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素结合时事公益活动”助学生走出迷茫的漩涡
2014-01-28王方方成都东软学院数字艺术系四川都江堰610000
王方方 (成都东软学院数字艺术系 四川都江堰 610000)
“专素结合时事公益活动”助学生走出迷茫的漩涡
王方方 (成都东软学院数字艺术系 四川都江堰 610000)
“专素结合”指专业教育与素质教育的融合,是国际C D I O培养模式中“一体化”教学设计过程中的一项内容。本文主要是提出“专素结合时事公益活动”这一概念,并进行作用上的论述。
专素结合;时事;公益;活动;走出迷茫
一、引言
近年来,在一些高校艺术专业学生中存在对未来发展充满迷茫的现象。部分学生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动力不足,社会责任感缺失,历史使命感薄弱,以自我为中心,人际冷漠,认为所学专业知识缺乏实际意义,厌倦思想道德、政治教育等。如何帮助学生解决这些问题?成都东软学院数字艺术系一直致力于这方面的探索和实践,组织开展了一系列活动,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今年我系又成功策划、举办了“爱的奉献”一系列“专素”(专业教育和素质教育)结合活动,其中的子活动“爱的奉献——4.20雅安大地震公益广告展”是一个典型的“专素结合时事公益活动”。该活动的成功不仅仅体现在社会影响方面,更为重要的是通过师生间的配合,使参与活动的学生不知不觉中找回了自我,认识了自己,为今后的学习和生活确定了方向。
二、“专素结合时事公益活动”的特点及作用
“专素结合时事公益活动”,是指由专业教师指导学生围绕近期发生的社会重大事件以及利用重要的节日、纪念日等时间节点,开展的专业技能教育与素质教育紧密结合的公益类活动。
该活动以近期发生的社会重大事件、节日、纪念日等为背景和主题,以公益类活动为形式和载体而组织展开,其目的是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历史使命感和专业技能水平,为社会传递充满朝气的青春“正能量”。
(一)“专素结合时事公益活动”的特点
1.时事性
“专素结合时事公益活动”,首先需要策划人员密切关注时事政治、重大事件、节日、纪念日等信息,能够迅速敏锐挖掘其中对学生政治、思想、道德、文化、心理等的教育意义,结合学生的专业特点和专业性质,能在极强的时效性时间节点上举办与社会关注同步的公益活动。通过举办这种与时事政治事件同步的活动,可以使学生更加深入的了解社会,关心社会,以此来融入社会,将青春的热血奉献给社会,用纯真无私的热情回报社会,让学生们通过活动赢得社会认可。
广大学生只有了解国情、深入社会、亲密接触群众,才能够在社会中准确定位。广大艺术学生只有走出“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在游戏中”的冷漠状态,才能走入“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的大学之道;也只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得到了正确树立才能够走出思想迷茫的漩涡。
2.专业性
“专素结合时事公益活动”在策划活动时就应该充分考虑到该活动对学生专业技能学习的作用,使活动为专业学习提供一个真实的练兵环境,使得学生能够在参与活动的同时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得到提升,做到“寓教于活动”,做到专业教育与素质教育相得益彰,使教学模式变得更灵活更生动。
众所周知,艺术学生,特别是专科层次的艺术学生,本身专业基础相对薄弱,需要更多的学习时间及实践机会,而三年的学制,专业学习时间很短,学习深度较浅。所以需要在课外有大量专业学习机会来弥补这些“先天不足”,为“底子薄”买单。“专素结合时事公益活动”不仅具备专业学习性特点,能够让学生学以致用,在社会实践中大展身手,更重要的是学生能在社会事件的真实环境中创作出充满人文关怀、充满大爱境界的高品质艺术作品,用真诚的艺术作品打动人心,助学生走出专业迷茫的漩涡。
3.公益性
“专素结合时事公益活动”第三个特殊性就在于公益性。社会公益活动是中国优良传统的延续,是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公益活动是利他的、无私的、高尚的。公益,是每个人应尽的责任;公益,是每个人应有的良知。对在校学生不定期开展公益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活动中,学生们展示出来的济世情怀与大爱精神,无疑是对学生心灵深处的一次大扫除。这种无私奉献、无私关怀,感动的不仅仅是自己,而且还有社会。
总之,“专素结合时事公益活动”,是集时事社会性、专业教育、素质培养、公益活动为一体的活动。对于培养学生的爱心,关心国家时事政治,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以及完善学生的人格,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二)“专素结合时事公益活动”的成功案例
成都东软学院数字艺术系为进一步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文件精神,每年都策划开展了特色鲜明的“专素结合时事公益活动”。2013年我系又策划了“爱的奉献”系列活动。其中子活动“爱的奉献——4·20雅安大地震公益广告展”就是一个典型的“专素结合时事公益活动”,活动取得了显著成效。
2013年4月18日,我系举办“爱的奉献”系列活动启动晚会,晚会公布“爱的奉献”系列活动由“献给自己的爱”“献给父母的爱”“献给校园的爱”和“献给社会的爱”四部分组成并以此先后顺序开展。而两天后的4月20日清晨雅安芦山发生了7.0级强烈地震。系部领导敏锐地意识到,作为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的受灾学校,应该为雅安人民做出贡献。于是我们立即开展“献给社会的爱”子活动,以雅安芦山大地震为背景,结合正在进行的平面设计和产品设计专业课程,动员组织学生创作抗震救灾公益海报和赈灾产品设计为主要组成部分的“爱的奉献——4·20雅安大地震公益广告展”活动,向灾区人民表达我系师生的爱心,为他们加油鼓劲。
“爱的奉献——4·20雅安大地震公益广告展”和“爱的奉献——4.20雅安大地震公益广告展”网上展览同时选在“5·12”这个特殊意义的日子开展。
作为活动的专业指导教师,我感到非常荣幸,但又感到压力很大,任务很艰巨。这次活动的创作时间只有安排在“五一”假期,指导工作需要在远程虚拟进行,所以立即建立了“献爱海报群”。原估计参与学生人数不会太多,可是后来不得不升级为上限为1000人的“献爱海报高级群”,群论坛成了同学们交流创意展示作品的虚拟展场。每件作品都有同学们充满爱心的祝福语,如“雅安加油”“爱,让我们更坚强!”“雅安我们在一起!”“雅安不怕”等。
在同学们认真设计作品的同时,4月28日晚南方卫视直播《雅安 • 坚强 》“4·20芦山地震”特别节目,同时,四川卫视与凤凰卫视举行芦山地震大型公益特别节目《中国爱》也在全球直播,学生们通过群消息相互通知并观看了这些特别节目。学生们深切的感受到了“爱的奉献——4·20雅安大地震公益广告展”的作用和价值,感受到了社会脉搏的跳动。
正当习总书记在“五四”青年节上强调“青年最富有朝气、最富有梦想,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实现我们的发展目标就有源源不断的强大力量。中国梦是历史的、现实的,也是未来的;是国家的、民族的,也是每一个中国人的;是我们的,更是青年一代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终将在广大青年的接力奋斗中变为现实”的时候,我系学生正好在利用节假日制作“爱的奉献——4·20雅安大地震公益广告展”作品。具有爱心、社会责任感、国家认同感、民族自豪感,懂得感恩是大学生中国梦的核心价值观。
5月9日,在得到四川省委宣传部关于开展“弘扬抗震精神,凝聚四川力量,树立四川形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实现中国梦而奋斗”主题教育的文件后,我系党总支及时结合正在开展的献爱心活动,发出了开展专项教育活动的文件。我们认为“爱心、感恩、责任、奋斗”是实现大学生梦想的核心内涵,而“个人奋斗、家庭责任感、社会责任感、民族自豪感、国家认同感”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价值观。于是系部将“爱的奉献”系列活动主题提升为“我的中国梦从‘为爱奉献’开始”。
在QQ群里,在QQ论坛上,在私聊中,学生政治热情十分饱满,不知疲惫地追求作品的完美,这时同学们把在课堂上所学的专业知识进行交流,互相帮助,相互鼓舞。这个活动还得到了爱心企业的赞助,使得活动成本大大降低。
2013年的“5·12”汶川大地震纪念日是个周末,为了准时开展,同学们冒着炎热的天气精心布展,展览共收到200多件作品,择优展出了150幅。这些作品凝聚了全系师生的爱心,表达了对灾区人民的支持和慰问。当天下午,我系师生于14点28分为“5·12”汶川地震和“4·20”雅安地震罹难的同胞们默哀。随后,师生们举行了纪念“5·12”五周年座谈会,畅谈抗震救灾精神以及地震后五年来学院和灾区的巨大变化。
我见证了学生们充满爱心的具有较高水平的创意设计作品的创作过程,同时更见证了学生们在此次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空前高涨的社会责任感和政治热情。这次活动是卓有成效的一次创作和展览活动。同学们在此次活动中思想认识清醒,心理状态良好,社会责任感极强,专业技能运用充分。我院几位家在芦山灾区的学生及时看到这个展览后对我们这次公益活动所传递出来的温暖情谊表达了诚挚的感谢。
三、对“专素结合时事公益活动”的思考
“专素结合时事公益活动”是我系多年来专素结合活动探索的一条新路子,还有一些问题需要我们进一步探索和思考。
(一)“时事专素结合公益活动”需要因势利导
“专素结合时事公益活动”的举办要求活动策划者必须要有清醒的政治头脑、敏锐的政治洞察力,随时关注时事政治,把握好形势的发展动向;善于充分利用重大事件、重大纪念日契机深入挖掘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必须要对学生专业知识学习程度有深入了解,善于充分抓住专业知识和时事事件的结合点;必须要对社会、对学生充满爱心,善于因势利导调动学生参与社会公益活动的积极性;活动的时事性稍纵即逝,还必须注意活动开展的时效性。
(二)“专素结合时事公益活动”需要走出校园
“专素结合时事公益活动”,需要学生走出校园走向社会,这样可以将爱播撒社会,用爱心感动社会,用热情温暖社会,用艺术感染社会;其二,可以跨校举办“专素结合时事公益活动”,这样有利于学校之间、学生之间的专业及思想交流,互相切磋,共同提高;其三,“专素结合时事公益活动”可以进行深入的校企合作,将更多的企业引入社会公益活动中来,让更多的人参与活动,促进学生与企业人员增强服务社会的理念和意识,扩大社会影响。
[1]EdwardF.Crawley,Johan Malmqvist,sören Östlund,DorisR.Brodeur.重新认识工程教育.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2]李雅莉.当代青年学生迷茫感原因分析.教育部纪念建党九十周年专项课:10JDJNJD076.
[3]川宣[2013]55号文件.
王方方(1986-)陕西渭南人,学士,工作单位:成都东软学院数字艺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