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周青铜铭文书体风格探析
2014-01-28董文强陇东学院历史文化学院甘肃庆阳745000
⊙董文强 [陇东学院历史文化学院,甘肃庆阳745000]
西周青铜铭文书体风格探析
⊙董文强 [陇东学院历史文化学院,甘肃庆阳745000]
西周青铜器铭文按书体风格特征分为早、中、晚三期,早期风格是对殷商晚期青铜铭文和甲骨风格的继承和发展;中期阶段西周青铜铭文艺术达到成熟,并体现出了明显特征;晚期青铜铭文书体走向了规范化和唯美化。三个阶段铭文风格特征的演变与西周的“礼乐之制”密不可分,开创了中国历史上金文书法的黄金时代。
西周铭文书法书体
西周继承了殷商晚期的青铜文明,在吸收殷商晚期青铜文明的基础上有新的创造。武王克商后,周人在吸收了殷商文化的有益成分后进一步发展,形成了整体意识强烈、多元一统的周文化,周文化在发展过程中逐步摆脱殷商神秘庄严的历史氛围,一步步走向世俗的礼乐规范。从考古出土的材料来看,西周之时文字表现形式主要为青铜器铭文,青铜器铭文在发展过程中逐步取代了以占卜为主要目的的甲骨文,这些铭文在内容上真实地反映了三千多年前西周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和外交等诸多情况。西周青铜铭文的艺术美根植于西周先民依赖的农耕文明,体现着西周“礼乐文化”的精神表象。西周青铜铭文按书体风格特征可分为早期、中期、晚期三个阶段。这一时期书体风格的变化与西周历史分期相一致。早期为殷商晚期铭文风格向西周青铜铭文演变的过渡期、中期可以说是西周青铜铭文的繁荣期、晚期是西周青铜铭文的衰变期。
一、过渡期
西周早期,即武王、成王、康王、昭王四世。西周早期文化主要是对殷商文化的继承和发展,“起初,周人几乎是全盘地接受了商人的青铜文化,到了后来,才逐渐发展起来具有一定周人风格的青铜文化。”①依赖于青铜文明的西周早期铭文也无法摆脱殷商晚期青铜文明的影响,西周早期金文是从殷商晚期文字直接继承发展而来,这一时期的青铜器铭文体现出清晰的衍化轨迹,主要承袭殷商晚期的遗风,从铭文形态来看,图画性较强,线条弯曲、粗细不均,还夹杂着一些团块状的点画,象形的意味较浓厚。西周早期的青铜器铭文,主要目的是标明青铜器主人的族氏或祭祀的对象以及器物的用途等,从青铜铭文的功用来分析,实用性显然大于艺术性,因而铭文字体的装饰性和艺术性在这一阶段居于次要地位。但从西周早期和殷商晚期铭文风格的比较来看,西周早期金文在逐渐努力摆脱殷商晚期铭文风格的影响而向自身秩序化的目标过渡,因此可以说是过渡期。武王克商,从国家政权方面来说是大的变革,促进了文化的发展和繁荣,但从文化的承续性来说,仍然要依靠传统的文化秩序来进行统治管理,殷商的文化传统必然要被继承,像青铜器铭文此类文化的外在显现,在短时间内不会和前代有大的差距,它的发展必然是一个渐进而缓慢的过程。因而殷商晚期青铜铭文的外形特征和西周早期尤其是武王时期的铭文差别不大,而到了康王、昭王时期,从青铜铭文的风格显现的气象来看已于武王时期有所区别,新的时代气息的风格特征已有所显现,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或许与周公的改革有关“,三监之乱”的平定打击了殷商的残余势力,也是对殷商文化的革新,从而变成了真正意义上的周文化。康王、昭王时期殷商文化的影响已被革新后的周文化全盘替代,在青铜铭文方面出现新气象只是革新后的周文化的一个表现而已。西周早期是晚商金文和周初金文的交汇、融合和发展阶段,这一时期的青铜铭文有的是殷商早期金文的延续,有些是摹拟商人的作品,象形装饰文字的艺术美和规范的东西被借鉴于书写性金文,以利簋、大丰簋、大盂鼎、何尊、小盂鼎等为代表,主要展现出古朴厚重,瑰丽沉雄的风格。线条多粗细不均,间用肥笔,偶尔出现的团块状点画是其突出特征。如大盂鼎铭文,其中偶尔间出的肥笔,正是殷商晚期到西周早期金文过渡时期的重要特征之一,但这种团块状的点画使得字态更加生动,于平正中增添了无限变化。总体来看这一时期铭文风格粗犷,质朴凝重,字体古拙雄浑,字距行距布白精巧,结构布局相比殷商晚期已明显整齐有序。
值得注意的是,西周早期有一种特殊的书体现象叫作“析书”,是古文字特有的结构特点,主要见于西周早期金文,其对象有两类:一类是字体本身笔画繁复,形态趋向修长的铭文。如霸仲簋“霸”字的上下两部分拉的很长,中间有空当,看起来像两个字,实际上是一个字,另外还有令鼎铭中的“学”字、寓鼎铭中的“扬”字、沈子也簋盖铭中的“敢”“肇”字;另一类是作器者或受器者的名字,这类从字体来看笔画也较繁复。如子盂铭中的“”字、荣有司鬲铭中的“嬴”字。析书主要流行于西周早期,此时正是商周古文字形体碰撞融合、破旧立新的大变化时期,原有的波磔体在瓦解,新的玉箸体还未形成,新旧字体交替演化还未定型。到西周中晚期方块字基本定型,析书就不多见了。春秋时期,各诸侯国各自为政,字体丰富,析书现象又开始露头。可见,析书现象的产生与字体的演变关系密切,是在字体变革的过程中出现的一种现象,当字体破旧立新之时,也是析书现象比较多时。②
二、繁荣期
西周中期,即穆王、恭王、懿王、孝王、夷王五世。这一时期,青铜器铭文内容丰富,佳作迭出,出现了长篇大论的铭文,二三百字的铭文司空见惯。金文风格瑰丽多姿,笔法趋同而风格多元化,是一个树立典型、个性展露,字形书体自由发展的时期,可以称之为西周金文书法的繁荣期。这一阶段西周礼乐文化的兴盛为青铜铭文艺术的繁荣提供了肥沃的文化土壤,礼乐文化的深层次影响在这一时期才开始凸显,促进了青铜铭文艺术的繁荣。青铜铭文书体在中期的自由发展为西周晚期青铜铭文艺术的大成创造了条件。西周中期青铜铭文内容主要记录周王对臣工进行的册命之礼,其中除了记事部分,文辞多套语,形成了一定的范式,如“子子孙孙永宝用”等。从总体风格上显现出一种肃穆庄严的庙堂之风。骨力内敛、典雅雍容,凝重古拙,是这一时期趋同的艺术风格。长篇铭文在书体特征上逐渐脱离了象形,在抽象性方面比早期有所提高,笔画更加流畅,铭文线条的质量也大大提高,书写性特征更加突出。用笔圆润,装饰意味更加减弱,结构上来说更加趋于方整。自穆王时起,字体有明显简化的趋势。代表作有鼎、静簋、宗周钟、墙盘、威鼎、大师簋、十二年大簋等。该时期是周人书风完全确立、成熟,发展多种风格的时期。青铜铭文艺术的风格一变为典雅平和,用笔圆润,笔画圆浑,尽管肥厚的笔道仍有保留,但装饰的意味明显减弱。点画两端和中段日益匀整,字体结构趋于方整,章法也日益鲜明,字距行距明朗,这种风格特征表现了周人礼法秩序的完善和确立,铭文风格在这一时期显现出了“礼乐之制”的作用。
青铜器铭文从早期发展到中期有三个明显的特征出现:一是铭文字体的象形意味基本消失不见,字体趋向简易和规整化,中国文字也在这个过程中逐渐从象形化走向抽象化,象形成分减少而抽象程度逐步增多。青铜铭文在发展演化的过程中,逐步出现简化,简化必然要促进铭文向更高程度的抽象发展;二是在线条上发生了势圆气长的变化,笔画起止处线条如一,一些笔画的波磔消失,从书体发展角度来看线条更为单纯,书法线条美的特征更为突出;三是从青铜铭文书体的整体来看,注重行气,分间布白更为明显,章法意识更为强烈,青铜铭文的整体艺术美得以凸显。可以说这一时期的发展演变促使青铜铭文从笔画、结体和章法等方面得到了全面的发展,促进了书体的发展进步,书体审美意识越来越浓厚,青铜铭文在实用和宗教方面的痕迹有所减弱,审美的成分越来越显著。例如穆王时期的静簋铭,铭文的象形意味已见不到,字形拘谨,字体大小一致,行款布局整齐疏朗,总体上呈现出规整有序的风格,分间布白的特征已十分显著;再如恭王时期的墙盘铭书体线条粗细相近,具有后世“玉箸体”的特征,表现出所谓中锋用笔的特征,字形整齐划一,横成行、竖成列,章法意识明显,是真实而精美的篆引笔法,在西周青铜铭文中,此类作品并不多见。
三、衰变期
西周晚期,即厉王、共和、宣王、幽王四世。这一时期,“王权渐衰,向心力减弱,诸侯各自为政,金文地域风格凸显,呈现出多样性特征,书风开始出现明显的分化”③,为西周金文的衰变期。西周晚期青铜铭文内容题材广泛,长篇的铭文增多,内容特别突出了礼器的福佑作用,多为韵文,文辞华丽,盛行“万年无疆”之类辞句。该期金文更趋成熟,字形结构更加规整化,书体风格典雅工整、浑厚华丽。从考古出土的有铭的青铜器来看,在青铜器没有锈蚀前有些青铜器铭文作品必然有秀雅一路的风格,从其字口能够看出精心修饰的痕迹。这一阶段青铜铭文中间出的肥笔完全消失,团块状的点画、首尾尖细或者头粗尾细的特征完全被扬弃,完全以粗细均匀如一的笔画形态出现,点画线条的形式美变得纯粹而突出,字的造型更显得无拘无束,书法艺术美的特征越来越明显。其字形结构一反常见长方形纵势,而呈扁方形的横势,点画不讲平整,错落摇曳;结字重心下移,章法潇洒自然,给人活泼生动的艺术感,以规范精美的篆引线条和雍容华丽的风格为其典型特征。
到这一时期,青铜器铭文完全成熟,尤其到了宣王之后,已经进入到金文书体的规范化、程式化和唯美化阶段,原先金文线条那种独特的粗犷、质朴、浑厚恣肆的特征几近消失,代之而起的是正规化和程式化的书体特征,在一定程度上变得规整秀丽。如大克鼎为厉王时器,其铭线条挺拔饱满、均匀圆润,布局完整,字体端庄质朴,出现了横直相交的界格,铭文被规规矩矩地安排在横竖成行的格中,显示出秩序井然的风格特征,为此期铭文书法之典范。再如散氏盘铭和虢季子白盘铭,散氏盘为厉王时器,其字体略取横势,字距和行距疏朗,用笔豪放,结字不拘一格,错落有致,一派生机。其风格峻峭挺拔、苍劲古拙,被称为“金文中的草书”,④其线条古朴浑厚,结体严谨端正,通篇雄浑肃穆,刚柔相济,意蕴深邃;虢季子白盘为宣王时器,在此期铭文艺术中最具代表性,其铭用笔圆润、天真烂漫,笔画粗细匀称,结体工稳秀美,纵成行横不成列,字距行距疏朗有秩,分间布白疏朗整齐,总体风格端庄秀雅。字体与秦石鼓文有相近之处,开辟了向标准化小篆演化的道路。
四、结语
西周初期的金文从体势方面来说,体势还没有形成一定的规则,到西周中晚期,多呈现出单立的长圆。西周晚期字体的演变中大体上来说有两种趋势:一种是逐步走向规范的篆体,另一种是在逐步解散篆体。两种趋势表面上来看是在走向两个极端,实则都为西周以后字体的演变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规范篆体使金文一步步走向标准的秦小篆,起到了破旧立新的作用,后来字体的丰富正是篆体逐步解散的影响,解散对字体的发展演变意义重大,在解散的过程中往往会出现各种过渡形态,这种解散过程一直演变到隶体的正式出现。总体来看,西周青铜器铭文在继承殷商甲骨文和青铜铭文的基础上更为规范统一,逐步注重字与字之间的比例对称,结体上形成了圆形构造的特点,整体风貌厚重典雅而又圆润质朴。⑤形成这种特点的原因与西周礼乐文化制度的发展密不可分,西周青铜铭文的整体艺术美也体现出周人庄严肃穆的历史时代风貌。青铜铭文作为礼乐文化的附属物,必然受到西周礼乐之制的制约,承担着礼仪的功能,因此在形式上一步步走向规范严谨和程式化。到西周晚期出现了规整化的铭文书体特征,从书体发展的角度来看,这种规整化是以规范和标准取代自然和变化为代价的,规范统一相比千变万化、随意自然对书体发展来说是一种阻碍。随着周王室的衰微,这一局面又被打破,青铜铭文和其他艺术形式一样地方性特色凸显,表现出了新的风格特征。
西周金文承袭殷商之际甲骨文风格发展而来,风格特征的发展演变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西周“礼乐之制”的发展,风格鲜明、多彩多姿、气象万千,在中国历史上是金文书法的黄金时代,是中国书法发展史上第一个群星灿烂的时期。⑥西周青铜铭文伴随西周历史发展的进程展现出独特的艺术魅力,与西周礼乐文化相伴生的多风格、个性化特征构成了西周辉煌灿烂的青铜器铭文书体的审美精神特征。
①宿白:《中华人民共和国重大考古发现》,文物出版社1999年版,第133页。
③欧阳中石:《中国的书法》,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26页。
④陈振濂:《大学书法篆书临摹教程》,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1997年版,第45页。
⑤朱志荣:《夏商周美学思想研究》,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37页。
⑥王伯敏:《中国美术通史》(第一卷),山东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第149页。
作者:董文强,硕士,陇东学院历史文化学院助教,研究方向:商周考古。
编辑:康慧E-mail:kanghuixx@sina.com
此文系陇东学院青年科技创新项目“两周青铜器铭文书体艺术研究”(项目编号:XYSK1307)阶段性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