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医学人文教育的超越意义*

2014-01-29时统君吴永平

中国医学伦理学 2014年3期
关键词:医学教育医学生人文

时统君,吴永平

(徐州医学院社会科学部,江苏 徐州 221004,shitongjun71@163.com)

论医学人文教育的超越意义*

时统君,吴永平

(徐州医学院社会科学部,江苏 徐州 221004,shitongjun71@163.com)

教育以及人自身的特性都规定了医学人文教育在适应现实的同时必然孕育着对现实的超越。作为一种超越物质主义时代顽症、消解医学技术至善论的负面影响以及全面践行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强大精神力量,医学人文教育承载着完善现代医学教育的历史使命。因此,时代赋予医学人文教育以全新的超越意义,这种超越并不是传统医学的再版与重现,而是一种飞跃与提升。为实现医学人文教育在超越中提升,应确立并践行先进的医学人文教育理念;设定良医培养目标并促成其实现;培育并弘扬高尚的医学职业精神;创新并实践多元互动的医学人文教育模式。

医学人文教育;超越;物质主义;医学技术;医学模式

1 超越:医学人文教育之本体意义

提出医学人文教育的超越意义,或认为医学人文教育就是一种超越,必然引出的一个源出性问题是:医学人文教育是否必然具备超越的性质?或者说,超越是不是医学人文教育的根本意义属性?显然,这是关于医学人文教育超越意义依据是否存在的问题。而某一事物或系统倘若不具备相应的属性或功能,无论人们的主观愿望多么强烈,都不能实现。

医学人文教育与教育,是特殊与一般的关系。仅就教育活动的一般性质而言,教育是指向未来的,它不单纯是维系现存社会秩序和传承已有的知识文化,更肩负着创造和开辟未来社会生活的重任。而且,随着人类文明程度的提高,社会的进化与发展愈来愈依赖教育的这种超越现实的本性。《学会生存》指出现代教育的使命是“在历史上第一次为一个尚未存在的社会培养着新人。”[1]这就决定了教育的任何组成部分包括医学人文教育必然具有超越本性。当然,医学人文教育的超越本性除了具有在时间上指向未来的内涵之外,更具有自身的独特意蕴。

在人的面前存在着两种世界,即实然的世界和应然的世界。实然世界是由现存的一切事物及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所构成的,应然世界则以事物可能存在的理想状态呈现于人的精神之中。对于医学生和医务人员来说,医学人文教育就是对医学领域应然世界的话语表达,它要求医学生、医务人员用应然的、理想的标准来对现实行为作出各种客观的人文评判,并以此引导自己的行为向合乎人文要求的至善方向前进。因此,医学人文教育的要旨不仅在于传授医学人文知识,更在于通过传授医学人文知识使医学生、医务人员能够懂得医学实践中自己的行为“应该”是怎样的以及如何养成实践这种“应该”的坚定医学人文信念。

教育以及人自身的特性都规定了医学人文教育必然具有超越的意义。尽管医学人文教育作为一种教育活动、一种精神活动要适应现实、受物质生活的制约,但医学人文教育的作用绝不是对现实行为、现实关系的复制与再现。医学人文教育在适应现实的同时也孕育着对现实的超越,即按照某种超越于现实的教育理想促使医学生、医务人员去实践一种理想的精神境界与行为方式。没有这种对现实的超越,医学人文教育只能趋向于孤芳自赏甚至逐渐消亡。

2 医学模式嬗变的现代反思:生物医学模式的人文缺陷

医学模式是人们在医学科学发展和医学实践活动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关于疾病和健康问题的总的看法或基本观点。[2]自文艺复兴运动以来,西方医学开始进入了实验医学阶段,由此形成了与之相应的生物医学模式。由于为医学的发展提供了先进的分子生物学、遗传工程、各种人造器官等博大而精深的科学知识体系和临床技术,因而生物医学模式的强大影响一直延续到20世纪中期。

医学的对象是完整的人,然而,临床实践中由于生物医学模式片面注重于人的生物学属性而忽略了人的社会学属性,由此导致生物医学模式规避了人的情感、心理、行为和思想等因素在疾病生成中的存在,削弱了对病人的人文关怀,限制了人们从整体上去全面把握人体各方面的内在联系以及人体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基于此,建构一种全新的、完整的医学模式逐渐成为全球共识,这种全新医学模式即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将人的生物性和社会性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把生物、心理和社会三个因素当作全息或整体来认识疾病和健康问题,努力提高人类的生物、心理和社会素质,并力求从整体上保持人体健康。显然,新医学模式是对生物医学模式的超越,是医学自身内在发展规律的外在体现,这种超越和体现的凝聚点就是真正确立了医学中的“人”的存在,原先距离“人”越来越远的医学正变得越来越近了。因此,一定程度上完全可以说回归人、回归社会、回归医学的人文性既是医学发展的内在动力、医学模式转变的根本原因,[3]也是医学人文教育的内在价值诉求。

3 医学人文教育:在超越中提升

瞩目于医学人文教育,并从新的意义上去认识它已成为一种世界潮流。

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医学院于1967年设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独立建制的医学人文学系。1969年,美国最早的医学人文学术团体即“健康与人类价值学会”成立。1982年,美国医学会医学教育委员会在《医学教育未来方向》的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加强医学生的人文、社会科学教育。英国总医学委员会在《为21世纪培养医生》的报告中也明确提出在医学教育和医学实践中要加入更多的医学人文学科特殊模块,以达到医学人文教育与医学自然科学的相互渗透以至相互包容。日本针对医务人员缺乏人文知识的问题实施了“全人的医学教育”。2003年,悉尼大学医学院的研究生教育开设了医学人文课程。2004年,澳大利亚医学人文协会宣告成立。[4]为进一步促进我国医学教育在新世纪的全面健康发展,2001年,原卫生部、教育部联合发布的《中国医学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亦明确指出:“医学研究与服务的对象是人,在医学教育的过程中必须加强文、理、医渗透和多学科交叉融合,把医德和医术的培养结合起来。”[5]时至今日,这场弘扬医学人文本性的医学人文教育运动在世界各地处在方兴未艾之中。

应该看到从物质主义泛滥、技术主义冲击、生物医学模式的人文缺陷中对医学的拯救,是当前的医学人文教育运动承载着现代医学涅槃重生的历史使命之所在。因此,时代赋予医学人文教育以新的超越的意义,这种超越并不是传统医学的再版与重现,而是一种深深烙上超越物质主义、医疗技术至上主义、传统生物医学模式等历史印痕的质的飞跃与提升。为此,如何促进医学人文切实走进临床、为医学事业的健康发展进行价值立法理当成为医学人文教育超越意义的终极依归。

3.1 确立并践行先进的医学人文教育理念

医学人文教育理念是人们对于医学人文教育这一社会现象、社会互动及其蕴涵价值的根本判断和整体看法,反映着关于医学人文教育发展的一种理想的、永恒的精神与价值追求,对于医学人文教育行为的发生具有直接或间接的指导作用。因此,在当前的医学人文教育实践中,必须做到既要摒弃那些诸如重医学轻人文的教育理念,还要剔除将医学人文教育仅仅等同于医学人文知识传授的知识性医学人文教育倾向的思维。实际上,先进的医学人文教育理念不仅应帮助医学生去获取、掌握何以为生的知识和技能,还应积极引导医学生对为何而生问题进行意义思考和体察。唯其如此,这样的医学人文教育才能在几近碎片化的生活世界中为医学生的心灵提供一片宁静的港湾,进而使他们“在物质和精神上得到最大程度的满足,提高他们的幸福感。”[6]

3.2 设定良医培养目标并促成其实现

教育目标是教育行为的价值指向和目的依归。随着医学事业的快速发展,社会对医学人才的培养要求亦逐步提高。国际医学教育专门委员会在制定面向21世纪的《全球医学教育最低基本要求》中明确指出:敬业精神和伦理行为是医疗实践的核心,职业价值、态度、行为和伦理同医学科学基础知识、临床技能一样应当是医学生必须具备的核心能力和基本素质之一。[7]因此,慎重甄选向适于医业的青年学子,施以基本的医学教育,并训练医疗工作的基本技能,以期其成为能终身学习、以服务为志趣、具有悲天悯人胸怀的医师便成为当今医学教育的主要责任。[8]而设定具有精湛医技与高尚医德之良医培养目标并促成其实现无疑既是满足全球医学教育最低基本要求、实践医学教育主要责任的逻辑起点,更是衡量现实医学人文教育行为有无实效性以及实效性大小的重要价值尺度和根本价值依据。

3.3 培育并弘扬高尚的医学职业精神

医学职业精神作为一种精神性存在是涌动在医学目的、性质、价值、活动和境界等范畴之中的血脉,是贯通医学各领域并发挥灵魂作用的精神内核,能从不同的角度体现医学的本质所在。由于“全心全意为人民健康服务是医学职业精神的目标追求”,[9]因此面对医学人文教育涉及的知识和学科较多而学时有限的现实,在当下的医学人文教育实践中就必须牢牢把握培育并弘扬高尚医学职业精神这一教育主题。培育并弘扬高尚的医学职业精神,对于强化医学生在未来的医疗实践活动中坚持以病人为中心、爱人知人、建立和谐医患关系、选择正确医德行为必然具有积极的影响。[10]

3.4 创新并实践多元互动的医学人文教育模式

医学人文教育同其他任何教育活动一样,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其间存在着各方面的教育要素与非教育要素的交互影响与多元互动。因此,要想有效协调系统内部要素、外部要素以及内外部要素之间的多方良性互动合作,要想自觉抵制系统内外各种消极要素的负面影响,就必须坚持创新并实践多元互动的医学人文教育模式。只有在医学人文教育的学科建设、师资培养、教学方法改进、课程体系设置、教育教学研究、社会实践教学空间拓展以及在与医学专业教学的贯通融合等方面实现多元的良性互动,并形成强大的、永续不断的教育合力,医学人文教育方能不辱自身肩负的时代使命,进而充分彰显自身固有的超越魅力。

[1]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委员会.学会生存[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36.

[2] 郭航远,马长生,霍勇,等.医学的哲学思考[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138-152.

[3] 杜治政.守住医学的疆界[M].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9:112-125.

[4] 崔新萍,师秀.医学人文学科建设与医学人文教育研究[J].新疆职业大学学报,2010,18(6):1 -3.

[5]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国医学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J].医学教育,2001,(5):1-6.

[6] 李恩昌,许琦,王萍,等.论医务人员的幸福感[J].医学与社会,2013,26(12):81-84.

[7] 美国中华医学基金会.全球医学教育最低基本要求[J].医学教育,2002,(4):23-25.

[8] 张心湜.良医之培育[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3,26(1):3-7.

[9] 和新颖,李恩昌,刘庆,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域下医学职业精神的培育[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3,26(2):165-166.

[10] 李恩昌,徐玉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医学伦理学——中国医学伦理学与生命伦理学发展研究之三[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2,25(3):289-290.

The Transcendental M eaning of M edical Humanistic Education

SHITong-jun,WU Yong-ping
(Department of Social Sciences,Xuzhou Medical College,Xuzhou 221004,China,E-mail:shitongjun71@163.com)

Characteristics of education and human being all setmedical humanistic education notonly adapting to reality but also inevitably gestating the transcendence of reality,which is the rational basis ofmedical humanistic education's transcendental essence.As a kind of strongmental power transcending thematerialistic age disease,eliminating the negative impact ofmedical technology first,practising fully bio-psycho-social medical model,medical humanistic education is bearing the historicalmission ofmodern medical nirvana rebirth.Therefore,the times gives new and transcendental significance tomedical humanistic education,and this kind of transcendence is not a reprint and reproduction of traditionalmedicine but a leap and promotion.

Medical Humanistic Education;Transcendent;Materialism;Medical Technology;Medical Model

R195

A

1001-8565(2014)03-0432-03

2014-01-11〕

2014-03-08

〔编 辑 曹 欢〕

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重点资助课题(编号B-a/2013/01/023);江苏省高等教育教改研究立项课题重点项目(编号2013JSJG065);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指导项目(编号2013SJD720007)

猜你喜欢

医学教育医学生人文
人文
提升医学教育能级 培养拔尖创新人才
人文绍兴
人文社科
医学生怎么看待现在的医学教育
让人文光辉照耀未来
对医学生德育实践的几点思考
明代医学教育纵横谈
浅谈医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对医学生心肺复苏课程设计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