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9/11小说《屈服》的标题涵义

2014-01-29余艳娥杨茜昆明理工大学外国语言文化学院昆明650504

名作欣赏 2014年36期
关键词:沃尔德屈服穆斯林

⊙余艳娥杨茜[昆明理工大学外国语言文化学院,昆明650504]

浅析9/11小说《屈服》的标题涵义

⊙余艳娥杨茜[昆明理工大学外国语言文化学院,昆明650504]

2011年美国作家艾米·沃尔德曼出版的小说处女作《屈服》是一部与9/11事件密切关联的文学作品。沃尔德曼通过自己独特的新闻视角,准确而又深刻地为读者展现了9/11事件之后美国社会的现状以及人们的心理变化。小说的标题耐人寻味。有评论认为,小说标题一语双关,既指引发美国社会再次动荡的参赛作品《花园》,又暗指作者在小说中力图刻画的一个群体——穆斯林。然而,笔者认为,除了以上两层涵义,小说标题还有一层更为重要的深义。

《屈服》花园穆斯林屈服

2001年9月11日,美国本土遭遇了有史以来最严重的恐怖主义袭击,两架被基地组织恐怖分子劫持的客机撞上了纽约世界贸易中心大楼,随后,第三架客机撞上了五角大楼(美国国防部所在地)。美国文学届对这一重要的事件持续关注,诞生了许多与之相关的文学作品。其中颇具影响力的作品有厄普代克的《恐怖分子》(Terrorists,2006),以及德里罗的《坠落的人》(The Falling Man,2007)。2011年,又一部值得关注的9/11小说《屈服》(The Submission,2011)诞生了。其作者艾米·沃尔德曼(Amy Waldman)从事过多年的新闻报道工作,可谓9/11事件的亲历者。早在2003年,在一次和朋友聊天的过程中,因为偶然受到越战纪念碑设计者美籍华裔建筑师林璎经历的启发,沃尔德曼就开始了小说最初的构思,即如果获得9/11纪念竞赛胜利的是美国穆斯林,那会发生什么样的事情?小说的写作历时四年,2011年,小说一面世,就受到广泛好评。有评论甚至断言,读者在读完小说之后肯定会思索,是不是在恐怖袭击十年之后,美国才终于有了9/11小说。①

故事发生在美国纽约曼哈顿,9/11事件刚刚过去两年,一位名叫默罕默德·可汗(Mohammad Khan)(以下均简称默)的穆斯林建筑设计师凭借其作品《花园》赢得纪念竞赛的胜利,并因此引发整个美国社会的动荡和冲突。支持还是反对,似乎所有人都面临选择。随着冲突的加剧,美国社会逐渐分裂,最后演化成流血事件,倍感压力的可汗也不得不退出竞赛,带着失望远走他乡。小说结尾,时过境迁二十年,早已在印度孟买功成名就的可汗接受了来自美国的一对年轻人的采访。对于当年的竞赛事件,可汗仍心有怨愤,而当初可汗最坚定的支持者虽也为自己最后的背叛行为而感到羞愧,但其内心仍存矛盾。二十年后的美国社会,伊斯兰和美国主流文化之间的关系虽有所改善,但二者之间真正的和谐共存仍然时日久远。

一、“屈服”的涵义:参赛作品《花园》显然,作者沃尔德曼用“The Submission”作为小说的标题有多层含义。首先,小说是从纪念建筑参赛作品匿名评选开始的,“submission”的第一层含义很明了,指的就是“参赛作品”,更确切地说是以黑马的姿态最后胜出的编号为4879的参赛作品《花园》。之后所有的故事都围绕这一“参赛作品”(the submission)展开,对它的支持或反对折射出美国社会在9/11之后的心态变化。

二、“屈服”的涵义:穆斯林另外,“submission”本身还有“屈服、顺从”之意。因此,当评审委员会迸出那句“是个该死的穆斯林”之后,小说标题的另外一层深意已跃然纸上。“伊斯兰”(Islam)是一个阿拉伯语音译词,“本意是‘顺服、服从、降服、归顺、纯净、和平’等。从宗教上的意义讲,‘伊斯兰’指的就是顺从唯一神安拉的旨意,服从安拉的戒律……那些归顺这个宗教的人就称‘穆斯林’(Muslim)。该词的意思是‘顺从者’……”②因此,9/11之后,美国社会对待穆斯林的态度变化以及美国穆斯林的生存状态是小说的主要内容之一。9/11恐怖袭击过后,美国社会陷入一片恐慌,生活在美国的穆斯林顿时成了众矢之的,遭受无端的怀疑和偏见。《花园》设计者默罕默德·可汗的经历就是最好的证明。他出生在美国,父母于20世纪60年代从印度移民到美国,是积极融入美国社会的典范,他们“把现代化当作自己的宗教,过着世俗的,而且几乎可以算得上是清教徒式的生活”。默罕默德·可汗其实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穆斯林,“他从小没有接受过宗教教育。他吃猪肉……约会对象有犹太人,更不用说天主教徒和无神论者”。人人都把他叫作默(Mo),他完全认同自己是一个美国人,就像他自己多次重申的“我是一个美国人”。参加纪念建筑设计比赛的动机就是为了实现自己出人头地的美国梦。恐怖袭击发生一周之后,默从洛杉矶飞回纽约,在机场遭到盘查。“恐怖袭击一年之后,穆斯林被逮捕、被怀疑的消息,以及对伊斯兰‘真实’本质不厌其烦的剖析已经成了默生活的背景噪音。”在这样的背景下,默失去了预料之内的升职机会,无故承受身为穆斯林的压力,最后甚至失去了作为一个美国人的权利。9/11之后的美国社会充斥着对于伊斯兰教的各种误解。人们在报纸上看到的尽是对伊斯兰和穆斯林的歪曲报道。“伊斯兰的意思是屈服——伊斯兰教把自己的信徒变成奴隶,而且要求信奉其他宗教的人也屈服于它。他们的目标就是迫使别人接受伊斯兰教教法,无论他们走到哪儿,也包括美国在内。他们当然会告诉你这不是真的,但问题就在于伊斯兰教也鼓励说谎——伊斯兰教把这叫作塔基亚③——以便传播信仰或者发动圣战。参加纪念建筑设计竞赛的那位穆斯林正是通过隐瞒自己的身份来实施塔基亚……”如何消解美国社会对于穆斯林的误解?作者沃尔德曼借用默阿富汗之行的所见所闻让读者看到了真正的穆斯林社会,理解了穆斯林的真正含义。

默被派往阿富汗出差,在喀布尔(Kabul)的两天,默看到了两个不同的穆斯林社会,还有两个完全不同的“花园”。默此行本来想亲眼见识一下那些在美国媒体以及美国大众眼中“虔诚的、原始的和暴力的穆斯林”。但是,到喀布尔的第一天,下了飞机,他看到的却是“美国的直升机、美国的客机和跑道上的美国大兵”,第一天接近尾声的时候,默和其他建筑设计师被安排在喀布尔观光。在他们吃晚饭的法国饭店里,看到“一座覆满葡萄藤的花园,一个小苹果园和一个游泳池,满是嬉戏玩耍的欧洲人和美国人”。只是,阿富汗人不允许进入。第二天早上,默独自一人去参观喀布尔。他看到了破败的建筑、恶臭的河流,到处是污水和垃圾,还有山坡上的贫民窟。无意中,他发现了一个巨大的绿色花园,与周围的杂乱无章相比,花园围墙之内是“一片截然不同的景色,具有对称、秩序和几何的特点。笔直的道路沿着花园的台阶向上延伸,一条笔直的水渠朝着默所在的方向向下流淌。树木——杏树和樱桃,胡桃和石榴——整齐排列,向两侧延展开来”。花园里除了默,还有做饭的妇女,嬉戏的孩童,梳洗的少年,一群掀起长袍(burkas)晒太阳的妇女。黄昏时分,当穆安津④的呼唤响起,人们纷纷涌出花园,涌向城市的时候,默感觉到一种跟随而去的牵引,“好像他是被一池无法估量的水所吸引的一滴水”。

默眼中的第一个穆斯林社会是美国军队占领下的欧洲人和美国人嬉戏的天堂,在这个穆斯林社会唯独不允许穆斯林的存在。第二个穆斯林社会破败、肮脏而且贫穷,然而在这个穆斯林社会,穆斯林却可以找到惬意生活的花园。默看到一个跪在台阶旁独自祷告的人,于是加入其中。已经差不多一年没有祷告的默懂得了“屈服”的真正含义。“但是,今天,这个阿富汗人,深深拜俯在地,即使两人一起形成一条线、一道墙、一座寺庙,他也没有理会默;他丝毫不关心默的看法。他已经完全忘我,而这才是最真实的屈服”,即一种坚定信仰至无我境界的宗教态度。

三、“屈服”的涵义:屈服此外,笔者认为,除了以上两层涵义,小说标题还有另外一层更重要的深意。“submission”的本意是屈服,小说中出现了若干与之同义的词。评审委员阿里安娜认为如果选择“花园”就等于是“屈服于(yield to)感伤主义”,委员会主席保罗·鲁宾(Paul Rubin)认为纪念建筑事关爱国主义,如果不抓紧时间,就会成为“失败的象征,成为屈服(surrender)的象征”,克莱尔不得不在婚姻中屈服,因为“虽然理论上,没人喜欢让步(give in),但实际上——如果婚姻要想持久——必须有人这么做”。而可汗从一开始就不断面临“退赛(withdraw)”和“妥协(compromise)”的压力。

几乎人人都面临着向什么屈服的问题。表面看来,穆斯林建筑设计师获胜似乎意味着美国社会不得不向默和他的《花园》所代表的伊斯兰文化屈服。但实际上,9/11事件之后真正让美国社会屈服的是恐怖袭击带来的恐惧心理(fear),“袭击事件让人人都害怕表现得没有爱国心,害怕质疑政府,质疑领导人。恐惧让战争、酷刑、秘密行动,各种侵犯权利和自由的行为变得合法”。2004年美国导演麦克尔·摩尔的纪录片《华氏911》更是深刻地揭露了这一点,“按照摩尔的观点,9/11事件之后政府的诸多行为就是布什玩的一种恐惧游戏。恐惧使人们支持毫无道理的战争,恐惧使人们失去自由,恐惧使人们相互猜忌,而操纵这一游戏的那些人却利用人们的恐惧心理来实现自己的利益和目的”⑤。

小说开始的时候,整个竞赛和评审过程处处体现出美国社会一直引以为傲的自由(liberal)、平等(equal)和民主(democratic)精神。“这会传递一种信息,一种积极的信息,那就是在美国,不管你姓甚名谁……你的名字都不会阻碍你参加或者赢得类似的竞赛。”但是当得知获胜者竟然是一位穆斯林之后,人们纷纷表现出各种对穆斯林及其文化的攻击和诋毁。默的“花园”被称为“殉道者的天堂”“胜利花园”和“特洛伊木马”,默也随之受到人身威胁,“打电话、写信、发电子邮件,他的美国同胞发誓要像恐怖分子烧死那些遇难者一样烧死他,要捅死他,就像他捅美国那样”。激进组织诸如SAFI(Save America from Islam)四处散布穆斯林威胁论。甚至发生诸如掀穆斯林妇女头巾(headscarf pullings),亵渎清真寺(mosque desecrations)等事件。针对默和“花园”的“意见听取会”(hearing)也变了味。“发言者中捍卫《花园》的人少,而反对的多……主席允许这些言论,好像穆斯林是二等公民——或者更遭,好像穆斯林不应该被尊重。”最后,在意见听取会上勇敢发言支持“花园”的穆斯林妇女阿斯玛·艾尼瓦尔(Asma Anwar)更是倒在了血泊中。

由此可见,小说标题“Submission”实际指的是9/11事件所造成的美国社会及民众的心理变化。恐惧让美国社会屈服,恐惧引起的狭隘(intolerance)、偏见(prejudice)和暴力(violence)正在逐步分裂美国社会。

美国作家艾米·沃尔德曼的小说处女作《屈服》是一部特别值得关注的9/11文学作品。作者刻画了由穆斯林建筑设计师的参赛作品(the submission)《花园》所引发的一系列冲突。在展现9/11事件之后美国社会对穆斯林的态度变化,以及美国穆斯林的生存状态的同时,试图消解美国社会对穆斯林的各种误解。另外,小说更重要的意义在于深刻地揭露了9/11之后真正让美国社会陷入冲突和分裂的原因并非来自外部,而是更多地来自美国社会内部,即让美国社会屈服的恐惧、狭隘、偏见及暴力。

①全美公共广播电台评论,小说《屈服》官方网站,http: //www.thesubmissionnovel.com

②秦惠彬:《伊斯兰文明》,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6页。

③塔基亚(taqiya),伊斯兰教用语,指为了保全自己或教徒的性命而假意隐瞒信仰的行为。

④穆安津(muezzin):又叫宣礼人或唤礼人,指的是在穆斯林国家里,站在尖塔上或建筑高处,召唤信徒去祷告的人。

⑤方刚:《〈华氏911〉:政治事件的背后》,《决策》2008年第11期,第63页。

[1]Amy Waldman.The Submission[M].William Heinemann Random House,2011.

作者:余艳娥,硕士,昆明理工大学外国语言文化学院讲师,主要从事美国文学及文化研究;杨茜,硕士,昆明理工大学外国语言文化学院讲师,主要从事英语教学法研究。

编辑:郭子君E-mail:guozijun0823@163.com

本文为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学科建设立项项目《9/11事件以来美国文学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云宣通【2012】68号

猜你喜欢

沃尔德屈服穆斯林
牙被拔光也不屈服的史良大律师秘书
中文翻译及答案
印尼·雅加达
沃尔德:上半年增长放缓难阻股价攀升
英国穆斯林更重国家认同
穆斯林在欧洲与居民互认度迥异
美网友“图袭”名记,致其癫痫发作
科茨沃尔德 英国人心中最温柔的故乡
百折不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