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土火合舞,人类童年的记忆之花

2014-04-25唐荣尧编辑吴冠宇

中国三峡 2014年4期
关键词:马家窑彩陶墓葬

文/唐荣尧 编辑/吴冠宇

土火合舞,人类童年的记忆之花

文/唐荣尧 编辑/吴冠宇

青海高地。 摄影/楚藜

一个村庄的温度和硬度是多少?柳湾在4000多年前以1000多度的高温条件下烧制的彩陶亮出了自己的答案。柳湾让中国考古界惊奇的是这里出土的陶器。它打开了通往彩陶世界的秘径,让学者一次次从中窥探到中国彩陶世界的精彩。

一幅展开的青海历史长卷会告诉读者,青海东部一个叫柳湾的小村庄,作为青海之书的阅读始页,是精彩的;一幅打开的青海地图会告诉读者,从西向东进入青海,一个叫柳湾的地方就是一本青海之书的精彩导游开篇辞。

第一次来到这里是2004年的最后时光和2005年初,披着青藏高原上最冷时光里的寒凉和孤寂。从西宁出发,每天都有好几趟往乐都县的公共汽车,从县城包车往返40元就可以看到一朵“人类童年的记忆之花”——彩陶王国柳湾。

柳湾展现给我的容姿不像是个身负沧桑历史的年迈老人,和周围的自然环境结合起来,它倒像个恬静的少女,静卧在乐都县高庙镇的怀抱中。湟水从村庄的南边缓缓流过,带走历史上留在这里的辉煌和喧嚣,留下的是寂寥的村庄和村民们千百年来的安逸。穿过村庄步入湟水北岸第二台地的柳湾坪上,就能看见柳湾古墓,展现在我面前的就是一枚原始氏族社会的化石。

通过对村里上年纪的老人的采访得知,过去,每逢一场大雨过后,顺着沟岔而来的雨水会带来许多陶片,雨过天晴的田间地头,便会散布着这些绘有各种图案的陶片。时间长了,村民们对此也习惯了,没人将它们当回事。1974年春天,村民在引水上山、平地造田、修筑水渠中发现这里的大片古墓下有许多陶器,引起了青海省考古与文物管理部门的关注。当年夏天,由青海省文物管理处考古队赵生琛与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谢端瑭任领队的发掘工作开始了。当1700座墓葬被清理完毕,赵生琛看着3万余件出土的各类生产工具、生活用具及装饰品等文物一一整齐地摆放在眼前时,他才猛然间意识到,从1974年夏天的第一铲考古开始,时光已经悄然过去5年了。谢端瑭清晰地看到他们用5年时间挖掘出的墓葬,其中马家窑文化半山类型墓葬有257座、马厂类型墓葬872座、齐家文化墓葬367座、辛店文化墓葬5座,他们完成了“中国目前已经开掘的规模最大、保存较为完整的原始社会晚期氏族公共墓地”的历史命名。这些墓葬及其彩陶,打开了一部彩色的距今约3500年至4500年的青海历史。

马家窑,一个在中国古文化史上占有绝对显赫地位的文化名词,因1923年首次发现于甘肃省临洮县马家窑村的新石器而出名。马家窑文化的分布范围横跨甘肃、陕西、宁夏、四川、青海五省区,这样一个在文化版图、历史版图和行政意义上的疆域版图中占有如此大面积的文化产物,最具有代表性的核心地段正是柳湾,最能体现其工艺水准的是彩陶。生活在4000多年前的柳湾人,在柳湾坪的泥土和湟水之间,掌握了1000摄氏度左右的火候,抟造出一件件美丽的彩陶。其中,被赵生琛等人在1974年夏天发现的一幅马厂类型的彩塑裸体人像壶上的人像,是中国迄今为止已知最早的完整人体塑像。

距离1979年结束的系统挖掘20多年后,鉴于柳湾出土的彩陶世界之丰富和价值之珍贵,有关部门在柳湾兴建了彩陶博物馆,这是中国在乡村建成的第一个专题博物馆。走进这座专题博物馆,就会发现里面不仅有许多马家窑文化的遗世精品,半山类型墓葬品也不少。当年的挖掘情形已经随着那些模糊的岁月变得更加模糊了。站在高原的寒风中,我只能从自己搜阅到的许多考古资料里,时不时地将眼光举起,穿越5000多年的时光,透过那冷冷的高原雪,仔细端详这段被匆匆发现后又匆匆被历史与国民遗忘的时光里收容的一切。

这里的半山类型墓葬大多为长方形土坑墓,注重传统的风水布局,靠山面水。墓葬普遍使用木棺葬具,木棺也多用松柏为材料,这也证实几千年前的柳湾一带林木茂盛,松柏成荫。在展示出的石斧、石鳞、石凿、敲砸器、石球、石纺轮等生活用品以及骨制的锥、刀、镞等用品中,让我最感兴趣的是石纺轮,它透出了一个古老的信息:先民们已经有了纺织的技术,当时的柳湾人在某些方面已经享受到了和内地先民一样的由先进科技水平带来的生活。

青海乐都柳湾彩陶博物馆。 摄影/李全举/FOTOE

1924年,考古工作者在甘肃广河县齐家坪首次发现了一处文化遗迹,这种文化层被称为齐家文化。在中国考古界的地理概念中,齐家文化的地理范围比马家窑文化的范围更广,这个距今约4000多年历史的文化疆域,西达青海湖畔,东到马家窑文化东界处的泾水、渭水之滨,南到白龙江流域地区,北面深入到内蒙古的阿拉善左旗一带,青海境内的齐家文化遗存有430处,柳湾就是其中的一处。柳湾的文化遗存见证了齐家文化在青海地区的存活。齐家文化墓葬中的陶器制造水平,已经远远超过了马家窑文化的水平,反映出这一时期这一带的人们对陶器的需求已经逐步增大。考古报告显示,齐家文化墓葬中一个重要现象是出现了较多的男女合葬墓,表明一夫一妻制已经出现在人们的社会生活中。而且在男女合葬中,男性多仰身直肢葬在棺内,处在主人地位;而女性多侧身曲肢置于棺内,处于从属地位。

柳湾不大,但柳湾古墓群是中国黄河上游迄今已知的规模最大、保存较好并经过科学发掘的一处氏族公共墓地。给这里的古先民墓葬文化划上句号的是辛店文化墓葬,辛店文化在这里存留了约有1000多年之久。从马家窑文化到辛店文化,柳湾跨越了长达1600多年的几代文化期,成了3500年至4500年前青海东部地区原始生活的一块活化石。

上:青海马家窑蛙纹陶器。 摄影/季芮民/CFP

下:柳湾墓穴出土骸骨及彩陶,青海省海东地区乐都县高庙乡。 摄影/石宝绣/CTPphoto/FOTOE

青藏高原风光。 摄影/梁强

这古老的乐器,让我彷佛通过它现在的寂静状态步入原始社会的音乐氛围中,感受到马厂人围看篝火载歌载舞的旋律;依稀能感受到马厂人围猎胜利后,在黄昏的火光中,在喇叭的原始音响中吃着烤野牲肉围火狂欢。

一个村庄的温度和硬度是多少?柳湾在4000多年前以1000多度的高温条件下烧制的彩陶亮出了自己的答案。柳湾让中国考古界惊奇的是这里出土的陶器。它打开了通往彩陶世界的秘径,让学者一次次从中窥探到中国彩陶世界的精彩。

青海大地上的彩陶,打开的是一个人们认知青海的彩色世界,马厂彩陶是这个世界中最闪亮的一部分。迤逦东来的湟水,从祁连山流出的大通河,汇合在民和县,滋润出两岸绿树良田,也哺育出灿烂的马厂文化。那些古老而灿烂的文化和民和古城一样,隐现在霞光雾气中。任何一个从内地前往青海者,无论是搭乘火车还是汽车,离开兰州后,向西沿着慢慢抬升的青藏大地进入青藏高原边缘,一出甘肃就进入青海省的东大门——民和县。

出民和县城往东约10里,出现在我眼前的是一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马厂塬遗址”的标志碑矗立村中,这个有200余户回、汉、藏各族人家的村庄,在1932年以前仅仅是藏在民和县众山中的一个普通的村庄。那年的夏天,村庄迎来了瑞典人安特生带领的考古队,他们在这里进行了大量细致的考古工作,挖掘出了大批文物,这些距今约4000年的文物就以马家窑文化马厂类型而命名。

史学家尹达先生在其《中国新石器时代》中说:中国近代考古学还是由于20世纪20年代初河南仰韶和青海民和马厂塬等地的考古发现,而正式步入了它的里程。马厂塬是青海东部地区马家窑文化中的一个点,从民和县官亭、享堂一带至日月山下,是属于青藏高原与黄土高原过渡地带的400多里河湟地区,这个地区不仅在海拔上有着在1700米至2600米之间的起伏跌宕和疏朗大气而赢得青海东部地区的江南之地之称,更因为这里自古就是古戎、羌、土谷浑,以及汉、藏、土、回、撒拉、蒙古族等部族生息、发展聚居区,创造和积淀了丰富的文化内涵,而成为青海的文化富集区;加上古丝绸之路南道与唐蕃古道贯穿其间,又成了高原文化与中原文化,乃至中西文化交会、融合的阳光地带。彩陶就是这个阳光地带最底层的一层文化圈,民和县的彩陶就是这个文化层中最闪眼的一处。和马厂一样,全县各乡、村都有丰富的古文化储藏,专家将这些文化称为马厂文化,将4000年前生活在400里河湟地区的创造马厂文化者称为马厂人。1984年,为了给这些马厂文物安个家,民和成立了县博物馆,20多年过去了,这里已收藏十个文化时期的各类文物上千件,从旧石器时期的龙齿、龙骨、象齿化石到仰韶文化的陶环、陶轮、陶器;从马家窑文化的双耳卷花陶壶到半山类型的彩陶壶、彩陶喇叭;从马厂类型的各种彩、素、粗陶器到齐家文化的单把鬲、玉器,以及辛店文化、卡约文化、唐汪式文化陶器;秦汉至清代的铁器、铜器、瓷器等等。数量之多,代表时期之长,堪称国内县级博物馆之最。

走进民和博物馆,能看见不少馆藏的马厂文物稀世珍品,尤其是一座素陶变形人像壶,除了如挤扁状的朴拙又独特的造型外,壶肚上一个摊开的男性人体,却又是女性生殖器官,被专家一致推举为稀世之宝。最让我感兴趣的是一把4000年前的彩陶喇叭,长近半米,口径3厘米,完全证实青藏高原东部地区在4000年前的原始社会就有了多功能乐器,不但可吹,也可绷皮当鼓敲。这古老的乐器,让我彷佛通过它现在的寂静状态步入原始社会的音乐氛围中,感受到马厂人围看篝火载歌载舞的旋律;依稀能感受到马厂人围猎胜利后,在黄昏的火光中,在喇叭的原始音响中吃着烤野牲肉围火狂欢。

浮雕陶壶,马家窑文化(约公元前3200年-前2000年),1974年青海乐都柳湾出土,中国国家博物馆文物展。 摄影/刘兆明/CFP

它像一面镜子,映照了中国青藏高原上的古老先民从新旧石器时代向青铜时期过渡的生活状况,体现了这里的民众从群居时代向一夫一妻式过渡时的生活景况,也以这里的各种墓葬文化和彩陶工艺等说明了它和中原文化的某种内在关联。

走访马厂塬村的村民,他们只能说出祖上是清末民国初期陆续迁来的,再往前的事情,几乎没人能说得清楚。在热心村民的带领下,我来到4000多年前遗留下的15万多平方米的马厂人遗址,站在这里能听得见村庄北边湟水流过的声响,高出河面几十丈的台塬上也能看见当初供给马厂人生活水源的湟水。当初的马厂人就是利用这里的土和临近的湟水,创造出了大批的彩陶,在这块遗址上,马厂类型、辛店文化的彩陶碎片,俯拾即得。包括马厂人在内的原始人骨骼残骸不时也从坡土中显露出来,而新石器时期的石刀、石钵、石蛋也会在不经意间碰到脚尖。

马厂塬,这个看起来普通的村庄,因为安特生的发掘以及随后岁月里中国考古学界的挖掘,以自己的丰富内涵走进西方和中国考古界的视野。民和县内以马厂塬全国文物保护单位为龙头的5个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而其内容基本相似,在中国境内也是仅此一处。站在湟水边,循着水流的去向,循着历史留下的文化信息,我将探寻马厂塬文化的脚步范围再次放大,走进位于循化撒拉族自治县白庄乡朱格村的朱格遗址。村民告诉我,因为这里原来是一条红色土质西高东低的大缓坡地带,来这里的考古学者就将这里命名为“红土坡遗址”。现在,站在这个面积约150×150米的文化遗址上,多级梯田的绿色早已掩盖了红土的迹象,农业的发展显然破坏了文化遗址,虽然是省级文化保护单位,但这个遗址和众多省级文化保护单位一样,在农村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只能承受被破坏的命运。圆形灶遗迹、碎陶片、灰层与灰坑中凌乱躺着的石块、残陶片,以及石器、骨角器、陶环、石环等遗物,共同构成一个马家窑文化石岭下类型遗存。

循化撒拉族自治县白庄乡。 供图/唐荣尧

马家窑文化在青海大地上有着较大范围的分布,我将探寻这种文化遗址的足迹沿着河湟谷地向西推进,在高原上开始漫游和找寻。走进位于海南藏族自治州的共和县恰卜恰镇西台村,在这个藏族村子的东南约200米处一个清冷的高原上的文化遗址上,由于远离喧嚣和繁华,几乎没那些打着旅游旗号到处污染环境的游客,我就很从容地在地面上端详那些随处可见的陶片、杂骨。这些陶片既有马家窑文化马家窑类型,也有卡约文化的加砂陶瓮、罐等残片,是马家窑文化与卡约文化的共存遗址。共和县河卡乡一直是我在青海的重点关注对象,每次前往青海之南时都会有意无意地留心这里,因为这里也有史前文化遗址,位于河卡乡黄河西岸的羊曲村就有这类遗址。羊曲是黄河由南向北再向东北进入龙羊峡库区的转弯处,站在这里向东能清晰看到贵南县的茫拉滩草原,隔河向西就是兴海县的河卡草原。羊曲文化遗址就端坐在两大草原之间的开阔地上,约7平方公里的黄土小盆地呈现半月形,围绕这个文化遗址的是10余处古代文化遗址,它们一同记忆着了一幅马家窑文化时期的古人类生活图景。

安特生。 供图/唐荣尧

1940年代青海东部地区农民的陶艺。 摄影/庄学本

马家窑文化同样在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的腹地也有分布,位于兴海县曲什安乡大米滩村西的狼舌头遗址就是一个代表。当我步入那里时,地面上还散布有马家窑文化马家窑类型的泥质红陶绘,有三角弧线纹、平行条线纹图案的彩陶残片和加砂陶罐残片等。兴海县南邻的同德县巴沟乡团结村的宗日遗址,是一处北高南低的大滩地,因雨水冲刷台地边缘而形成的数条洪沟将遗址分割为东西两区。当地牧民无法给我提供更多的资料,我只能通过对这两个“小区”的辨认,发现东区为原始古人居住区,并有部分墓葬;西区没有古人居住生活的遗迹,根据青海省的考古报告分析,这里主要是葬地,考古学者将其命名为宗日墓地。走在这片因保护得好而透露着浓厚的远古气息的遗址,地面上仍不时看得见较细碎的马家窑文化马家窑类型、半山类型及齐家文化陶器残片。宗日遗址是马家窑文化在青海境内黄河上游分布的最远点,因其文化内涵有一定的特殊性,研究命名为宗日文化。

现在,让我们的阅读视线重新回到马厂塬文化和柳湾彩陶遗址,我发现了一个现象:4000多年前,分布在黄河上游、湟水上游的古人们,利用身边的土和水,运用制陶技术,创造出了丰富灿烂的“青海世界”。那些半山类型时期的陶器体现了男女平等,马厂类型时期的农业用具印证了当地发达的农业经济,也证实了这一地区并非后人想象的牧业主导型经济;女墓葬中的纺轮则告诉人们,4000年前这里的人们已经穿上了服装;那些古老的字符更是一种神秘文化存在的证据。马厂塬文化和柳湾彩陶遗址两大文化类型地区,成了保留中国境内西部青藏高原上最原始生活的“化石”。它像一面镜子,映照了中国青藏高原上的古老先民从新旧石器时代向青铜时期过渡的生活状况,体现了这里的民众从群居时代向一夫一妻制过渡时的生活景况,也以这里的各种墓葬文化和彩陶工艺等说明了它和中原文化的某种内在关联。它不仅是书写在高原东缘上记载人类最早生活的一篇“童话”,也是中国最西边的大型石器时代的“集合地”,更是中国古代彩陶文化地理中的第一博物馆。

猜你喜欢

马家窑彩陶墓葬
回顾与反思:界首彩陶的历史源流与传承现状
北朝至隋代墓葬文化的演变
银河春韵
夜读春秋
马家窑彩陶器型的发展与演变
神秘的马家窖彩陶
马家窑彩陶的装饰纹样美感
墓葬中的女人
文明厚土 再添华彩
扬州胡场汉代墓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