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作文虚假现象思考语文作文教学现状及措施
2014-01-29太原学院中文系太原
⊙张 薇[太原学院中文系,太原 0 3 0 0 1 2]
一、问题的产生
某年高考的“大”作文是:从《坚韧——我追求的品格》和《论战胜脆弱》中任选一个,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写一篇除小说、诗歌以外任何一种文体的文章。这里明确规定考生作文时要“结合自己的实际”,可相当一部分考生却没有按照这一要求去作文。据《文汇报》载在某省高考作文中的虚假现象议论纷纷,考生们为了表示自己如何追求坚韧,编造了许多生活“坎坷”。有的考生写自己失去双手后如何奋发自强,学会用脚写字;有的考生写的是高考前父母双亡;至于将在一块生活的父母写成离异的就更多了。且不说这些考生制造这些不幸多么令父母伤心,单就考生编造这些“不幸”时的大胆和坦然,就足以让我们震惊了。考生极尽编造之功,不能不引起我们对当前语文作文教学的反思,在高考这道最后的检验关口上,为什么竟有那么多学生选择虚假的题材来作文。下面我就学生作文中虚假现象的成因来谈谈语文教学中作文教学的现状及应对措施。
二、学生作文虚假现象的原因
1.社会原因 现在社会上的假冒伪劣之风,媒体中的官话套话,大人们的世故、乖巧、做戏都在某种程度上潜移默化地影响和“训练”着模仿力和接受力极强的学生。
2.考试原因 考试是个指挥棒,作文考试的标准比教学大纲中作文教学的标准对学生更有指挥作用。考什么写什么,用什么话写出的作文能得高分、能讨老师喜欢写什么,至于自己的真情实感则变得无足轻重了。
3.教师因素 教师的作文教学导向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写作习惯和思维定式。有些教师,在作文教学中过分强调文章内容的“有意义”,过分强调文章的目的性、训练的目标性,而对作文的自然性、随意性重视不够。在教师限定的内容,甚至写法范围内,学生要么无话可说,要么有话不能随心所欲地说,只好胡编乱造,说些套话、官话、假话。此外,对“写实”的意义认识不够,写实的训练程度不够,也是造成作文中虚假现象存在的原因。
4.学生自身因素 学生日常生活单调,生活感受贫乏,也使他们在作文中不得不作假。仅仅这么说还不够准确、全面。其实,平凡的日常生活也有很多值得写的、有趣的、感人的、美的和有波折的事物。但学生却缺乏发现、缺乏对日常生活的观察习惯和观察能力,不懂得朴素、平淡、琐细的生活也有很多“意义”和写作的价值在里面,所以总去寻找大主题、大素材,这当然不好找,只好编些来应付。
三、语文作文教学应对作文虚假现象的措施
1.从思想教育入手,从小培养诚实的可贵品质 还记得儿时那首《狼来了》的故事吗?提起它,无论是大人或孩子都耳熟能详了。短短几行字,却告诉人们一个最简单普遍的道理:从小要做个诚实的孩子。然而,当社会经济日益发达,当学生们渐渐长大,人们对于那个古老故事里发达的寓意似乎日趋淡化,有些人甚至将“老实”一词划出褒义词的范围。对于那些心灵纯洁得像白纸的孩子们,这种现象无疑会起到一个恶性催化的作用,这不仅表现在学生平时的言谈上,再加上目前诸多社会现象使得学生无法正确辨析做诚实守信的标准。所以,作为教师在语文教学中的思想教育尤为重要。
2.激发兴趣,提高主体积极性 兴趣是一种特殊的意识倾向,是动机产生的重要的主观原因。个体一旦从某种活动产生了兴趣,就能提高这种活动的效率,对学习活动亦是如此。两千多年后,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从自己丰富的教育经验出发,认为“学习有了兴趣,就肯用全副精神去做事。学与乐不可分”。记得窦桂梅校长在教授毛泽东《卜算子·咏梅》中的“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时,设计了一个教学环节:让学生用简笔画的形式表现这句话的含义,并在画中体现自己对词中句子的理解。语文课堂中穿插进来美术课的内容,这自然是一个能够吸引学生注意力和提高学习兴趣的地方。学生们都尽己所能、集中精力地画,最后选出一幅在黑板上放大,并让这个孩子说出他为什么要这样画。由此,其他的学生抱着一种“画的比我好在哪里”的态度,对这句话的理解在兴趣当中渗透了。在学生领会到这一意境后,他们又纷纷对作者对梅花拟人化比喻的目的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进而又产生了想读好这首词的兴趣。待讲授结束后,学生对这首词的内涵有了深入的了解,通过这种“以画促教”的模式大大提高了这节课的学习效果。就这样在一个又一个连环兴趣的促进下,学生们完成了这一课的学习。这对于我们今后教学工作的开展无疑是一个有益的尝试,并将对学生文学素养的提高产生极大的推动作用。
3.把真情实感的表达作为内容上最基本的也是最高的目标来追求 我们的语文作文教育不应单是智育而更主要的应该是德育,学生只有具备一颗真诚的心,才能真实、客观地看待世界,进而真实地描绘世界。在《奴隶英雄》一文教学中,为了帮助学生们理解“真诚”这一人类崇高的品质,在教学过程中,首先通过贵族们奢华生活与奴隶们猪狗不如悲惨生活的鲜明对比,让学生了解故事大意,了解斯巴达克是位人类英雄;进而提出了斯巴达克是怎样领导广大奴隶们进行起义这样一个问题。经过同学们的讨论,大家都能理解到与真诚相关的范围,于是教师及时准确地告诉学生,这一切的成功都缘自真诚,斯巴达克真诚地为和自己处境相同的奴隶兄弟们着想,要带领大家为自由而战,于是奴隶们同样真诚地信任斯巴达克。由此可见,真诚是这次起义成功的根本。通过这样的教育,学生们对真诚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从而帮助他们树立了做一个真诚的人的信念;用真诚书写感受的自信。课后,学生在随笔中表达了自己对真诚的理解和用真诚来描写真实故事的决心。但虚构并不等于虚假,虚构时的想象必须立足于“现实生活基础”,和写实一样,它的效果也是为了达到内容充实和真实性的要求。
4.训练学生观察能力,丰富写作素材 在语文作文教学中,如果学生对写作已产生了兴趣,且懂得要从生活中积累素材时,训练其观察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心理学研究成果告诉我们,观察活动可以帮助我们准确地把握事物的特征,学生在观察上往往是随意的,那么,我们在引导学生观察时,尽量把握好生活中的小题材。作文中一个常见的心态,就是盼望有“大好人”“大好事”“天下奇观”,等待着“舍己救人”“勇斗歹徒”等感人场面的到来。当然,如果有的话应该写。但是,在学生的生活中,他们经历的大都是平凡而渺小的小题材。例如:一棵草、一只虫、一处小景、一件小事、一点感想、心中的一点小秘密等。因此,我们在作文教学时,不能脱离学生的认识和生活实际,要学生写反映社会生活、具有社会价值的大问题,不能企盼学生写出什么惊人之作,最有感触的力作都来源于生活。总之,学生只有学会观察生活,才能描绘生活,才会用自己情感的笔写出真正属于自己的生活。
5.针对教师因素所采取的措施 针对小学生作文虚假现象中教师因素这一环节,作为民教师在思想上应摆正教学目的和意义,在具体实践中做到:第一,布置学生在现实中可以感知并且会有自己理解的选题;第二,作为教师应当诲人不倦,经常性地带领学生进行写实训练,其中注意选题要生活化,要学生在生活中显而易见的。其字数要求不易过多,一方面避免学生的抵触情绪,另一方面精炼便于积累,这样通过让学生写小练笔,达到多积累、多锻炼的目的;第三,以身作则,教师应该发挥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用自身的人格魅力来影响学生而不是用布置作业的框架形式来命令学生。此外,教师还要给学生写作文创造一个宽松、民主、平等的环境,让学生能够畅所欲言,敢于创造、想象,乐于说真话、写真情。
综上所述,学生作文虚假现象不是普遍的,但也不是个别的。我们必须正视它、重视它。我们必须了解这些虚假现象出现的原因,才能够因势利导采用正确合理的教学手段来对症下药纠正这种不良现象。在不断发展变化的外界环境中,学生作文中虚假现象也在随时地产生新变化、新情况。面对这一事实,教师就必须具备在语文作文教学中及时发现新问题、及时应对探索新的教学手段的能力,使教师教学成为与时俱进的,发展式的。作文教学作为语文综合素养的表现,在今后的语文教学中应该为不断拓展作文教学的新方法、增强学生写作能力而不断努力。
[1]李颖.开放式作文教学之我见[J].吉林教育,2010(2).
[2]郭辛林.激发写作主体的写作心里驱动力[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湖北卷)[C].2010.
[3]曾毅.20世纪中国语文教育批评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硕士毕业论文,2006.
[4]何更生.知识分类学习论和教学论在作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硕士毕业论文,2001.
[5]毛伟敏.高中开放式作文教学的理论思考和实践 [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硕士毕业论文,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