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电影《安娜卡列尼娜》四版本间的分析比较研究

2014-01-28江苏师范大学传媒与影视学院江苏徐州221000

大众文艺 2014年1期
关键词:卡列尼列宁原著

余 洪 (江苏师范大学传媒与影视学院 江苏徐州 221000)

电影《安娜卡列尼娜》四版本间的分析比较研究

余 洪 (江苏师范大学传媒与影视学院 江苏徐州 221000)

俄国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作品《安娜卡列尼娜》是一部享誉中外的名著,堪称经典。经典之所以为经典是因为不管历经多久它的价值能够依旧。这部经典名著曾经12次被搬上荧幕,其中以19 35年、19 48年、1997年、2012年由其改编成的电影最为精彩。本文主要以原著为根基,分析类比这四个版本在人物塑造和情节上异同,探讨电影改编的特性。

安娜卡列尼娜;电影;分析;比较

一、列夫托尔斯泰笔下的《安娜卡列尼娜》

提及《安娜卡列尼娜》,可能很多人都会联想到一个出轨的女人,但是从文学作品的深层次来分析,这部作品的精髓可以体现在全书的第一句话中:“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托尔斯泰在写这部作品的时候俄国正值社会动荡不安,资本主义萌芽时期,农奴制岌岌可危。小说主要讲述的是俄国上层社会的奢靡生活,两条主线贯穿全文。一条是以安娜和沃伦斯基的感情故事为线索,另一条是以列文与基蒂的感情故事为线索。安娜嫁给了大他二十岁的省长卡列宁,他对卡列宁并没有感情,而卡列宁也不是真正的爱安娜,用卡列宁的话说,他们结婚是出于宗教的信仰。卡列宁是一位政客,尊严与声誉在他的眼里重于一切。故事是由安娜乘火车去莫斯科调解哥哥与嫂子之间的矛盾开始的,在车上正好与去莫斯科看望儿子——贵族军官沃伦斯基的母亲同行,在车上她们相谈甚欢。当火车到达莫斯科后,安娜的哥哥斯季瓦与沃伦斯基一同去车站接人。安娜与沃伦斯基第一次相遇,他们一见钟情,在之后的一次舞会上他们的感情得到了升华。沃伦斯基追随安娜回到圣彼得堡,寻求各种机会见面,安娜刚开始是拒绝的,但是她内心在强烈压抑着对沃伦斯基的感情。最终安娜解放了自己,但这仅仅是安娜心灵的解放,对爱情的解放,她的丈夫卡列宁不同意离婚,要求安娜表面上像什么事都没发生一样,为了她,他和他们的儿子着想。她和沃伦斯基一起过着“东躲西藏”的生活,无法出席贵族的社交活动,安娜也无法见自己亲爱的儿子。最终,这种爱情慢慢的被时间所冲淡,各种问题接踵而来。安娜每天都活在不安和猜忌中,与沃伦斯基无休止的吵架之后,沃伦斯基渐渐疏远了她。最终安娜以卧轨自杀的方式结束了自己痛苦的一生。列文一直暗恋着基蒂,但是基蒂却喜欢着沃伦斯基。列文向基蒂求婚被拒后回到了乡下想发展农业,进行农业改革。基蒂在被沃伦斯基欺骗后大病了一场,在去国外散心回来后又和列文相遇,列文早已知道了所有的事,他仍然爱着基蒂。他再一次向基蒂求婚,基蒂答应了。但是列文的一种都活在矛盾之中。

二、解读安娜

安娜的死是必然的,同时也是由多方面原因造成的,首先是安娜与生俱来的不安分的性格,这种骨子里散发出来的不安分促使了她冲破枷锁,勇敢地去追求爱情与自由。这种不安分是违背当时的社会环境的。其次是当时上流社会对安娜的冷嘲热讽,她已经被上流社会所抛弃,处处遭到冷眼相看,以至于她天天呆在家里胡思乱想。再次,是沃伦斯基,在功利与爱情面前,沃伦斯基犹豫了,她爱安娜,但是没有一个男人是不功利的,在他们心中只有事业有成的男人才是有尊严的,面对着以前的好友现在已经功成名就。我想沃伦斯基的心里是矛盾的,是纠结的,他肯定也后悔过。最后是卡列宁,卡列宁一直不同意与安娜离婚,表面生他说这是他的信仰问题,他认为与安娜的结合是神的安排,是不可违背的,他更加不可以抛弃安娜。实际上他只是出于对自己的考虑。这样导致安娜无法与沃伦斯基结婚开始自己的新生活。以上种种都是导致安娜最终自杀的原因。

可能在很多人看来,身为贵族的他们身份高贵,衣食无忧。但是贵族也有贵族的精神。贵族身份是他们的象征,但是贵族精神则是他们的追求,所以说不幸的人各有他们的不幸,追求的东西不同,幸福感就会不同。这就像穷苦的人追求衣食无忧,认为吃饱穿暖就是幸福。但是富裕的人追求更高层次的满足。但并不能说穷人就不追求精神上的满足。只是他们很容易得到精神满足罢了。

三、人物塑造的比较

(一)对安娜形象的塑造

1935年版的安娜卡列尼娜由美国导演克拉伦斯•布朗导演,由好莱坞女神葛丽泰﹒嘉宝主演。导演克拉伦斯•布朗多次被评为美国最有影响力的导演之一,他算不上是多产的导演,但是每部电影都很经典。嘉宝是好莱坞最著名的女演员之一,她把安娜对爱情的挣扎与自责塑造的淋漓尽致,对人物形象的刻画非常具有可信度和说服力,尤其是对心里的刻画十分到位。每一个眼神都让人记忆深刻。嘉宝的表演让我们看到了安娜的成熟美,更像是一个少妇。她让观众感受到安娜的不安分,不安于被婚姻束缚的精神。同时,嘉宝版的安娜是一个美丽与智慧共存的女子,她在劝说嫂子多莉的时候显得更加自信。

1948年费雯丽版的安娜卡列尼娜多了几份柔情,她看上去更加像一个外表看起来无助的少女,但是内心对自由的向往却一直在压抑着,更加显得楚楚可怜,费雯丽与嘉宝属于不同的美,费雯丽属于小女人的美,虽然外表柔弱但是内心却很坚强。她的表演让观众对安娜增添了几分同情与怜悯。

1997年苏菲玛索版的安娜更显得高贵与庄重,不同于以往版本,此版本的影片省略了安娜与沃伦斯基的母亲在火车上交谈的情节,而且当安娜与沃伦斯基在站台第一次见面时安娜是面无表情的,这都可以证实苏菲玛索所要塑造出的安娜是庄重的,神秘的,更显得迷人。她越是庄重越是让人察觉到埋藏在她心底的涌流。

2012版的安娜是由英国演员凯拉•奈特利表演的,她曾在《呼啸山庄》中成功塑造了伊丽莎白的形象。她所塑造的安娜更具有风情,性格外向,活力四射,充满激情,是一个具有很强个性的女人,安娜的这种性格为她后来的出轨行为做了很好的铺垫。在影片中,她的表演对于原著来说是夸张的,这也与此版本的改编有关,2012版的电影更类似于戏剧,很多场景都是舞台布景,所以夸张的表演则不足为奇了。

(二)对沃伦斯基形象的塑造

1935版的沃伦斯基显得很成熟,感觉像是中年版的沃伦斯基,在表演上更显得稳重,受当时电影业发展的局限性,在感情戏的表现上更加保守。1948年版的沃伦斯基给人的感觉是忠厚,他对安娜更多的是不舍与怜悯。所以1948版的电影让观众觉得安娜的死很大原因是由于安娜想不开,而不是沃伦斯基的绝情。1997版的沃伦斯基更具有魅力,也许是较前两个版本,这个版本的电影是彩色的原因。其次肖恩•宾更具有立体感的美。与之前两个版本相比,他所塑造的沃伦斯基多了几分决绝。不得不提的是2012版亚伦•泰勒-约翰逊塑造的沃伦斯基,本人觉得这个版本的沃伦斯基是最好看的,也是最形象的。毕竟沃伦斯基是上流社会的,他浑身散发着贵族男子的气息,亚伦•泰勒-约翰逊将沃伦斯基演活了,让人感受到了他的放荡不羁,最迷人的是他的眼神,每一个眼神都充满了信息。

(三)对卡列宁形象的塑造

卡列宁是俄国官僚主义的代表,在影片中属于反面角色,仔细观看各个版本影片进行比较,不难发现对卡列宁形象的塑造也是各有不同的。1935版的卡列宁更显得尖酸刻薄,留着一小撮八字胡,尖尖的下巴,说话总是笑里藏刀,阴阳怪气,将原著中卡列宁的形象刻画的淋漓尽致。在原著中,卡列宁是个喜欢掰手指的人,当他不顺心、不满意的时候手指就会被他掰得咔咔响,这种声音使他更让人讨厌。这个习惯在1935版的卡列宁身上特别明显。1948版的卡列宁在形象上温和了很多,他对安娜的态度也好了些,平时的言语变少了,更像是一个政治家。他把他的虚伪掩饰的很好,当他在劝说安娜的时候更像是对待一个做了错事的孩子。1997版的卡列宁与1948版的没什么特色。下面来说说2012版的卡列宁,当我看完这个版本后我开始同情卡列宁,我总觉得这个版本的卡列宁多了几分慈祥。他更像是一个被妻子抛弃的受害者。当他知道妻子出轨后,他并没有责备安娜,还是心平气和的提醒她作为一名妻子的责任与义务。另外,此版本中的安娜让人觉得有些许厌恶,因为她较原著多了几分没心没肺。这说明是有意给予卡列宁正面形象的。最终,安娜死后他还收养了安娜与沃伦斯基的女儿,从这一点可以看出,2012版的卡列宁是深爱着安娜的,而且是善良的。

四、情节取舍的比较

同样都是依据原著《安娜卡列尼娜》改编,但是每一个版本在情节的选取上都是有差别的,虽然都是讲述安娜的故事,但是描述的侧重点也有一些不同。如果每一部都一样的话就没有改编的必要了。纵观四部电影,有些情节是都没有删的,比如:奥布隆斯基与沃伦斯基一同去火车站接人、男女主人公的初次相遇、安娜看沃伦斯基赛马、卡列宁与安娜摊牌、安娜卧轨等等。但是也有一些情节被导演做了适当的删减与修改。下面本文就针对原著中几个经典情节进行比较。

在原著中,第一章描写的是奥布隆斯基早起场景,在四个版本中,1935版的电影是按照原著的叙事顺利展开的,影片的第一个镜头是一本书,上面写着:第一章 所有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而不幸的家庭则各有各的不幸。奥布隆斯基家一片混乱……”这完全与原著相符。所以说这个版本电影的改编是中规中矩的,它只是对原著进行了适当的压缩,而没有做大的改变。它叙述的中心都是安娜的故事,而对列文这条线索讲述很少。1948版的电影处在黑白时期,影片以沃伦斯基参加的军官宴会开始。宴会上所有人都喝醉了,只有他坚持到了最后,我们可以看出他是一个好强的人。这就为后来的悲剧做了铺垫,像他这么要强好胜的人怎么可能安于与安娜私奔的生活呢?这个情节在原著中是没有的,所以可以看出在1948年版的电影中导演想要主要讲述的是沃伦斯基和安娜这条主线。1997年的影片以列文的一段自述拉开序幕,以列文的视角讲述安娜的故事,这在原著中也是没有的,导演之所以这么改编,是想告诉我们,这个版本在列文这条线索上描述变多。2012版的电影比较特殊,它更像是一台舞台剧,演员们的表演都充满了张力,动作和表情都很优美,像是精心设计过的。它的开始像舞台剧的开始一样幕布慢慢拉开序幕,同样是以奥布隆斯基的晨间梳洗为开端.

安娜观看沃伦斯基赛马的情节是每部电影都有的,但是值得一提的是在2012版中,导演将安娜看见沃伦斯基落马后的情绪反应进行了夸大,在原著中安娜也只是猛地站起来,用望远镜观察着沃伦斯基,强忍镇定。但是2012版中的安娜是嘶吼的,伤心欲绝的,仿佛是对压抑的爱情的一种宣泄,他完全不顾一旁卡列宁的劝阻,引来众人的围观。这是导演对安娜性格的强化,也是安娜悲剧的预示。

在原著中,安娜与沃伦斯基生了一个女儿,但是这个情节在电影中描述的各不相同,在1935版的电影中并没有提及,在1948和1997的版本中都描述成安娜流产了。这样设计应该是为了叙事的简洁考虑,也是不想让卡列宁与这个孩子扯上关系,因为在这三个版本中的卡列宁并没有人情味。只有在2012版的电影中提到了这个孩子,她最终由卡列宁抚养。在影片的最后,卡列宁在一片花草中坐着看书,谢辽莎带着妹妹玩,顿时提升了卡列宁的正面形象。让观众感受到了他的人情味。

不同的人对原著的解读各有想法,这就是为什么有这么多版本的原因。但是不管怎么取舍,都没有破坏故事的完整性。经典永远都是经典,将几十万字的小说改编成几十分钟的电影,是需要智慧与能力的,对比分析不同版本的电影有助于我们在改编的时候吸取教训,学会取舍,最终将故事叙述完整并且能做到精彩。

[1]列夫•托尔斯泰.《安娜卡列尼娜》.

[2]郭晓燕.《安娜卡列尼娜》:从小说到电影的改编,电影文学,2013(06).

[3]刘茉.电影《安娜卡列尼娜》的改编比较研究,电影文学,2013(16).

猜你喜欢

卡列尼列宁原著
气球上的五星期(三) 仙人掌上的夜晚
大侦探福尔摩斯
警察与赞美诗
信息炸裂时代,读经典原著才是王道
【名著精缩】
拉美有多少“列宁”?
家庭
全新的“安娜·卡列尼娜”
纪念列宁
安娜和卡列尼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