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凝小说的道家哲学元素
2014-01-28延安大学文学院陕西延安716000
王 鑫 (延安大学文学院 陕西延安 716000)
铁凝小说的道家哲学元素
王 鑫 (延安大学文学院 陕西延安 716000)
本文着重在对铁凝的小说中体味到的中国传统道家思想精髓的总结,分析作品中的道家哲学的价值以及小说中存在的与道家哲学的不谋而合,重新发现这两者结合的深刻内涵和意义,探寻铁凝作品援引传统文化的现实意义与对其进行的新阐释。
道家哲学;返朴归真;中和境界;上德若谷
铁凝,从她前期的几部短篇小说震动文坛之后一直以她文笔一贯强的阅读阻碍性、作品主旨的非主流价值、思考取向的哲学意味,启发着读者和文坛。她的作品始终都打着自己的标签,辨识度高,不论内容磅礴与细琐,文风都是铁凝式的,都能看到她细微之处的写作特点和内容深处的一致主题。本文取其作品的深层次中的共性进行研究,让广大读者更能真切地感悟到她小说创作中值得深挖掘的意义所在。
这牵引出她作品中所贯穿的融入了中国传统道家哲思的中心议题,是一种被文化长久沁润后的整体氛围。在其他作家注重表现文法的新颖、主题的宏大、叙事的艰涩以及文体实验性地混搭等一系列文学样式新尝试的同时,铁凝专注地展示着自己作品高远不俗的文化意蕴和深沉厚重的文化内涵。
铁凝在她的作品中所展现的静谧与和谐,让我们理解了她作为现今文坛领军人物的原因,体会出她作品所强调的传统道德的厚重。辜鸿铭曾在其作品《中国人的精神》中写道:“这个单纯的民族,在很多方面保持着古朴,但却拥有着一种精神和理性的力量……这种力量使得中国人成功的应对了社会生活。”这就是铁凝作品中所展现精神与理性的力量,即 “道”之力量。
一、“返朴归真”的尚朴精神
老子说:“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夫物芸芸,各归其根。”强调了他尚虚无之境,崇质朴之性的道学内涵。这则韵语内涵神韵,深远飘乎,一切从无到有,由弱到强,由量变到质变,一切事物都有其规律,沉淀出求真尚朴的自然之道。
正如现代知名学者辜鸿铭先生所言:“中国人的全部生活都是情感生活……一种由我们本质的最深处所产生的情感和人性慈爱。这种本质,就是心灵与精神。”这是老子不断描述的尚朴淳爱之精神信仰,所提炼出的精华,成为了中国人根深蒂固的世界观和思维方式。
然而,要提淳然之境,就一定会想到铁凝的中篇小说《麦秸垛》,她笔下的人物的宽大、博爱,正是道家尚朴的集中表现,这归根结底是表现出冀中平原养育下的质朴人格。被丈夫抛弃了的农村妇女大芝娘,没有如大多村妇般罹难而“一哭二闹三上吊”,但是她不甘心的认为“我不能白做一回媳妇,我得生个孩子”。在那个残存着被休守贞余温下的农村,大芝娘竟这般执意大胆地做单身母亲,可见其淳朴坚定的精神品格和意志。在饥荒年月,大芝娘暂时接前夫一家到端村生活,在他们离开后,竟然把前夫妻子和孩子的照片一起装进镜框,挂在墙上,竟觉得“她们都比大芝好看”。中国女性的伟大就在于不论是遭受着男权的侮辱还是苟活于同性的损害,她们坚韧博大的内心从未改变。大芝娘的形象代表了中国妇女简单浓烈的伟大和亘古不变的淳朴,这正是老子笔下的“真”。
铁凝的短篇小说《秀色》,讲述为秀色村缺水而各施其计的一群村民。村中的男子为了给打井队挑水卖尽了自己所有的力气,但这并没有激起他们能在这打出水来的积极性和信心。最终,村中的媳妇闺女竟出卖了自己,换取了打井队的留步。这种行为在水源极度匮乏的秀色,已远远超出了道德的尺度和舆论的评估,在这群女性形象身上,看到了严肃认真、迫切真淳的求生欲望,它掩盖了一切世俗的眼光和标准,让真挚的生的喜悦浮出水面。
在铁凝的长篇小说《笨花》中,从主人公向喜身上同样体现出老子道学的朴实精神。这表现在他被日本人小坂一次次的威逼利诱之下无奈选择逃避这一切喧嚣,做了化粪厂经理。他返朴归真之淳,是坚定至真的朴素情怀、深入肌理的耕读情节和中国人深植骨髓的乡土意识和思乡情结。
二、“道法自然”的中和境界
老子说:“故天大,地大,道大,王亦大。域中有四大,而王处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描写了自然的逻辑,独立自由的“中和”之境,讲求和谐共生,自然而朴素的世界观与生命感悟。
铁凝的短篇小说《孕妇和牛》就处处样洋溢着一股清新自然、和谐静雅的气氛。嫁入平原的山里姑娘,怀孕后喜欢和家中的黑牛一道逛逛。她坐在村里“气派”“堂皇”的汉白玉牌楼旁的石碑上歇脚,看到碑上刻着碗大的字,又顾念自己即将出世、上学的孩子,没有文化的她竟将那几笔大字拓下来找人认读。这番热切交织的复杂心情,就是伴随着孕妇对她孩子的盼望,急着要参与孩子的生活,并且对孩子的未来有着难以估计的期待。孕妇与同样怀孕的黑牛,在黄昏中的平原,踏着不急不慢的步子,相互照应着结伴而行,带着对未来、对孩子的美好憧憬和饱满信心,满足的等待着、感受着,构成了一副宛若水墨画般闲静且有生机的乡下生活图景和自然和谐的境界。
铁凝的另一篇短篇小说《哦,香雪》也同样是一篇境界静美和谐的佳作。在台儿沟村庄初通火车时,它停留的一分钟打扰了村子往日的平静,姑娘们争先恐后地挤在火车前,渴望着来自外界的文明,追逐着想要抓住时代信息的尾巴。慢慢的她们开始做生意,香雪和她熟练溜滑的姐妹们不同,她实诚朴素,甚至不会讲价,让买主“看着给”。在姐妹们都用家里的鸡蛋、挂面换取发卡、尼龙袜等来自城里的新鲜玩意时,香雪用一篮子鸡蛋换了一个全自动铅笔盒。单纯如水的香雪,在车上就是因为乘客要把铅笔盒送给她而香雪执意不肯而耽误了时间,但在她下车的最后时刻,还是把鸡蛋留在了车上。她的简单纯真,代表了台儿沟村庄身处大山,闭塞保守,老实淳朴的众人,他们和外界的文明、新潮有着强烈的反差。香雪的纯真与真挚,见证着台儿庄为代表的中国地处僻壤的乡村不蛮不诈、和谐安详的纯然境界。
铁凝的中篇小说《永远有多远》,主要描述了没有丝毫戒心私心,傻到极致的可爱可怜的白大省。在文中出现的对比白大省的人物,她的弟弟、姐姐、郭宏等人,都存在着或多或少的“善”的残存和对“善”的重新思考,作者这样的匠心运笔向读者阐明了一个主题,历史与社会是在光明与阴暗的相互抵触中前进着地,坚定不移的善与偶见真情闪光的恶渲染出丰富社会众象中的“中和”之境。
铁凝小说《笨花》中贯穿始末的和谐独立的静谧,体现在一幅幅如画般平静又涌动的黄昏,更体现在动荡岁月前后人们身心抗争而获得的舒心的满足。铁凝在文中写到:“黄昏像一台戏,比戏还诡秘。”铁凝敬业地在这部历史壮阔变迁的大书中,进行着她细致独到的刻画,让情节语言都更加精致和婉约。笨花的黄昏由欢腾的驴打滚开始,最终以乡中你知我晓的一对男女幽会为散场。一直到日本侵华正式开始,作者笔下的黄昏,由于战争大变了样:“事变后,笨花人不再注意这么好的月亮,这么好的黄昏了……月光里只剩下几个牲口街里咣当咣当地打滚……笨花的黄昏是变了样了。”黄昏看似变了,但实际上,笨花人更是用行动表达了他们对笨花追求自由的实质的热望。笨花只是中国广袤土地的一个缩影,这黄昏则是中国人民精神自由、人格独立、逍遥自得又繁衍不息的剪影。
三、“上德若谷”的宽容品质
老子说:“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这将大德大善结合,即所谓“上善若水”的广博和积善。
辜鸿铭说过:“因为中国人有一颗善心,或正如我所说的那样享受着一种充满人情味的精神生活。”可见中国人的善心和宽容不是没有界度的怜悯与放纵,是由理智支配,非过度泛滥的严肃情感。这就是我们中国式的人情味和上德若谷的高尚品格。
从作品《笨花》中的小袄子和《麦秸垛》中的小臭子等人为代表,描述了冀中平原在棉花丰收时乡俗性的“钻窝棚”的苟且之事。同时,在作品《青草垛》茯苓庄的十三苓和在《小黄米的故事》玫瑰店里的小黄米,这在铁凝笔下被倾注了一种带有充分理解及不谙自明的宽容,她们鲜活地存在着并被慷概地接受了,表现了土地、历史、人民所给予的无限宽厚博大和深沉豁达。
从《笨花》中女性群像之楷模的同艾身上,表现出她深沉的出于自尊的宽容,丈夫向喜纳妾,她“得体”地如同往昔地对待旁人。她的持重,是与尊严相生,是坚毅与温和、力争与礼让并存的复杂品质,为她赢得在作品众多女性中最着重的地位和独立的话语权。
铁凝的作品《麦秸垛》,正面光辉、母性泛滥的大芝娘,一直在被老天开着玩笑,收留多年的孩子在文章结尾被送走。面临重重打击,她豁然地面对夫弃、子亡、孤老等苦难,却仍乐观迎人。从她的生活态度,让人难窥沉默爆发的阴暗或直面惨淡人生的伤感,反而乐善好施,充满激情和愉快地劳动,分发博爱宽厚的诚心,体现了道家“上德若谷”的宽容的本质性以及持久性。
铁凝作品《一件小事》讲述主人公“我”迷恋打针而帮助恰有此需求的邻居,但由于主人公的一次过失令“病人”针眼累累、血迹斑斑,邻人非但不恼,反而安慰“我”,第二天仍准时前来,“手中还拿着两个崭新的针头”。邻居的大度和鼓励,扫除了主人公的羞愧也激胀了她的信心,让她感到自己被信赖而更加认真严肃和专注,可见宽容品质的多义性。
小说《意外》中的山杏为应当兵的哥哥之请,和父母跋山涉水辗转三天去五百里外的县城照像。为了能有张和邻人媲美、让哥哥念想的全家福,他们早起并如过年般地准备,但半个月后收到的却是由照相馆发错的照片,一个陌生的姑娘在相片里朝着他们笑。辛苦几天拍下的照片被搞错,他们不但没有气恼,竟认为照片中的姑娘“好看”,依旧挂在墙上,逢人问及便说是“山杏的新嫂子”,可见大山深处人们的良善、大度与仁厚,带着友善和宽容的心,理解照顾旁人,传承着道家的度量和善念,也彰显了中国人民本质的念情、宽大的品格。
作家铁凝一次次复现和援引传统文化,如此钟情于此是有其深刻渊源的。铁凝从小就怀着一颗从文之心,并一直为此努力。当文革接近尾声的中国已不甚要求城市青年下乡时,她却自愿下乡,为她的隐秘梦想积累更多生活体验。铁凝选择用文学结合传统文化来建构适应时代发展的具有新内涵的当代文化。正如她所说:“我们梦想着在物欲横流的生存背景下用文学微弱的能力捍卫人类精神的健康和心灵的高贵。”她文章一贯坚持的温暖善意的诉求,直到如今她身居高位也未曾有过曲意逢迎或有意改变。
铁凝对传统文化的倚重,是具有严肃和敬意的态度,她要强调传统文化对人心和社会的净化功用,就必须让古老文明与现今时代接轨,挖掘和提炼出道家文化对时下社会问题进行的新阐释和现实性的指导。
铁凝所引入的道家文化是一种超脱的理性与感性的结合所产生的精神,就如辜鸿铭所言:“这种精神在当时的中国,人们明白了旧的生活秩序与文明的需要和现实生活的需要之间存在相似之处。不仅要建立新的社会秩序和文明,而要为之寻求基石。”正是如此,寻找新的方法与文化的结合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社会发展中的种种阻碍,这种新的方法应该适应历史发展潮流和人类的物质需要,这样与人类精神世界进行文化融合,才有望建立新的文明;充分利用和正确看待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文明,才能真正建立适应发展的新秩序,这应当为配合传统道家哲学精神和社会进步、文化发展的“基石”。
[1]辜鸿铭.中国人的精神[M].北京:时代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安徽文艺出版社,2011.
[2]老子.道德经[M].吉林:吉林文史出版社,2006.
[3]铁凝.麦秸垛[M].永远有多远.北京:中国文学出版社,2006.
[4]铁凝.秀色[M].巧克力手印.北京:中国文学出版社,2006.
[5]铁凝.笨花[M].北京:中国文学出版社,2006.
[6]铁凝.孕妇和牛[M].巧克力手印.北京:中国文学出版社,2006.
[7]铁凝.哦,香雪[M].巧克力手印.北京:中国文学出版社,2006:29 0.
[8]铁凝.永远有多远[M].永远有多远.北京:中国文学出版社,2006.
[9]铁凝.一件小事[M].会走路的梦.北京:中国文学出版社,2006:18.
[10]铁凝.意外[M].有客来兮.北京:中国文学出版社,2006:333.
[11]铁凝.从梦想出发[M].像剪纸一样美艳明净.北京:中国文学出版社,2006:179.
王鑫(1990—),女,陕西西安人,延安大学文学院,在读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