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的观点
2014-01-28杨尚勤
杨尚勤
常有人跟我讨论关于专家的观点问题,话题主要是对一些专家的观点不满或不予认可。这就促使我思考一个问题:专家的观点是怎样形成的,专家为什么会这么说而不是那么说。
专家的观点实际上是一个价值判断问题。任何事物都有其规律,也就是我们常讲的客观规律。但是,对同一事物,特别是对社会问题,我们经常会听到不同的解读甚至相左的观点。究其原因,主要是人的价值结构的主体因素在起作用。这个主体因素包括主体利益、主体需要、主体知识结构、主体能力、主体情感和意志。因篇幅所限,择要述之。
专家的观点与主体利益和主体需要密切相关。这里讲的主体,是指群体,而非专家个体。比如,人类的一个共同认知是工业化乃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由之路,这就是主体利益,专家们几乎不会有不同看法。而对走什么样的工业化道路问题,专家们的意见则会有分歧。以国家的产业政策来说,有人建议大力发展汽车工业,而有人则反对,焦点在于是增长优先还是环保优先,这背后反映的是主体需要(这个主体需要并非专家的个体需要,而是群体需要)。至于有的专家作为一些特殊利益群体的代言人,就不是认知问题了,而属于学术道德问题。
专家的观点与其知识结构有关。专家者,对某一学问有专门研究的人。近代以来,学科越分越细,析出了人文学科、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工程技术等大的学科门类。每个学科都有自己的知识体系和研究范式,本领域的专家就是长期在这样的氛围中成长起来的,久而久之便自然地以该学科的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来分析判断问题。
举个例子。近来城镇化问题是全社会关注的热点,有力推优先发展大都市者,认为大都市交通发达、信息快捷、人才济济、产业配套,因而投入产出效益高,是拉动经济发展的巨大引擎。也有力荐中小城市和小城镇优先发展者,认为大都市资源环境压力过大、外来务工者难以落户。前者以经济学家居多,以资源的有效配置为主要价值取向。后者以社会学家为多,以人口更好地融入城市为主要价值取向。
专家的观点还与其成长经历有关,这决定了其情感和意志。专家的人生观、价值观和治学态度受成长环境、人生阅历影响很大。成长于社会底层和经历丰富的专家,较多地了解民间之疾苦、社会之复杂、人情之冷暖,多有同情怜悯、理解包容之心,多问题意识少学术教条。而经历简单者则可能反之。中国社科院副院长李培林先生说,他特别怀念蹲在农村一年时间搞调查的经历,认为这对自己的学术研究影响巨大。事實正是如此,李培林的社会学研究接中国社会的地气,观点也就能够服人。而一些喝洋墨水成长起来的专家,言必称希腊,无视国情民情,被人拍砖也就不觉得奇怪了。
还需要说明的是,专家与政策制定者的最大不同点在于,专家关注“应该是怎样、应该做什么”,而政策制定者关注“实际是怎样、能否这么做”。专家的责任是咨政而不是决策,其观点不一定会成为政策,因而大众也就不必过于苛求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