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纲江西诗作的名胜描摹与贬谪内蕴
2014-01-29廖文华陈小芒赣南师范学院文学院江西赣州341000
⊙廖文华陈小芒[赣南师范学院文学院,江西赣州341000]
李纲江西诗作的名胜描摹与贬谪内蕴
⊙廖文华陈小芒[赣南师范学院文学院,江西赣州341000]
李纲一生与江西结下了不解之缘,他多次遭受贬谪,其贬谪行程大都历经江西地域。江西地域为李纲的文学创作提供了自然的场景,李纲在江西独特的地理环境中往返奔波、登临啸咏,其诗作不仅真实地记录了江西地域丰富多彩的山川名胜,而且亦形象地再现了封建逐臣迂疏且感伤的情态。
李纲江西诗作名胜描摹贬谪心境
李纲(1083—1140),字天纪,一字伯纪,福建邵武人,两宋之交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续宋编年资治通鉴》引《中兴大事记》云:“(李纲)初论水灾于宣和之时,而为宣和大臣所斥。建守城之策,陈邀击之谋于靖康之时,而为靖康大臣所挤。建炎之初,公为首相,慨然以修政攘夷为己任,而为潜善、伯彦所沮。一人之身,三定大策,而三受重谤。”①以上文字具体地记录了李纲一生三次所遭遇的贬谪。第一次为宣和元年(1119),京师发大水,李纲因越职言事“上便宜六条”,被贬监南剑州沙县税务;第二次为靖康元年(1126),因主战守卫东京获罪,降职远贬川陕;第三次为建炎元年(1127),高宗任用李纲为相,但在汪伯彦、黄潜善为首的主和势力的反对之下,李纲无奈离开执政两个半月的相位,先谪鄂州、澧州,后被远放海南。文渊阁《四库全书》影印本载有李纲的《梁溪集》180卷②,其中卷五至卷三十二为诗歌,李纲在《梁溪集》诗卷中真实地记载了三次遭受贬谪的经历。本文重点关注李纲的首尾两次贬谪,这两次贬谪无可避免地要途经江西,江西地域深深地影响了李纲的行役,李纲在独特的地理环境中记叙描摹了丰富多彩的山川名胜风物,并且表达了自己复杂且无奈的心境。
一、李纲诗作真实纪录了江西山川名胜的跋涉行迹
李纲诗作与江西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至为密切。从三十七岁初贬沙县往返江西,至四十五岁再贬湖海途经江西,李纲在诗作中真实详细地记录了贬谪之途的种种坎坷;当然,对于江西地域山川名胜的流连描摹亦体现出一种寂寞旅程的情绪排解。
(一)贬谪沙县往返江西的山川跋涉
宋徽宗宣和元年(1119),李纲三十七岁,初次被贬。该年六月,京师大水。“京城之西大水渺漫如江湖,漕运不通;畿甸之间,悉罹其患,无敢言其灾异者,公上章论列,降一官监税;再上章论六事,再降一官,与远小监当,授承务郎,监南剑州沙县税。”③(《梁溪集·年谱》)南剑州沙县即今福建省沙县,这是李纲生平第一次被贬往南方蛮瘴之地。在宋代,从东面的王朝政治中心前往东南闽地或西南湘桂,大多选择当时繁华的临安——广南交通路线,如南宋范成大,他于乾道八年(1172)以中书舍人出知静江府,其笔记体游记《骖鸾录》记载了从浙江余杭到广西桂林一段的路线:“十三日,至衢州。……十八日,过常山县。……十九日,宿信州玉山县玉山驿。”④从浙江衢州直接进入江西信州,李纲大致也是借道于这条线路,他于宣和元年九月自江苏吴江出发,经浙江嘉兴,于十月抵达上饶,赴铅山、过鹅湖,至紫溪,十一月冒雪翻越赣闽相交的分水岭,次武夷山,留山中数日。诗人旅途先后作有《玉山道中五首》《望龟峰》《上饶道中杂咏三首》《过鹅湖留赠昌长老二首》《铅山道中》《过紫溪值雪》《雪中过分水岭六首》以记行踪。“回首江乡何处是,断蓬飘梗不胜悲”,远离朝廷,前程迷茫,李纲的神情是忧郁的。
沙县之贬,为时一年。次年十月,政治形势有所好转,诗人得以北归。“罪大昔来谪,恩宽今许归”(《望江南·过分水岭》),诗人重新翻越武夷山,计划原路借道于铅山、信州等地以返浙江。然而,正当李纲抵达信州黄藤驿时,适逢方腊起义,方腊南路军已经逼近衢州、信州地域,李纲只好迂路由建德经安徽池州,自池口登舟抵铜陵,一路往东。《宿黄藤驿》诗下注云“时闻浙东方寇大作”。诗人另写有《闻浙东方寇大作道路不通迂路由江南以归有感二首》,“理装适吴会,避寇由江滨”“东南久无备,盗贼起不瞠”记录了当时的危险形势。迂路折腾,李纲乃水陆兼行,先由陆路后又转为水路。旅途的坎坷奔波,反而增添了在江西地域的游踪。依照时空先后递进转换的不同顺序,诗人留下了《铅山约高无咎同游石井》《自铅山迂路至吴园》《弋阳道中》《鸣山驿次韵蔡君谟续梦作》《宿安仁云锦堂》《余干》《晚行》等作品。
李刚初贬闽地,往返江西,其诗作真实记录了沿途多彩的山川驿馆和名胜古迹。“饶阳驿而西,可至信州、弋阳之间之黄藤驿。李纲《梁溪集》卷14有《宿黄藤驿》一诗。”“自弋阳县驿而西,至鸣山驿。李纲《梁溪集》卷14有《鸣山驿次韵蔡君谟续梦作》一诗,其诗作前后又有《望龟峰》《宿安仁云锦堂》二诗,可知鸣山驿在贵溪境内。”⑤李纲先后有三诗写到铅山的石井,可见诗人的游兴之高。铅山有石井庵,始建于唐代光启年间,庵后有石井,不溢不涸,昼夜不竭,石井庵因此井得名。李纲之外,在石井庵留有题咏的历代名人尚有朱熹、刘子、李梦阳、蒋士铨等人。此外,李纲一生还对吴园十分痴迷。“当时亲迎到吴园,屈指重来十七年。”(《吴园》)《江西通志》卷四十一载:“吴阐城,《明一统志》:‘在德兴县南七里,世传吴芮尝驰马于此,又有吴王铸印堆凤凰台走马堤淬剑池大小花山,宋张涛居此,亦名吴园。’”⑥
(二)贬谪湖海途径江西的名胜记叙
宋高宗建炎元年(1127),李纲四十五岁,再次被贬。该年五月李纲为相,然八月即罢为观文殿大学士,提举杭州洞霄宫,十一月命鄂州(今湖北武昌)居住。⑦李纲在北宋灭亡、南宋新朝甫定之初为相,力主抗金,一心整顿朝纲,可谓鞠躬尽瘁、殚精竭虑。然而,在以汪伯彦、黄潜善等主和派的百般阻挠下,李纲在宰相职位上仅待了七十五天,便被迫下台,由此开始了他的荆湘贬谪生涯,两年之后,更远谪南海瘴疠之地。这是李纲生平又一次被贬往南方蛮瘴之地,该次贬谪为时更长,直至建炎四年(1130),诗人方得以北归。
以地理而论,“自余干水站,东北(可)至饶州仁义驿”,李纲早先作有《题仁义驿岁寒堂范文正公所植六松》。“仁义驿东北入浮梁县地界,经浮梁而至徽州祁门县。”⑧据《天下水陆路程》卷七载,“祁门县至湖口县水”的路程为祁门县→浮梁县→景德镇→饶州府→饶河口→都昌县→南康府→湖口县。⑨李纲的湖海贬谪之行,大致是按照上述路线行进的。建炎二年(1128)正月,诗人从太湖之畔的梁溪居出发,三、四月份先后经过安徽的宁国县、休宁县、歙县和黟县等地,于七月泛舟鄱江入鄱湖抵达星子县,诗人饶有兴致地游览了落星寺等名胜。在九江,诗人偶逢许右丞翰,二人言谈甚欢,并一同游览了庐山东西二林寺。在庐山脚下逗留一月有余之后,诗人恋恋不舍地告别匡庐和友朋,借道德安,沿修水河西溯,翻越赣鄂之交的苦竹岭进入湖北通城县。诗人以饱含情感之笔,详细地记录了自己在江西的山水行程,其诗作有《自鄱阳泛江至星子》《彭蠡》《游落星寺》《望庐山》《晚出南康游庐山》《五老峰》《罗汉寺》《三峡桥》《开先寺漱玉亭》《简寂观》《西林寺》《白公草堂》《琵琶亭》《德安食枇杷》等,该时段诗作约有四十余首,主要以描摹庐山名胜风景作为中心内容。
李纲湖海诗作,多记述地理行踪和名胜游迹的内容。客观地说,宋人地理纪行之作,无疑较多地受到杜甫的影响,杜甫《发秦州》和《发同谷》二组诗,为宋人纪行诗奠定了艺术的基础。南宋刘克庄评价杜甫《秦州》五言二十首云:“唐人游边之作,数十篇中间有三数篇,一篇中间有一二联可采。若此二十篇,山川城郭之异,土地风气所宜,开卷一览,尽在是矣。网山《送蕲帅》云:‘杜陵诗卷是图经’,岂不信然。”⑩所谓“图经”,意指作品不仅要有地理志的记载,而且还应兼有文学色彩的描绘。李纲记录山水游踪的作品,“图经”特色自然是十分鲜明的;同时,他还善于以拟人化的手法来描写山水草木,并能将主观情态较好地熔铸于客观风景之中。如“我行黟歙间,山陇如黏。涧水互萦绕,路石何跷。……试命具舟楫,聊以释烦嚣。……来樯与去棹,倏忽驰千艘”(《自鄱阳泛江至星子》)。客观来看李纲的贬谪行程,真可谓东奔西跑,行色匆匆,他通常是水陆兼行,朝行暮宿,因而,他在纪行之作中对山川萦迂、仕宦奔波的描摹自然要比他人更细更深。
二、李纲诗作形象描摹了江西山川名胜风景及其贬谪心境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李纲笔下的江西名胜风景呈现出独异的风采,以庐山为代表的自然或人文景观,时时牵动着诗人的思想和情感。李纲江西诗作精彩地描摹了山川风景的自然魅力;同时,借助自然山水,诗人亦委婉地表达了自己政治的忧郁和贬谪的伤痛。
(一)山川名胜的登临啸咏
李纲江西行役贯穿了整个赣东、赣北地域,其诗作留给后人一幅幅自然山川的精彩图画,其间也不乏名胜古迹的记录。李纲对自然山水情有独钟,早年经营的无锡梁溪居可谓泉石兼具,环境优美,“东吴佳信地,碧溪绕青山。我居枕溪旁,卜筑亦有年……”(《和渊明〈归田园居〉六首》其一)诗人一直将梁溪居视为仕宦进退之中躲避波涛风险的平静港湾。然而,在迁谪奔波的旅途中,李纲只能借助登临山川、啸咏风月的手段,来冲泻自己心中的抑郁不平之气。“溪山有意相辉映,蜂蝶多情自往来。应笑逐臣心似铁,客中扶病亦登台。”(《寓宁国县》)溪山有“意”,蜂蝶多“情”,以这种态度来观照自然和人生,无疑有助于慰藉诗人仕宦征程的疲惫心灵。在信州,诗人两次写到龟峰,“凝眸望霄汉,曳尾谢泥涂。霜晓疑曝甲,云横如负图”(《望龟峰》其一)。“茫茫神怪不可诘,但使风景增清辉。我来闽岭厌山水,见此还复伸双眉”(其二)。龟峰向有“江上龟峰天下稀”之誉,在硕大无朋的昂首巨龟面前,诗人展开了无穷的猜测与想象,他以浪漫主义的笔调抒写了自我精神的感慨。在饶州,诗人以崇敬之情吟咏北宋名臣范仲淹所植六松:“独立雪霜君子操,曾因风雨大夫封。不栽桃李追时好,叹息前贤意可宗。”(《题仁义驿岁寒堂范文正公所植六松》)诗人以松写人咏物言志,透过前贤的人格操守来寄寓自己的政治情怀。《玉山道中五首》其三云“乍入江南境,登临慰所怀。山林自平远,水石巧萦回。风暖鸟声媚,日斜云影开。故人千里别,欲寄一枝梅”,江西这种山水明秀、风暖鸟鸣的氛围,时时浸染着诗人的思想和情感。
李纲对庐山始终是一往情深,充满向往之情。诗人一生南征北战,多次借道江西,他泛舟于长江、鄱湖,屡入庐山。“梦想庐山三十秋,却因谪宦得重游。禅林处处逢清赏,山路人人识故侯。绝岭半将云幕覆,飞泉长作玉虹流。平生丘壑真吾志,一洗胸中万斛愁。”(《余幼尝一到庐山再游已三十年矣感怀二首》其一)该篇堪称为李纲众多庐山诗篇的代表作品,诗人以写意抒情的笔法倾泻出自己三十来年的痴心和梦想。自然山水可以一洗仕途坎坷的忧愁,正因如此诗人才有如此痴顽、欲罢不能的庐山情结。贬逐湖海,已是四十六七的年岁,作者早已尘满面鬓如霜,站在庐山面前,诗人云:“多年不省庐山面,江上初从望中见。……青鞋布袜久已办,百钱挂杖聊徜徉。”(《望庐山》)终于,在那个到达星子县的黄昏,诗人一遂平生心愿:“舍舟星子渚,遂作庐山游。……平昔念清赏,熟云今乃酬。……聊将诗纪行,一洗他年愁。”(《晚出南康游庐山》)在庐山美丽的自然与人文景观面前,诗人停下了匆匆的脚步,他以自己独特的审美视角来作细致的描摹。李纲先后写到罗汉寺、简寂观、归宗寺、东西林寺的晨钟暮鼓,他对五老峰、三峡桥、庐山瀑布的泉石之美也做了传神的描写。六朝以来,庐山即是长江中下游的重要游览胜地,文人雅士、政治人物莫不在此周游吟咏,他们留下了太多的名胜佳话。在庐山,李纲与这些古圣先贤们目遇神移,思接千载。“乐天平生不可及,谪宦乃作庐中集。……何须江上听琵琶,泫然泪滴青衫湿。”(《白公草堂》)白居易在贬谪江州期间建有香炉峰草堂。“洞霄吏上紫霄峰,漱玉亭游玉局翁。”(《偶成》)该诗题下注云:“东坡题漱玉亭石柱云‘玉局散吏来游’而余领洞霄。”玉局翁指苏轼,因苏轼曾任玉局观提举。苏轼一生亦屡游庐山,并留有众多的名篇。
(二)山川名胜蕴含的贬谪心境
宋代文人大都对政治抱有巨大的热情,他们以参政作为首要的人生目标;然而,一旦遭受无情的政治打击,随之而来的莫不是心境的凄悲惶恐。李纲身居要位,主张抗金,他为人耿直,敢于直言,以他的这种性格而论,这种政治失落的痛楚应该强于他人。首谪流放闽南沙阳,在其艰难行程的记录中,使用较多的是“迁客”“迁逐”的词语,如:
“溪山怜逐客,故为结清欢。”(《戏成绝句三首》其一)
“猿鸟不知迁客恨,云间啼叫满松楠。”(《玉山道中五首》其一)
“明时迁逐念前非,一夜愁吟霜月白。”(《江南六咏》其六)
“但使孤忠能感激,岂辞远谪备艰难。”(《上饶道中杂咏三首》其二)
“谪宦去为剑浦吏,税驾且作鹅湖游。”(《过鹅湖留赠昌长老二首》其二)
在铅山紫溪,诗人留有《过紫溪值雪》诗:“明时报国敢怀安,远谪方知行路难。云隔江乡来雁寂,雪飞闽岭敞貂寒。韩诗解道蓝关恨,贾赋聊凭鸟宽。谁念紫皇香案吏,飘零已觉鬓毛干。”诗作描述赣闽交界客观环境的冷寂,以此来反衬自己心境的凄凉。诗人同时联系到历史上有相同境遇的韩愈和贾谊,贾谊屈贬长沙,作《鸟赋》以自我宽解,韩愈迁谪潮州,作《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来吐露凄楚难言的激愤之情。同在严冬时节,天雪冰寒,行路艰难,诗人内心的感伤和对前途的担忧是与古人相似的。
李纲罢相落职,再谪荆湘岭南,他留下了《湖海集》以纪行踪。《湖海集·序》云:“及建炎改元之秋,丐罢机改。其冬谪居武昌。明年,移澧浦。又明年,迁海外。自江湖涉岭海,毕骚人放逐之乡与魑魅荒绝非人所居之地,郁悒亡聊,则复赖诗句摅忧娱悲,以自陶写。”⑪比较而言,再次迁谪南荒之地,诗人试图掩饰那份无边的凄伤情绪,抒写较多的是自己内心的自责与无奈。“不为迂疏成远谪,岂能萧散个中行。”(《余幼尝一到庐山再游已三十年矣感怀二首》其二)“迂疏又复谪南州,假道江山得胜游。……回首中原意萧瑟,此生飘泊任云浮。”(《道出庐阜偶值崧老右丞同游东西二林蒙示佳篇辄次来韵》)在《湖海集》中,“迂疏”是出现频率较高的词语,诗人以此概括自己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禀性;同时,痛定思痛,对于自己政治生涯的失落,作者或许还带有更多的自责和遗憾。在修水河畔空寂的月明之夜,诗人听到了惊心动魄的子规啼叫声:“劝我不如归去好,我方远谪何时归?中原杳杳暗锋镝,纵使得归何所益?”(《闻子规》)“不如归去”,还是“归何所益”,显然,诗人的心境始终是矛盾的。
如前所述,李纲为了缓冲自己内心的激愤和焦虑,他较多地选择了名胜山川来排解忧郁,以此达到心态的平衡。李纲在江西不仅选择了名胜山水,同时他也选择了“隐逸之宗”陶渊明作为自己的精神支柱。“舍棹湓浦城,税驾柴桑里。缅怀靖节翁,衡宇兹避世。……谁将一觞酒,荐此菊与杞。朗咏归来辞,感叹成坐起。”(《过渊明故居》)道经庐山脚下,诗人畅想着陶渊明式的躬耕陇亩,饮酒赋诗。其实,在沙县、荆湖的迁谪期间,诗人同样写有相同题材的和陶诗,如《和陶渊明〈归田园〉六首并序》《和陶渊明〈饮酒诗〉二十首并序》《和陶渊明〈归田园居〉六篇》,等等。李纲的和陶诗较多地表现出哀怨悲愁的色彩,里面包含有政治失落的慨叹和真心求隐的心境。宋人学习或模仿陶渊明,可谓是一个时代的习尚,正如王质《和陶渊明〈归去来辞〉序》所云“元ffffad诸公,多追述柴桑之辞。……居闲无以自娱,随意属辞,姑陶写而已,非自附诸公也”。李纲亦如元ffffac苏轼、苏辙等文人一样,在迁谪的缝隙中,时时以和陶或拟陶的方式以“自娱”。然而,诗人并未真正地去寄身茅庐、采薇隐居。考察李纲一生,他并未真正地走向归隐。诗人在其作品中反复吟咏陶氏的《饮酒》《归田园居》等作品,意在追求一种主观情感期待下的个体自由的隐逸精神,这种精神正是其平衡政治失落心态所必需的。
①②③⑥⑪《文渊阁四库全书》,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第328册,第882页;第1125册,第491页;第1126册,第871页;第514册,第346页;第1125册,第650页。
④孔凡礼点校:《范成大笔记六种》,中华书局2002年版,第47页。
⑤⑧宋三平等:《论两宋江西地区的交通及其影响》,《南昌大学学报》2009年第6期,第100页,第101页。
⑦赵效宣:《宋李天纪先生纲年谱》,台湾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第104页。
⑨(明)黄汴、杨正泰校注:《天下水陆路程》,山西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227页。
⑩(宋)刘克庄:《后村诗话》,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76页。
作者:廖文华,赣南师范学院文学院副研究馆员,主要研究方向为文献学和地域文化;陈小芒,赣南师范学院文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古代文学和文学地理学。
编辑:水涓E-mail:shuijuanby@sina.com
本文系江西省社会科学艺术学项目《赣鄱流域名胜文学与名胜文化研究》(项目编号:YG2011007)及江西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地理环境与江西古代客寓文人研究》(项目编号:12WX04)的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