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新时期初期女性写作中的道德争议

2014-01-29朱刘雅辽宁大学文学院沈阳110036

名作欣赏 2014年36期
关键词:伦理道德女作家争议

⊙朱刘雅[辽宁大学文学院,沈阳110036]

论新时期初期女性写作中的道德争议

⊙朱刘雅[辽宁大学文学院,沈阳110036]

女性写作在新时期初期呈现繁荣的创作态势,关注爱情婚姻问题、抒发爱情理想是这个时期女作家共有的特点。由于特殊的社会历史背景和女作家过于理想化的写作,一些作品中的观念和人物引发了道德争议,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围绕着爱情、婚姻、事业等问题,对新时期初期的女性写作中的道德争议进行梳理与评价,并对争议的原因进行分析。

新时期初期女性写作婚恋问题道德争议

导师推荐语

性别视域下小说创作的伦理内涵与形象意蕴

在性别视域中观照两性关系的伦理内涵和人物形象的深层意蕴无论对于文本的文化阐释还是对于文本的文学性解读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女性写作在新时期呈现繁荣的创作态势,关注爱情婚姻问题、抒发爱情理想、思考性别伦理是女作家共有的特点。新时期初期,由于特殊的社会历史背景和女作家过于理想化的写作,一些作品中的观念和人物引发了道德争议,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作为晋军突起的文学新人葛水平,其小说创作中伦理认知的核心是对善恶基本伦理母题的思考。她的伦理观念是以善良为底线织就的喜中有善、悲中有善、恶中有善的金缕衣。她始终心怀善意地写作,在弘扬俗世大善的同时,肯定在每一种恶的背后都有善的存在。

作家笔下的人物形象是创作思想与审美追求的重要载体。作为王安忆1990年的重要代表作,《长恨歌》书写了上海和这座城市中的女人。城市是借由弄堂为主要意象来描写,城中女人的青春则在等待中度过。如果说,王安忆笔下的女性承载了上海这座城市的文化内涵,那么,严歌苓笔下的女性则承载了人类的多重苦难。苦难是严歌苓小说的主题,一个个生动的女性形象在苦难中磨炼,死亡没有毁灭一切,而是带来了生命的尊严和心灵的自由。

但是,并不是只有女作家关注女性的命运,男作家同样以普遍的人类情怀塑造女性形象。长期以来,人们对金庸小说武侠世界的关注多集中于男性主导下的武林而忽视他精心营构的武林世界中的女性。金庸小说的武林世界中存在着一群个性鲜明、独立性强同时对于故事情节和艺术表达起着多样作用的女性形象,体现出作者的女性主义倾向。

(吴玉杰,博士,辽宁大学文学院教授)

1978年开始,文学随着社会的转型,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整个时代的启蒙色彩促使更多女作家思考社会人生问题,她们把自己对社会人生的理解汇入到时代的洪流之中,全身心地投入到对旧的伦理秩序的批判之中,但是,由于女性作家与婚恋家庭书写有着与生俱来的紧密联系,所以女性的写作自然而然带着鲜明的性别色彩。女作家以女性的敏感捕捉家庭、爱情的问题,在各种观念互相碰撞的新时代,在一定范围内引起了争议,促使人们重新关注道德伦理这个古老却始终散发着活力的话题。

一、爱情与婚姻关系的再探讨

人们的伦理道德观念随着时代的发展在更新,新时期的人们总是盼望着摆脱旧的伦理道德思想、按照自己的理想去安排自己的婚姻与爱情,渴望实现一种爱情与婚姻的完美结合。于是文学创作站在新的时代高度,去表现人们对于爱情的憧憬和向往,这也是时代所赋予的新的使命。此时女作家创作的一批小说,从理想道德的角度对婚姻爱情进行了描写,显出了生气和新意,同时在一些敏感的道德问题上引起了评论界和读者的广泛争议,产生了深远的社会影响。

小说《爱,是不能忘记的》发表后,在读者和评论界引起了热烈反响和争议。争论主要围绕钟雨和老干部的爱情是否合乎道德这一问题展开。在评论界,支持和反对的声音各站一派,持反对意见的评论家认为其“爱情的合理性是很值得怀疑的”①。小说在普通读者内同样引起了大规模的讨论,《文艺报》收到很多读者的来信,其中既有对钟雨和老干部声嘶力竭的声讨,又有对高尚爱情的支持。小说要表现的是一种爱情的理想和信念,是对美好爱情的精神追求。在作者看来,革命阶级的感情并不是爱情,政治道德和社会道德不能代替爱情所具有的丰富内涵。作者这种对于爱情的复杂性、特殊性的认识是一种带着现代文明色彩的新的爱情观念,尽管在当时可能不容易被接受,但观念本身并没有可指责的地方。

张洁重新提出了爱情是婚姻的基础这一哲学命题,那么女性应该如何去追寻这种纯粹的爱情、拒绝无爱婚姻呢?张抗抗在《北极光》中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探索。小说问世以后产生了轰动效应,引起了广泛的讨论,既有主流评论家的褒奖,也有一些保守者毫不留情的批评。当时所引起的讨论依旧是围绕着这种爱情是否合乎道德而展开。今天看来,这些指责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可能有其合理的一面,但在一定程度上有失偏颇。作者巧妙地将芩芩对爱情的追寻和对人生意义的追问联系在一起,追求理想爱情的过程也是探寻人生意义的过程,《北极光》是有其深刻的现实意义的,把爱情问题拿出来进行独立探讨,本身就是文学创作的一大进步。

二、家庭与事业关系的新话题

新时期女性的生活轨迹不再局限于家庭的狭小空间,社会对女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平衡好家庭与事业的关系成为摆在女性面前的全新问题,女作家以女性的敏感捕捉到这一问题,并在作品中进行探讨。

张辛欣的作品《在同一地平线上》反映了那些有事业追求的女青年的心理状态。女性在追求事业的同时,社会也要求其兼顾好婚姻;如何平衡好二者的关系,是小说提出的全新问题。作品通过男女主人公的双调自白,展现了女性在事业进取和家庭生活中所面临的矛盾处境。小说发表后同样引发了热议,面对女主人公对事业的苦苦追求,也有人发出质疑的声音,认为她“太过于追名逐利”②,那么,这种“追名逐利”是否应该受到道德上的指责呢?作者提出了一个很具有现实意义的问题。理论上说,女性有权追求事业上的成功,但是,为保证家庭的稳定,在实际生活中大多是女性做出让步。在家庭和事业的转换中,社会要求女性既要扮演好家庭角色,又要其扮演好社会角色。谌容的《人到中年》展现了眼科大夫陆文婷的生活困境,作者通过对陆文婷这一典型的知识分子的塑造,反映了在社会责任与女性性别的矛盾中苦苦挣扎的女性。女作家提出了问题,却没有提供答案,如何平衡二者的关系是众多有事业追求的女性所要思考的问题。

三、道德争议的原因浅析

1.新旧交替的时代背景新时期初期,女作家作品中所涉及的伦理道德问题引起了广泛关注,这一现象是有其深刻的社会历史原因的。首先,刚刚结束的十年动乱,将长久以来存在的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破坏和颠覆,改变现状、构建属于新时代的道德观念是人们的迫切愿望。因此,一旦发现某些与理想道德相悖的因素,人们就会格外警惕;其次,随着经济的改革开放,人们的物质生活逐渐得到满足,开始将注意力转向精神方面,对理想道德的追求随即越发强烈,这样涉及伦理道德的问题必然会引起更多人的关注;80年代是一个全民关注文学的时代,刚刚结束的文化专制使人们远离书籍、远离文学,新时期的到来使人们内心被压抑的对文学的强烈渴望复苏,因此人们怀着极大的热情关注文学的一切,这其中自然也包括所涉及的道德问题。

2.女作家超前的社会理想新时期初期的女作家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她们大胆地把社会上存在的婚恋问题拿出来讨论,表达自己的爱情理想,但真实的社会环境是复杂的,理想与现实之间存在着较大差距。以《爱,是不能忘记的》这篇小说为例,小说所抒发的爱情理想是纯净和神圣的,与现实生活中的爱情生活有着相当大的距离,是一种属于未来的过高的精神追求,可能只会对那些精神有较高发展的少数人才有意义。

新时期初期,特殊的时代背景,女作家过于理想化的写作,导致在婚恋书写中产生了很多争议性的问题。围绕着婚姻伦理道德这一聚焦点,产生了各种声音。对小说进行伦理道德批评本身无可厚非,古今中外,进步的思想家、文艺家都重视艺术在道德方面的影响和作用,虽然小说不是道德读本,作家也不一定是道德家,但是我们的文学创作不能放弃在伦理道德方面的追求。与此同时,如何准确地对作品进行伦理道德的评论,仍是需要注意的问题,一部作品的道德倾向是通过主题表现出来的,主题是作者对作品所表现的生活的评价,因此,对作品进行伦理道德批评需要从整体性上去把握作品,而不是把作品分解,这是我们的文学批评需要注意的问题。

①肖林:《试谈〈爱,是不能忘记的〉的格调问题》,《光明日报》1980年5月14日。

②丹晨:《论张辛欣的心理小说系列》,《文学评论》1985年第3期。

[1]李小江.文学、艺术与性别[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2.

[2]崔颖.无为的边界——张洁、张抗抗小说侧论[J].东方论坛,2007(1).

[3]王艳芳.在通向自我认同的途中[J].社会科学研究,2005(2).

[4]金汉.张抗抗论[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1983(4).

作者:朱刘雅,辽宁大学2013级在读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现当代文学。

编辑:魏思思E-mail:mzxswss@126.com

2012年辽宁省教育厅重大人文社会科学专项项目“历史转型与中国当代文学思想理论研究”,项目编号:ZW2012007

猜你喜欢

伦理道德女作家争议
城镇化进程中新的伦理道德文化的迁移与重塑
等待三天
“感谢贫穷”是 毒鸡汤吗
伦理道德视角下的医患关系研究
二郎神形象转变之我见
刍议师范生伦理道德的养成
穿过市井烟火气的民国女作家
20
两位获诺奖女作家笔下的女性“逃离”之路——《逃离》与《到十九号房》之比较
奥巴马增兵阿富汗饱受争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