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立德树人:医德教育的时代主题与呼声

2014-01-29张洪志

中国医学伦理学 2014年6期
关键词:医德树人医学教育

张洪志

立德树人:医德教育的时代主题与呼声

张洪志

(大连医科大学肿瘤中心肿瘤干细胞研究院,辽宁 大连 116044,zhang_hongzhi@yeah.net)

在医德教育实践中,应传承传统有益的道德理念,迅速适应、融入新时期信息化与全球化的发展大潮中。并从其古今通理与现代价值对象以及该理念的现代解释等方面对其进行分析研究,指出了立德树人的主体实践性体现在法治建构性与德治熏陶性,以及群众评价性与个体引导性两个方面。

生物伦理;医德教育;医学教育;人才培养;时代主题

医德教育是强调责任的领域:[1]即在强调追求技艺精湛的同时,还要求有涵盖专业精神、技术道德和伦理制度三个层面的培训与追求。爱因斯坦曾经在《培育独立思考的教育》一文中谆谆告诫:“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他可以成为一个有用的机器,但是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日新月异的技术革新加之信息化、多元化的境遇都在深刻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建立和维护医生职业秩序就需要在医德教育中贯彻落实立德树人理念。

1 立德树人符合医德教育发展的内在要求

将立德树人作为医德教育的根本任务,切实践行立德树人理念已成为新时代医学教育最强的呼声。立足实践,继承传统,积极探索,开拓创新,大力开展医学院校的医德教育,培养德艺双馨的医学人才是医学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1.1 信息化与全球化对医德建设的影响

信息化与全球化是在经济与市场全球化迅猛推动下,商品与服务、技术与资本、信息与思想在世界范围内的触碰与交流。其根本动因是世界市场的整体性发展,由此带来的影响也就自然地渗透到心理—文化、意识—社会结构层面。这种触碰与交流的趋势与结果绝不是同一化与统一化,而是在主体思想带动下充满着多样化与差异化的一种融汇的过程与趋势。同时,此过程通过技术—物质、模式—制度与精神—情境这三个层面对师德与医德建设产生了直接或间接的影响。[2-4]信息化与全球化必然为我国的医疗体制改革与创新开拓更大的空间,为我国医学的现代化发展和走向世界提供尖端平台,为我国医德发展提供历史性机遇。简而言之,机遇前所未有;但是,挑战也毋庸置疑。在信息化与全球化的视角下,东西方文化的冲击和网络化的各种影响也提出了医德建设新的重大课题。

1.2 传统道德理念对医德建设的启示性

历史是贯彻意识形态最彻底的领域。黑格尔讲哲学就是哲学史,即绝对精神的逻辑范畴蕴含在哲学史的发展之中,恩格斯则更进一步地指出,一切科学都是历史的科学,道德与伦理学也不例外。而作为哲学与医学的交叉——医学哲学及医德的发展也就离不开对传统思想和理念的研究与扬弃。当代中国医德建设所存在的一个重要问题是不够重视存在的问题,忽略了实践可以回答现实问题的潜能,忽视了对医德问题进行历史性探讨的现实性启示。

西方医德思想是随着医学哲学与技术而盘桓发展的,所以其与现代医学的结合更为紧密,主要集中于医学模式与医患关系的专题研究,[5]其中一个主题是从程序上规范医疗活动,合理分配卫生资源。中国古代没有专门的医德专著,但是传统医德思想却是丰富的。传统医德相关论述主要散见于医家传记与著述中。中国唐代名医孙思邈在其著作《备急千金要方·大医精诚》中对医者专业技术与才能的“精”和专业精神与操守的“诚”做了精辟的阐述:“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因此,非博极医源、精勤不倦不能成其精与诚。[6]诸如此等,古今中外德艺双馨的医学家事迹及其对医德的精辟见解不胜枚举,为现代医德建设提供了重要资料,因此在重视对传统医德仍为所用的同时,对其进行现代化发掘也非常重要。

2 立德树人的时代创新性

2.1 古今通理与现代价值对象性

医生的道德生活不是独立的生活,道德也不是独立存在的领域。[7]道德是时代精神的体现,每个时代都有属于自己独特的理念。但是在某些领域,尤其是医学领域中一系列的道德规范、价值模式、人格范式和伦理概念与现实生活中的伦理实践是可以相通的,因此也就形成了一个概念,即“古今通理”。如传统医学的“医乃仁术”“老安少怀”的仁爱精神,“勤求古训”“博采众长”的敬业精神,“精求之,何艺非道?貌袭之,道艺两失”的钻研精神,“守古法不合今病”的创新精神以及“誓愿普救含灵之苦”的奉献精神与“无作功夫行迹之心”的悲悯情怀。

无数典型人物将这些古今通理切实运用到行医生涯中,形成了医学理念的人格化身,如医圣张仲景、药王孙思邈。这些人格化的通理形成了优秀的医德文化积淀,延伸了传统理念对于医学实践的考察,奠定了医学教育中立德树人现代价值对象性的基础。

所谓“立德树人现代价值对象性”,就是发掘存在于其中的可以满足现实中实践主体需要的、理想的功用性和现代价值可能性。这一点,一方面取决于现实和实践主体的理想和需要(根源);另一方面是传统资料素材的丰厚性和可用性(渊源)。立德树人需要坚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本元),以现代生活与实践为基础吸收传统有助于新文化整体系统得以树立的因素。就医学教育和医德培养而言,正是要在那些古今通理的基础之上,立足医学实践开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医德教育。

2.2 立德树人理念需要现代解释

确定立德树人的“现代价值对象性”不等于彻底实现了立德树人的现代价值。问题的关键在于是从传统的阐述解构现在,还是用现代的解释去重估传统。相对于传统积淀和历史价值,立德树人的现代价值是价值的再创造。诚如上述一系列的古今通理都具有向现代价值延伸的内在动力与外在趋势,但是仅仅止步于此,“立德树人现代价值对象性”还不具有现实价值。

人们往往在理论和理想层面研究传统,阐释立德树人的丰富内涵和现实潜在价值。但是“应然”不等于“实然”,“可能性”解决不了“现实”的问题。价值是相对主体而言的,所以它的实现离不开主体的实践。本质上讲,立德树人在医学教育中的展开不是一种理论推导,而是必须通过一定主体的实践活动重新给出立德树人的现代解释。这个过程包含了主体的实践性和现代价值的再创造两个层面。每个时代都有其自身问题与方向,也就都会形成其自身的道德主体与伦理困惑,立德树人要把握现代化的特殊性和个性。当前,医学是发展最快的学科之一,但并不是所有的发展都是合理的。我们应当借助于发展立德树人理念的进步与成果,研究生物医学发展遇到的种种困难,推进医德教育的进步。[8-9]

3 立德树人的主体实践性

伴随着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的不均衡发展,产生了疾病谱变化与医学模式进步的不均衡性矛盾。这个矛盾的存在和发展导致了目前医学的尴尬境地,面对这一客体我们提出落实立德树人的新理念以求解决这一系列问题,而这种解决方法则更多依赖于主体的实践活动与探求。

3.1 法治建构性与德治熏陶性

近年我国医学事业发展迅速,医学科研硕果累累,临床诊疗手段不断进步。但是也存在着专业技术主体化、思维定势资本逻辑化和医师权威性丧失等问题,[10]甚至在医学教育与临床实践中屡屡出现学术不端行为。

医学进步的趋势愈发专业化,伴随而来的副产品是生命的医学化、价值化,在不断进步的医学技术和不断提升的医疗服务面前以医生为主导、医院为主载、患者为主体的医疗活动失去人情味。若要解决这些问题就需要重建医患互信,重新赋予医学的专业精神,深化卫生改革,[11]端正行业作风,建设一支纯洁、精干的医师队伍。营造有利于医学教育可持续发展的氛围,并提供完善的法律保护。

3.2 群体评价性与个体规范性

人和人的关系在以物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之上建立,其中,一个可怕结果就是人们对速度和幅度的追求表现的尤为狂热,对高精尖技术趋之若鹜。但是,往往带来的问题是集体无意识和个体体验淡漠,甚至不假思索的以其为必然结果处之。因此,在医学教育中贯彻立德树人理念要思考如何形成自律内驱力并使之向心凝聚,在医学专业及专业从业人员队伍内部形成良好的专业情感与道德自觉性。道德与美是人实现自身价值的一种内在需求,要重视这种需求使之与社会需求相一致。[12]医德评估需进行全方位考评,既要考量个体在工作中的具体表现,也要重视深入评价作为专业群体,医者在社会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及与之相对应的执业活动。

在教育工作中,尤其是医学教育工作过程中贯彻落实立德树人理念是对其进行现代价值对象性发掘的过程,伴随有主体实践性的确立。即以作为主体的人为对象,实现如中国传统的“六经注我”式的阐述。因为,其包含有两个双重内容和含义。第一个“双重”是:具有法治规范的社会建构性与德治情境的文化熏陶性;第二个“双重”是:具有群体情感外在评价性与个体体验的内在规范性。

立足于实践开展医德教育,要强调元、原与源结合,重视不同问题对研究方法的影响。面对现实问题的道德不应该有东方与西方、传统与现代之分,虽然这些问题的解答或许在不同时期与情景下有某些重要差别,但是这些差别乃是由传统及基础理论的不同造成的,而非问题本身不同。正如个人或人类的成长及发展一样,个体和人类的成熟与修为的成熟过程也成为医德和医德心理学研究的重要对象。既要注重以人的成长和发展为目标的行为规范,也要注意培养专业内部规范所包含的禁律和要求成为在其内部发挥作用和维持生存所必需的属性。不要只见“行业”不见“个人”,也不要将“个人”淹没在“行业”中。道德的一个目的是维持社会秩序,但是其更重要的一个目的应该是使人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积聚更强的发展潜力。

[1] 单芳.医学模式转变中的道德继承[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4,27(1):105-107.

[2] 赵岳阳.回到全球化:中国国有制经济公有制属性的实现[J].江汉论坛,2014,(4):14-19.

[3] 王恬.全球化背景下的医学人文素质教育[J].江苏高教,2013,(1):71-72.

[4] 梅万方.中医教育全球化——策略与方向[J].天津中医药,2012,29(4):395-397.

[5] 李振良,孟建伟.技术与美德之间:西方医学人道主义思想渊源[J].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13,34(10):1-4.

[6] 金芷君.药王孙思邈医学思想和道德理念的现实意义[J].中国道教,2014,(2):18-19.

[7] 于芳,徐玉梅.临床医学教育综合改革中的医学生职业精神培养评价研究——医学生职业精神培养研究之五[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4,27(1):54-56.

[8] 聂文军.西方伦理学专题研究[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14.

[9] 沈铭贤.医学哲学的思想者——读杜治政《医学在走向何处》[J].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14,35(2):96.

[10]杜治政.医师的权威与病人自主——三论医师专业精神[J].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11,32(6):1-4.

[11]阿·汤比因,池田大作.展望21世纪[M].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5:94-96.

[12]黄钢.能做什么不等于应该做什么[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0,23(1):15-16.

〔修回日期2014-10-15〕

〔编 辑 冯世清〕

Capacity-building and M oral education:Time's Theme and Call

ZHANG Hongzhi
(Cancer Center,Institute of Cancer Stem Cell,Dalian Medical University,Dalian 116044,China,E-mail:zhang_hongzhi@yeah.net)

In the practice of themedical ethics education,inheriting the traditional goodmoral concept,quickly adapt to,into the development tide of the informationization and globalization in the new period.And from the ancient and modern communication theory and modern value objects,and the concept ofmodern interpretation of the analysis and research,points out themain body of cultivating practical and nurture virtue in the rule of law construction,aswell as the valuation and individual leading two aspects.

Bioethics;Medical Ethics Education;Medical Education;Talent Education;Times Theme

R192

A

1001-8565(2014)06-0817-03

2014-05-04〕

猜你喜欢

医德树人医学教育
强基固本汇中西 立德树人铸师魂
强基固本汇中西 立德树人铸师魂
医学生医德意识教育问题分析及对策
提升医学教育能级 培养拔尖创新人才
用关怀实现学校立德树人的使命
又是开学季,再聊“树人班”
2019年第一批口腔医学国家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
健康中国视域下医学生医德教育目标优化研究*
新媒体视域下医学类高职生医德教育
医学生怎么看待现在的医学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