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日报专副刊改革的几点思考
2014-01-28张渊学
□张渊学
(嘉兴日报社,浙江 嘉兴 314000)
报纸要创新,特色是关键。作为新闻版面的延伸,专副刊是日报搞活版面、吸引读者的一个窗口。报界有句老话:“新闻招客,副刊留客。”专副刊正成为地市报竞争中的新制胜点,专副刊的内容创新有着无限的空间。如何提升专副刊的核心竞争力,理念的审视、机制的调整、队伍的建设是关键。
转变传播理念,调整定位
随着社会的迅速转型,原来意义上的“专副刊”已不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专副刊如何通过创新赢得有效生存和发展空间,是摆在报人面前的严峻课题。我们对报纸专副刊必须进行更宽泛、更具包容性的界定。
其一,要彰显思想性。以各类要闻、新闻见长的正刊,作为新闻“快餐”,可以满足人们的“新闻欲”,但光有新闻“快餐”,是不能满足人们对报纸的需求的。专副刊是正刊的某种延伸,专副刊必须要有新闻性。要关注新闻事件中的文化元素,把新闻性与文学性有机结合起来,让读者在欣赏美文的同时感受事件的内涵,这是新闻版面所没有的。作为新闻的延伸和补充,专副刊的新闻性、思想性正变得日益显著,专副刊版面与新闻报道的配合正受到越来越多报纸的重视。要充分利用多元化的文学表现形式,让读者在第一时间透过“新闻式的散文”得到感染,形成新闻效应的核心力。如果说正刊满足的是人们的“新闻欲”,那么副刊满足的则是人们的“审美欲”、“求知欲”、“消闲欲”。
其二,要彰显文化性。这也是吸引读者的又一因素。专副刊要体现“文化味”,既要注重新的人文精神的培植和塑造,更应注重地方性文化的张扬,形成文化认同。要立足本地,大力挖掘地方独有的文化底蕴。专副刊要为文化的留存、传承、发展尽到自己应有的责任。作为记录时代、传播先进文化的新闻媒体,有义务、有责任把一个地方独特的、不被人们了解的文化积淀、历史传承、生活习惯、发展水平等文化资源充分挖掘出来,引发更多人的关注和思考,这是地方专副刊生存发展的前提条件。
其三,要彰显时代性。地市报专副刊的受众群体主要是本地区的城市居民,他们更关注本地的内容、关注与自己有利害关系的内容、关注自己熟悉的人和事。要贴近百姓生活,增强办刊的趣味性、娱乐性和服务性,不断满足老百姓休闲生活的需要。要让百姓说话,用老百姓自己的故事讲述城市的变化,小角度折射大主题。要走进生活设置栏目、安排版面内容,多姿多彩的社会生活是一座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库。除了原有的纯文学副刊外,专副刊更把传播触角伸向了百姓生活、城市建设、网络、民俗文化等,当好文化田园的守望者和传承者。
完善机制,提升品位
报纸版面效果与编辑的编排意识有很大关系,从某种意义上说,编辑思想决定着版面效果。专副刊离不开自己生存的地域,要真实细致地反映当地的文化内涵和民俗风情。
其一,提升专副刊版面的策划能力。要把提高刊物的思想性、文化性和时代性有机统一起来。要关注当地历史文化,把地方性和开放性有机结合起来。多姿多彩的地方历史、典故、人文、风情,无疑是一座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库。可开辟草根人物、百姓故事、美食等栏目,讲百姓故事,品人间百味。形成本地作者群体的原创特色,提倡“普通人写,写普通人”,实现作者与读者的“零距离”,最大限度地拓宽读者面。
其二,提升专副刊版面的整合能力。《江南周末》经过长期积累,在嘉兴乃至浙江省已经有了一定的知名度、美誉度。这几年,随着日报拓展县(市、区)市场,专副刊也有了县(市、区)的版面,这为专副刊版面的整合提供了良好的条件。要盘活新闻资源、合理安排版面,努力做到编排疏朗,阅读适意,让广大读者在阅览时得到充分的愉悦和享受。县(市、区)副刊版面要与《江南周末》版面统筹考虑。《江南周末》要打造精品,县(市、区)版面要打造特色。《江南周末》要“扶植”重点稿,每期力争要有出彩的“领衔稿”。
其三,要提升专副刊办报的公关交往能力。专副刊要坚持走“开门办刊”之路,从副刊版面的设置、定位的确定到副刊题材的策划、版面的设计等,都要注意倾听读者的声音,请读者帮助选择。要用本土元素引领版面改革,并凸显亲近悦读,使读者真正体会到那街、那巷、那桥、那山、那水。四个县(市、区)分社都有副刊版面,要大力拓展县(市、区)市场,树地方文化品牌。每一个地域都蕴藏着丰富的地域文化内涵,结合“走转改”,可策划“嘉兴文化行”系列报道,开展嘉兴十大历史文化名人评选活动,推出方言类栏目,展示方言文化特色,进而传承地域文化,提升文化品位,探索实践专副刊本土化操作的有效途径。要注重与多部门联动协作,如与文联、科协、治水办等的合作等。
其四,要建立与读者的互动机制。专副刊作为报纸的有机组成部分,担负着对读者精神塑造、情操陶冶、文化熏陶、信息服务的功能。这些功能的实现,必须追求与读者的互动。专副刊相对于新闻版来讲,规定动作少一点,容易与读者共鸣,有利于与读者互动。同时,专副刊在互动形式上的选择上,也比较灵活和多样,易于为读者所接受和认可。网络媒体的出现,更使传统意义上传者与受众之间的关系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要善于利用数字媒介,借助数字媒介便捷、互动的特性来扩大影响、吸引读者。
建设队伍,夯实基础
办好专副刊,人不在多而在精,在于办刊人的眼光胆识和文化专业素养。近些年来,许多省市级的报纸专副刊办得好,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有一支较好的专业队伍。
其一,注重多元性,建好一支有特色的作者队伍。专副刊作者的构成,与正刊有明显的区别。专刊的作者队伍一般既要有本报记者,也要有社会各行各业人士、专家。作者队伍的专业化、广泛性,是形成副刊高品位、多元化的根本因素。要组织起一支可观的作者队伍,其中不乏名家名人,也不乏颇具实力的后起之秀。稿源的多元化,最有利于特色的建立。这支队伍除了从本地作者中优中选优外,还可特邀一些全国知名的作家、艺人撰稿。
其二,要注重新闻性,建好一支广泛性通联工作队伍。这支队伍主要从读者中产生,负责点题、报料、业余写稿等。人员可广泛些,既有专业人士、正刊的记者,又有普通市民,还可邀请兄弟副刊人士参与,主要负责提供采访线索。同时,建立一个平台,为他们活动提供一个舞台。
其三,要注重综合性,建好一支高素养编辑队伍。对于文化含量较高的专副刊来说,编辑的文化素养显得更为重要。一个高素养的专副刊编辑必须具备以下几个条件:一是要有较强的政治素养,要保证在政治上不出现偏差;二是要有新闻素养,能迅速判断一篇稿件是否具有新闻价值;三是要有文学素养;四是要有历史素养,尤其是作为地方报纸编辑,要懂得地方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