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当今电视节目形态反观社会心理需求
2014-01-28李长鸿唐山市影视家协会河北唐山063008唐山市艺术研究所河北唐山063008
李长鸿 (唐山市影视家协会 河北唐山 063008;唐山市艺术研究所 河北唐山 063008)
从当今电视节目形态反观社会心理需求
李长鸿 (唐山市影视家协会 河北唐山 063008;唐山市艺术研究所 河北唐山 063008)
本文从分析当今电视节目形态所体现的内容特点出发,反观社会现状,解读大众心理状态与心理需求,以及通过研究受众心理学对发挥电视节目预见性和导向性作用的前瞻思考。
电视节目形态;受众心理学;心理解压;危机感;怀旧;猎奇
电视从诞生之日起便和心理学有着不解之缘,社会心理学、文艺心理学、受众心理学的理论研究也为电视媒体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导向性作用。当今电视媒体通常对社会群体心理采取迎合或引导的策略,实现其“精准打击”;同时也基于大众心理的普遍性和从众性特点,导致了诸多节目形态的同质化和“一窝蜂”现象。电视节目形态中所体现的内容、形式、潮流、思想,实际是对当下社会群体心理状态的一种最直观影射。从心理学角度分析电视媒体是从纵向层面对电视节目形态的归纳与分类,对研究社会文化的潮流和趋势也大有裨益。
一、关于心理发泄与心理渴求
电视作为拥有最广泛受众群的大众艺术形式,其娱乐性是满足观众心理需求的最直接体现。观众对电视娱乐的心理需要,也巧妙影射出不同时期人们的生存和精神状态:从最早期的影视剧、剧场转播到上世纪90年代《正大综艺》《综艺大观》等娱乐栏目出现再到如今更多草根性、参与性的节目形态,不难发现观众收视心理也经历了从通过电视单纯获取娱乐享受、丰富精神生活到缓解心理压力、表达欲望与理想的过渡,电视逐渐成为一种解压和寄托的平台,这也是诸如《快乐大本营》等节目长盛不衰的原因。同时,当今电视的节目形态也体现出更多人对于知识的渴求,“用电视充电”已成为一种普遍的学习方式。如今科教频道和记录频道的节目逐渐赢得更多受众,火热的《中国好声音》体现的“导师制”、《天天向上》体现的学习态度也正是此种形势的反映。“排除负情绪,吸收正能量”,从当今电视对于大众心理的作用和影响上看,或可推测,将娱乐与知识相结合的电视节目将是当前或今后很长一段时间最受青睐的节目形态之一。
二、不可避免的怀旧情结
中国电视经历半个世纪的变迁,也陪伴了几代人的成长。当新世纪初《同一首歌》唱响大江南北时,往昔岁月的美好感动了不同年龄段的人们,呈现出一种“全民怀旧”的情结,当今电影频道的《流金岁月》栏目、综艺频道的《回声嘹亮》栏目等都沿承着这一风格。怀旧其实并不是一种负面情绪,它更多体现的是一种温暖,一种美好,电视媒体平台将这种情感做了更深化和广泛的传达。同时,中国观众也习惯性将电视当做情感的依托,这基于电视的陪伴性意义,人们通过每日都要面对的“老朋友”最容易实现怀旧情感的倾诉与表达。而在其他艺术领域,如电影《致青春》、话剧《李雷和韩梅梅》等则是在当下青年一代中掀起了一股怀旧风。青年一代的怀旧情绪,更多是基于对未来的未知和不安心理,呈现一种害怕失去和回望幸福的酸楚感。从更广义角度看,在当今竞争压力巨大的现实社会中,人们通过怀旧实际上是在寻求一种“安全感”和“认同感”,这种心理不平衡或心理缺失不消减,怀旧情结在电视文化中将是不可或缺的主题。
三、与日俱增的危机感与孤独感
关于对危机感与孤独感的理解,最鲜明的反映是当前求职类节目与征婚类节目的火爆。电视节目的与时俱进,更好的体现于其形式内容切合时下热点和社会现状层面,就业难和大龄剩男剩女现象就在荧屏中得到了真实反馈。我们也可将这些现象归因于竞争和压力,而由此产生的普遍性心理需求正是电视作为大众传媒所关注的焦点:《非诚勿扰》表达对美好爱情的追求,《爱情保卫战》实现对危机情感的挽救,《职来职往》强化对职业能力的培养等等。此类电视节目的价值在于一方面真实还原社会敏感现象,直面人们的困惑与缺陷;同时针对因婚姻和事业产生的普遍性心理问题,通过电视语言传达某种价值观和方法技巧,实现精神疏导及教化功能。从这种意义上看,电视更像是一个“心灵导师”,引导观众以健康正确的心态化解困惑、完善自我,实现对真善美和未来理想的追求。
四、猎奇心理与窥私欲
电视的功能还在于可以创造虚拟镜像满足人们理想化、梦幻化的内心憧憬。从当今电视剧的类型看,宫廷类、玄幻类、神话类、谍战类等题材的热播,正是反映了人们在和平年代、平静生活中,寻求好奇甚至追求刺激的心理特征。这种心理特征无疑是对电视内容创新的一种良性激励,但也容易导致畸形发展,表现在大众对于隐私性、爆炸性新闻的过度偏好、热捧,使得一些节目为赢得受众而故意夸大或扭曲事实,以致价值观的背离。新兴媒体技术(互联网、手机媒体、移动传媒、微博、微信等)的发展,在丰富传播手段的同时,人们也实现了对大众传媒更多的参与和互动,激发了猎奇、窥私性内容资源的泛滥。在这种形式下,电视作为主流媒体的导向性意义则更显重要,电视节目的创新应利用好当下观众对新奇特事件的敏感心理,还需把握好积极方向,在提升内容吸引力的同时实现对大众传媒资源的净化。如引发收视热潮的《远方的家》系列节目,将探求未知与人文关怀相结合,把旅途中每一个新奇的故事予以人性化表达,使悬念与情趣相得益彰,实现收视率与价值观的双线并举。
五、关于电视受众心理学应用的前瞻性思考
谈及电视受众心理学应用,实际上是和社会、经济发展程度相匹配的。众所周知,近些年一批地方台借鉴日韩电视剧模式、借鉴欧美选秀节目模式、甚至借鉴港台一些娱乐化手法进行本土化改造的节目类型,许多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在某些方面还引领着电视文化潮流。我们或可大胆假设,是否当国家或某个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对与之相匹配的文化状态和文化需求能有一种前瞻性的考量和预知,这样可通过对未来某种社会经济状态下群众心理需求的把握,使电视节目的创新有种预见性的操作模式,提前创造出符合观众心理需求的电视节目类型,使电视真正实现从被动迎合到主动引导的实质性转变,这是很值得我们研究和探索的问题。
[1]龙耘译.利文斯通(英).《理解电视:受众解读的心理学》.新华出版社,2006年版.
[2]金维一.《电视观众心理学》,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