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影像遭遇生态

2014-01-28

中国三峡 2014年4期
关键词:中华鲟研究所鱼类

黎 明

影像遭遇生态

黎 明

摄影有多种可能,向内可以表达自我,形成比较主观的艺术创作;向外记录客观,形成记录人类历史变迁的文献。我觉得不是每个摄影人都能成为艺术家,而每个摄影人却都可以真实地记录一些我们身边现实意义的影像,比如关注身边的生态,人与自然的关系,成为一个有着社会历史责任感,关注生态的摄影师。其实无论你是否是一个艺术家,无论哪种创作形式,都不能脱离我们的社会,我们的土地,都要尊重我们的自然。大自然是我们最好的老师,是所有艺术创作的源泉,我们要保护好它,并向它学习。

我也一直在做一些带有情感的三峡主题的摄影创作,但是我所有的情感都是来自人与自然变迁的真实情感。我关注人与水的关系,并以这个主线进入到后三峡的人与环境变迁的记录中来。或许这些影像在太多数人眼里平淡无奇,也不是很唯美,但是我们真实客观地在记录,即使是艰难寂寞地在行走,但这种记录的过程远比那些风花雪月的自我消遣更有意义,对于我们生存的环境和社会的发展,尽了一份我们的责任!

值得提醒的是,我们要做的不是把自然当作一种审美的资源来为我所用,而是要真心爱护自然,从生态学角度科学观看,更多地关注人与自然的关系,只有这样,我们的影像才更有价值。

我拍摄中华鲟专题就是这样,首先我对中华鲟特别感兴趣,因为中华鲟太特殊了。中华鲟是我国独有的珍稀水生野生一级保护动物,已经在世界上神奇地生存了近一亿四千万年,为全球分布最南的鲟种,还是地球上最古老的脊椎动物,被称为“水中大熊猫”、“活化石”等。中华鲟是研究鱼类演化的重要参照物,对于古生物学、地质学、仿生学等多种学科都有重要的科研价值。中华鲟是大型海河洄游性鱼类,在大海里成长,在长江上游一带产卵繁殖,这种独特的生活习性就如同中华游子对祖国抱有拳拳眷恋之情。因此,被鱼类专家命名为“中华鲟”、“爱国鱼”。中华鲟是溯河洄游性鱼类,其生物学特性决定了中华鲟资源一旦遭到破坏将不易恢复。但是由于人类在发展的过程中忽视了环境保护,水土

流失、工业废水、生活废水、农药残留物等造成了水污染;航运业造成的威胁和渔业捕捞的严重过度,导致长江中中华鲟的数量急剧下降,已成为濒危物种。中华鲟的险恶生存处境引起了中国政府和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为了保护中华鲟资源,国家有关部门在湖北荆州和宜昌先后成立了长江水产研究所及中华鲟研究所,并进行了一系列艰苦的工作。目前人工授精繁殖幼鲟取得成功,增殖放流成效显著。特别是2009年10月中华鲟研究所全人工繁殖中华鲟取得成功,人类找到了不依赖稀有的野生亲鱼就能把中华鲟长期保存下来的有效途径,这对保护该濒危物种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从1984年首次放流人工繁殖中华鲟至今已整整30年,中华鲟研究所共向长江、珠江放流中华鲟500多万尾。为保护这一珍稀动物,多项同步措施的工作正在进行中。

而我就在宜昌生活,中华鲟保护区及研究所就在我身边,每年都有大量的增殖放流、认养、保护中华鲟的公益活动及科研活动在我们身边发生,我一有机会就去关注。特别是每年的秋天到来年的春天,是最重要的人工繁殖、放流中华鲟的时间。我会多次到长江边中华鲟保护区及中华鲟研究所,用镜头系统、科学地记录从捕捞中华鲟亲鱼到授精、孵化到中华鲟宝宝出生,再到喂养长大后进行放流的全过程,我很爱这些中华鲟,我把她当作人类的朋友,一有空我就去研究所,特别是中华鲟孵化的一个星期,我每天都会去看它们的变化,守在研究所的孵化箱旁边看着中华鲟宝宝破膜而出,就像自己的孩子出生一样,激动无比。看见它们一天天长大然后回归长江,依依不舍,希望以后它们能在长江里快乐自由健康地成长。就这样很自然记录下来了一些影像。整个记录的过程我很愉悦,并希望通过这些影像能让大家看到很多科研、工作人员在为保护中华鲟默默地辛勤地工作;呼吁更多的人去关爱、保护中华鲟,大家共同努力,让中华鲟这一珍稀物种得以长期生存繁衍下去!如果能对宣传保护长江生态尽到了一点自己的微薄的力量,也就照应了我拍摄此组作品的初衷。

最后我呼吁所有的摄影人用我们的心去感知自然,用我们的镜头去见证自然,用我们行动去保护自然!

该摄影专题拍摄于2009-2014年,曾获WWF长江生态摄影大展一等奖、全国环境新闻摄影大赛专业类一等奖、中国水电摄影大赛铜奖、全国水生物摄影展铜奖等。

猜你喜欢

中华鲟研究所鱼类
基于MFCC和ResNet的鱼类行为识别
睡眠研究所·Arch
睡眠研究所民宿
未来研究所
鱼类运动会
昆虫也会便便吗?
探秘:中华鲟的
葛洲坝下:守护中华鲟繁衍的希望
聚焦 2017中华鲟放流

中国三峡的其它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