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设计批评的角度对设计与设计史作出的一些思考

2014-01-28朱红杰南京艺术学院设计学院江苏南京210000

大众文艺 2014年1期
关键词:现代主义后现代产品

朱红杰 (南京艺术学院设计学院 江苏南京 210000)

从设计批评的角度对设计与设计史作出的一些思考

朱红杰 (南京艺术学院设计学院 江苏南京 210000)

著名的艺术批评史家文丘利曾断言:“一切艺术史都是批评史”。可见,设计批评的产生和发展与设计史的发展基本可以说是一脉相承。20世纪被称为“批评的时代”,是因为20世纪是一个设计思想异常活跃的时代。从苏联到荷兰,从维也纳到芝加哥,从《新精神》到《风格》,从阿道夫.卢斯到帕帕奈克,仿若只是一息间,世界开始被各种设计理念所包围,各种设计流派以一种近乎张狂的姿态来宣告自己在20世纪西方设计界的一席之地。在这个动荡不息的年代,设计理念和设计批评也开始异常活跃起来。每一个设计流派的产生或者说是确立自己的地位,必然需要理论上的支持,而这些所谓的“宣言”理所当然称为了设计杂志上的唇枪舌战,设计批评的黄金时代宣告来临。

其实,纵观整个设计史,设计所讨论的问题便一直都是使用者和产品之间的关系问题,这里所谓的问题便是产品在其功能、形式、伦理等方面的表现,而不管是对古典的追忆和崇拜而导致古典主义的产生;还是对现代主义过于理性和强硬的反感让后现代能登堂入室;亦或是对于有些过于激进的功能主义的盲目追求,而唤起人们对装饰的重新省视,让波普昙花一现在设计界拥有一抹独特的色彩……所有的这些,喻示着使用者,即所谓的“人”是决定产品使用周期,或者说是一个设计师、一个设计流派、大到一个设计历史的变更。而设计批评的工作则是根据使用者对于产品作出的综合判断和评价发现设计存在的问题,从而解决实际存在的设计问题。从这里可以看出,设计批评的基本原则或者说是立足点,是从人即我们所谓的消费者对产品作出的反应为基本诉求点的。因为毕竟,工业时代或者说消费时代的来临,设计所需要完成的任务就是完成人的需求,折旧意味着人的反应,很多时候是设计批评得以“拍案而起”的导火线。

以后现代和现代主义的战争而言。现代主义的产生无疑是设计史中无可取代的一笔。机器美学的到来,让人们认识到工业的巨大力量,人们终于可以在层层的鲸鱼骨撑起的巨大裙摆中透一口气,亦不用屈服在新艺术完美统一得近乎苛责的房间内如履薄冰。功能第一次以一种高傲的姿态被放到设计的台面上。“形式追随功能”就像是一道圣旨奠定了沙利文现代主义“教父”的身份。所谓物极必反,过度的功能化让现代主义也难免戴上了装饰的帽子,有时为了追求所谓的“理性”和“秩序感”,形式的表现不免让人觉得有些“哗众取宠”。而过分地追求内部形式,缺乏对设计与消费者关系的研究,让现代主义充斥着玻璃和金属的冰凉冷漠之感。俄国巴黎舞团的到来,那些鲜艳得有些艳俗的裙摆给这个银色和透明的世界带来了一丝明亮的色彩。批评家立足于观众的反应开始反思现代主义的价值,现代主义以一种近乎殖民的姿态来表明自己的身份,却不曾预料,设计只是一件进贡给“人”的东西,一个不满意便意味着你的万劫不复。后现代伴着舞曲旋转而来,一曲终了,却不想自己早就开始以一种抵制的态度来反抗现代主义的殖民。现代和后现代的战争由此打响。安迪·沃霍尔以一种戏谑的手法让梦露这个只会捂裙角的女人红遍大江南北;索特萨斯以一个机器人式的“博古架”宣称孟菲斯的后现代地位。而在我看来,这不过是对所谓“观众反应“的一种可能性的推测。不管这种推测是否合理和最终成立,都不可否认设计师和设计批评家对这种人与产品关系的审思和重视。

雷切尔·卡森的《寂静的春天》,则引发了国际上对于环境污染的关注,环境伦理这样的字眼开始频繁出现在人们的视野。现代之后的批评意识,在关注设计本身的基础上,开始立足于对于环境问题的关注,以及对工业设计权威的抵制,为建立多元化的价值观而努力,而设计批评也开始由最简单的功能和形式的争论,迈向更有意义的文化论争。

所以,就我个人而言,设计批评的基本原则便是立足于作为设计产品使用者的人类本身,和现代之后逐渐形成的对于环境伦理、性别、社会历史等等社会文化与设计的关系问题。而在我而言,设计批评已经不单单只是为消费者对于作品的判断和审美提供一个可以借鉴的标准,现今的设计批评也被赋予了解释和分析人类文化的重要责任。

既然设计批评是针对“人”和“产品”的论述,那么从“人”和“产品”两个方面,可以大致知道设计批评的方法所涉及的大致范围。首先,便是“人”和“产品”关系层面的反应模式,即所谓的消费者对于产品的感受和看法,这往往也是设计批评战争一触即发的“火苗”;其次,便是设计师作为创造者的作者个人层次方面对于产品的影响,通常会以一个或某个原型作为批评的对象;还有便是作为产品本身的语义学方面所引发的争论;最后是关于文化和伦理的辩解。女性主义批评和后殖民主义批评便是其中的典型。女性主义批评立足于对女性的需求做出辨解,粉碎一些设计理论家或设计师对于“女性装饰返回了野蛮时代,具有情欲的意义,装饰与色情”的偏激想法,而所谓的男性等于力量,女性等于不顾及的时尚追逐和软弱等这样的说法的抨击。甚至将男性等于功能,女性等于装饰这样一厢情愿的想当然说法进行有力的反击。

所以,作为一把“语言的利剑”,“批判不是头脑的激情而是激情的头脑,它的主要情感是愤怒,主要工作是揭露”。对于通常冒着火药味的设计批评,是一种力量,恰如历史之于行动,哲学之于智慧,是一种艺术的力量。而作为初涉者的我们,能够做到的便是做一个拥有批评意识的人,让设计批评不仅只成为“白纸上的刀光剑影”,更能成为实践的第一个脚印,在反思设计历史的同时,也为设计做出一定的预测和指向作用。

朱红杰,南京艺术学院设计学院,艺术设计学(设计艺术理论与批评方向)。

猜你喜欢

现代主义后现代产品
《坠落的人》中“拼贴”的后现代叙事意义
90后现代病症
格特鲁德·斯泰因的现代主义多元阐释
《宠儿》中的后现代叙事策略
2015产品LOOKBOOK直击
诗评诗论
谈波特作品中的现代主义主题
现代主义复兴
新产品
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