体征监测。术后对患者四肢末梢颜色和面色变化进行密切观察,加强心电监护,对肺、肾、脑、心等器官功能损害症状进行密切观察,并做出有效处理,同时,连续监测患者腹部情况、切口渗血情况、血氧饱和度及尿量,一旦发生异常症状,需要及时告知医师并进行相应处理,定时观察和记录呼吸、脉搏、体温等生命体征指标。第三,基础护理。患者手术后6 h内保持平卧状态,在其血压水平恢复稳定后,可变为半卧位,从而提高呼吸系统通畅性,防止发生炎症扩散,促进引流。同时,通过低流量吸氧提高其肝功能恢复速度。护理人员应为患者提供一个整洁、安静的病房环境,使用紫外线设备进行定时的消毒处理。
1.3 统计学分析:使用SPSS17.0软件对本次医学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使用表示计量资料,使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法对数据进行比较分析,使用χ2检验方法对计数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若P<0.05,则表示数据之间差异具有明显的统计学意义[3]。
2 结 果
实验组50例外伤性肝破裂患者中,并发肝脓肿和肠梗阻患者2例,约占4%;对照组50例外伤性肝破裂患者中,并发肠粘连、肠梗阻、下肢静脉血栓、肝脓肿、腹腔脓肿和切除感染等并发症患者12例,约占24%,两组外伤性肝破裂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对比具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0.05)。同时,实验组患者疼痛情况为:0级9例,约占18%,Ⅰ级31例,约占62%,Ⅱ级7例,约占14%,Ⅲ级3例,约占6%;对照组患者疼痛情况为:0级1例,约占2%,Ⅰ级26例,约占52%,Ⅱ级14例,约占28%,Ⅲ级9例,约占18%,可见,实验组外伤性肝破裂患者急诊治疗后疼痛程度明显轻于对照组,两组患者疼痛程度对比具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0.05)。
3 讨 论
肝脏作为人体腹腔内最为重要的实质性器官,具有质地脆弱、柔软的特征。受到外伤暴力因素的影响,肝脏极易出现损伤。外伤性肝破裂是一种发病率较高的肝脏损伤类型,该疾病具有手术难度大、病情进展快以及病情危重等基本特征,所以,患者入院后需要在最短的时间内接受急诊救治,避免错过最佳治疗时机[4]。在患者急诊救治过程中,护理工作的质量会对其预后情况和治疗质量产生直接影响,护理人员术前应做好手术相关准备,避免患者发生休克,保证呼吸系统通畅,为其手术治疗奠定良好基础;手术过程中,护理人员应对患者生命体征进行密切监测,做好手术配合,以提高其生存率和治疗成功率;手术完成后,护理人员应帮助患者顺利度过围手术期,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5]。
[1] 牛忠辉,廖泉森,吾拉木努尔,等.外伤性肝破裂115例诊治分析[J].兵团医学,2011,18(2):328-329.
[2] 袁文昌,李杰.外伤性肝破裂的临床治疗体会[J].中国伤残医学, 2013,11(2):104-105.
[3] 甘国光. 外伤性肝破裂 54 例临床诊治分析[J].亚太传统医药, 2012,19(6):186-187.
[4] 王建江. 外伤性肝破裂的诊断及临床治疗分析[J].中国医疗前沿, 2012,22(12):224-225.
[5] 吕自锋.外伤性肝破裂的临床诊治分析[J].实用心脑血管病杂志, 2013,21(6):101-102.
R473.6
B
1671-8194(2014)35-033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