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和县苹果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研究
2014-01-28李树林
李树林
(甘肃省小陇山林业实验局云坪林场,甘肃两当742403)
苹果产业作为加快西和科学发展,顺利实现农村发展,农业增收,农民增效的重要举措,已为当地群众带来了较好的经济收入。但在栽培、生产、经营等过程中也存在着许多问题,为了进一步提高苹果产业的建设程度,分析和解决当前问题已成为不可忽视的问题。本文针对品种结构单一,与市场多样性的需求不相适应,资金投入不足,抵御灾害能力较差,产业化、组织化程度低,龙头企业带动力不强,部分果园面临着果树老化,经济效益萎缩等问题。提出了调整发展思路,找准发展方向;提高思想认识,加强组织领导;夯实责任意识,实现效益最大化;确保果园质量,提高整体水平;转换经营机制,加大资金投入等解决措施。
1 西和县苹果产业发展现状
1.1 基本情况
1.1.1 适宜区分布。西和县苹果栽植主要分布在中北部的漾水河谷区和浅山温凉区、涉及长道、稍峪、石堡、西峪、兴隆、卢河、十里、汉源、苏合、姜席、何坝等11个乡镇,该区在苹果生产上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土层深,质地疏松,富含钾、钙、镁、锌、硒等多种微量元素,而且污染少,具有生产绿色无公害果品的优越条件和参与世界苹果竞争的良好生态基础。
1.1.2 种植面积。截止2013年3月底,全县苹果总面积累计已达到8.8万亩,挂果面积1.8万亩。特别是2007年以来,我县不断扩大规模,着力创办示范工程,两年间共发展优质苹果面积4.8万亩。全县苹果按用途分为鲜食和加工两类,鲜食主栽品种有红富士、首红和花牛3个品种,面积3万亩,挂果面积0.7万亩,年套袋数量0.38亿只。
1.1.3 产量产值。近年来,全县农民苹果收入不断增加,占人均总收入的比重逐年提高。2008年,全县苹果产量达到1.7万t,产值5100万元,全县苹果年产量按品种分:鲜食主栽品种年产量0.8万t,产值3000万元。加工主栽品种年产量0.9万t,年产值2100万元。
1.1.4 种植品种。当地十分重视苹果良种的引进与推广工作,全县苹果主栽品种从原来的花牛、黄元帅2个品种增加到目前的5个品种,而且,新引进的品种种植面积已达到6.1万亩,挂果面积达到1.3万亩,分别占总面积的69%和72%。
1.1.5 加工及营销。果品包装贮藏加工方面,我县无成规模、产业化、科技型的苹果深加工企业,苹果包装贮藏加工仅仅依靠天水、礼县等地企业,给苹果生产带来了许多不便。其主要原因是群众认识不够、产量过低、外商投资的条件不够成熟。目前,我县有苹果产地交易市场1处,年成交量1.5万t。交易市场占地面积20余亩,批发与零售兼营,果品主要流向天水、陕西等地及礼县果汁厂。
1.2 发展成效
1.2.1 优势产区基本形成。从产区分布看,位于县城以北的长道、石堡是西和县苹果主产区。该区具备适宜苹果种植的各项指标。生产的苹果以着色鲜艳、外形美观、肉质细脆、可溶性固形物含量高、口感好、风味佳、耐贮运、营养丰富而畅销国内外市场,深受消费者喜爱,是苹果优势产区。这一区域栽培面积大、产业基础好、产量高、品质好、效益显著,正在向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高效化方向发展。今年全国苹果优势区域布局规划中,我县进入18个县全国苹果优势区域重点县,由此可见,西和县苹果产业在全省已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越来越得到重视。
1.2.2 农民增收的主渠道。2012年全县苹果挂果面积1.8万亩,亩产值1230元;丰产期果园1.1万亩,亩产值1645元,比一般农作物平均亩产值高出800元以上,比较效益显著。从农民收入来看,2012年主产乡镇人均苹果收入为580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21%。其中,长道镇农民人均苹果收入和占农民人均总收入从2006年的430元、13%增加到2008年的840元、24%;石堡乡农民人均苹果收入和占农民人均总收入从2006年的400元、15%增加到2008年的725元、27%。比如长道镇西团村,以苹果为主的经济林果收入从2002年的151万元增加到2008年的276.5万元,占农民收入的比重从26.4%增加到32.7%,苹果产业已成为该村不可缺的支柱产业。据统计,长道镇苹果收入超过5万元的农户达22户,石堡乡达8户。主产乡镇苹果在农作物产值和农民收入中所占的比重呈较快增长态势,已成为农民收入的最主要来源。
1.2.3 标准化生产起步良好。西和县苹果先进实用技术、旱作栽培技术近年来得到大力推广,无公害、标准化生产起步良好。果实套袋、高光效树形改造、高接换优、营养诊断配方施肥、穴贮肥水、滴灌、生物物理措施防治病虫等实用技术广泛应用。
2 西和县苹果产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苹果产业建设缺乏项目支持,县上和相关部门欠账大,存在着栽培技术落后、经营管理粗放、营销渠道单一等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4个方面。
2.1 品种结构单一,与市场多样性的需求不相适应
西和县苹果生产在品种结构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主栽品种比较单一,红富士栽培面积占到全县苹果栽培面积的76.5%;二是早、中、晚熟品种结构不尽合理,早熟品种占5.2%,中熟占4.8%,晚熟品种占90%,晚熟品种所占比重过大,致使成熟期过于集中,果品采后市场销售压力较大;三是鲜食与适合加工品种的比例不协调,主栽品种基本上都是鲜食品种,专门用于加工的果品品种很少。
2.2 资金投入不足,抵御灾害能力较差
苹果的自然灾害主要是花期冻害,早春沙尘、风害,夏秋季高温、冰雹等,因为苹果灾害的可控性较差,预防灾害的社会性较强,所以,苹果防灾减灾的根本在于加大公共财政投入。目前,我县果农对每亩果园的投入一般在400~600元,各项费用投入的大体比例是:化肥投入占47%,农药占21%,套袋占16%,其他投入(雇用机械、雇佣人员工资等)占16%。对于预防自然灾害的投入很少,大部分果农干脆就没有预防自然灾害的投入,所以每年因自然灾害造成苹果减产、降质的损失很大。随着全县苹果产业的快速发展,果树病虫害近年来呈蔓延扩张态势,发病期开始由成龄树向幼树发展,形势比较严峻,苹果园产量、质量、效益因病虫害造成的损失逐年加大,加大对果园病虫害的统防统治,已成为生产优质苹果生产的重要内容。
2.3 产业化、组织化程度低,龙头企业带动力不强
西和县的苹果产业基本是以家庭为生产单位,从生产到销售各个环节的组织化程度很低,服务体系不健全,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很突出,削弱了终端产品的竞争力。主产区长道镇、石堡乡虽然都成立了苹果专业合作社,但没有真正发挥作用。龙头企业缺少近无,势力弱,带动能力不强,没有建成大型物流配送中心和水果批发市场,多沿袭果商进园收购,价格不透明等缺失诚信的经营方式、方法。
2.4 部分果园面临着果树老化,经济效益萎缩
西和县苹果面积中20世纪末栽植的果树因管理跟不上,病虫害不断加重,树势明显弱化,已开始进入衰老期,亟待改造更新。因此,有计划分阶段实施老园改造和新园建设,延长果树经济寿命,保持面积稳定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需要重点解决的重大课题。
3 解决对策
针对以上问题,结合现代苹果产业的发展趋势,必须解放思想,创新思路,才能进一步加快我县苹果产业建设步伐,实现农民增收的目标。
3.1 调整发展思路,找准发展方向
西和县苹果产业存在的问题,要抓住“国家苹果产业基地由东向西转移,黄土高原优势产区由南向北发展”的历史机遇,在稳定现有面积、适度扩大规模、加强果园管理、提升生产水平的基础上,重点加强营销体系建设、种苗基地建设、标准果园建设、技术培训及新产品研发体系建设、保鲜贮藏与加工设施建设,不断提升苹果产业的组织化、集约化、标准化、市场化水平,促进全县苹果产业建设实现高产、优质、高效和持续健康发展。
3.2 提高思想认识,加强组织领导
为加快苹果产业富民之目的,必须先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政府部门要把苹果产业建设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加强领导,夯实责任,充分认识经济林建设的重要意义,切实增强做好苹果产业管理工作的紧迫感、责任感和使命感。要通过多形式、多层次的宣传,激发广大群众投身苹果产业建设的积极性,鼓励能人大户将闲散的土地资源进行合理开发,投身于苹果产业建设。及时解决苹果产业建设中出现的问题,研究解决办法,扎实推进经济林建设步伐。
3.3 夯实责任意识,实现效益最大化
西和县苹果产业要严格按照“南椒北果中核桃”的产业发展格局进行规划,在区域布局上要着重突出以长道、石堡、西峪、姜席、汉源等乡镇为主的中北部浅山温凉区。引进适应国际、国内市场的优质苹果新品种,建成优质苹果生产基地。根据既定目标,成立相应的建设领导小组,制定工作方案和具体措施,协调解决苹果产业建设上出现的新问题,保证苹果产业建设取得实效。建议政府将苹果产业建设任务纳入农村工作目标责任考核,列入干部政绩考核内容,年底按责任书检查考核验收,兑现奖惩。
3.4 确保果园质量,提高整体水平
结合自身实际,借鉴国际、国内先进经验,使苹果产业建设成为全县农村致富奔小康的可靠支柱。具体要做好六个方面:一是在品种化栽培上,重点发展元帅系鲜食苹果,做优元帅基地,重点推广阿斯、俄矮2号、瓦里短枝、天汪一号、首红、超首红、矮鲜等7个新优品种;二是在科研和技术培训上,要加强农民科技培训,邀请林业、农牧科技专家开展技术培训,力争乡村干部全面掌握经济林栽培与管理技术,带动广大农户学技术、讲科学、懂管理;三是在综合管理上,要在全县苹果种植区引导推广现代栽培技术(高光效纺锤形、乔砧拉枝下垂整形及矮砧立架栽培)、科学施肥、精细管理、病虫害生物物理防治、生态调控及生物质循环利用技术;四是在采收加工上,要通过开展果实发育规律的研究,找出不同树种、不同品种、不同区域的最佳采收时间,并加以实施。组建加工营销龙头企业,创办一个品牌统一、产品各异、工艺先进、质量上乘、能量可观的加工企业,形成产、供、销一条龙;五是在培养示范样板上,要按照“果粮间作、一地双收”的模式集中培育一批具一定规模的精品工程和样板工程。六是在打造品牌上,搞好“一注册,两认证”工作,着力实施品牌战略,并通过培训使农户树立强烈的品牌意识,科技意识和诚信意识,自发保护、珍惜、打造品牌,不断提高经营水平。
3.5 转换经营机制,加大资金投入
要采取出租、转让、承包等多种形式,建立互惠互利、规模开发机制,尽快形成产业优势。充分发动科技人员、私营业主、能人大户投资兴建高效果园,让他们真正从中得到实惠。要加大对苹果产业的扶植力度,建立投资融资机制,鼓励民间资本参与,进一步拓宽投入渠道,整合投资项目,加强投资监督,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健全农业经济补贴制度,扩大范围,完善办法,增加农民经济林种植补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