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价值取向对于高校校园环境影响性探析
2014-01-27陈佳佳
陈佳佳
摘 要:高校德育环境是由很多系统组成的,组成它系统的各种因素同样也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这样,德育工作链条才能成为一个合作、有序、和谐的有机整体。首先,这种整体需要有序的运作,同样这种系统也需要具有一定的组成结构,这种结构也当然的必须是有序的,结构的有序性才能表现出组织性,有了这种有序的结构才能达到不同组织层次的相互协调,德育功能才能表现出的分工合作、渐进统一进程。
关键词:大学生价值取向;校园环境;影响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一、对大学生社会参与意识的影响
随着中国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和国家实力增强,大学生深受鼓舞,他们看到祖国的繁荣富强,体会到了国家的强大,他们拥护党的领导,对领导者评价较高。他们在国家的强大过程中日益建立起了自豪感,充满信心。勇敢上进、乐于奉献的80后让更多人看到希望、体味着感动。大学生作为一个群体,其思想倾向的主流是积极的、健康的。但在部分学生中也存在着对政治缺少信仰等问题。有的学生对政治知识模糊不清,社会公益活动意识淡漠,更无法发挥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主体意识。他们弱化自己的政治权利,不热衷于参与社会群体活动。在资产阶级思潮的冲击和影响下喜欢个人英雄色彩的独来独往。在有的学生看来,高校德育理论课也属于政治范畴,课程枯燥乏味,课程内容无关紧要,课程设计价值不高,学习的时候,保持一定的距离,考试时,临时突击,无法激发自身学习乐趣。但同时,他们又没有很好的道德品德修养,不健康的心理状态导致了高校危险时间频繁发生。
二、对大学生责任意识的影响
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极大地张扬了当代大学生的个性,80.90后的大学生构成了目前大学教育的主体,他们对社会基本上能保持良好的责任意识,他们乐于奉献,乐于服务于群体公共事业,乐业从事社会志愿者、宣传者的工作,并在从事公共服务过程中很好地锻炼自己。但个别学生仍然存在封闭自己,关心个人利益,不热爱群体活动,对其他同学的社会公益性工作冷嘲热讽的现象,个人个性发展、主体意识勃发,这作为一种价值理念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越来越深刻地体现在社会生活,特别是校园生活的方方面面。有些大学生家庭责任观念不强,由于生活在比较生活富裕的社会背景下,缺少艰苦朴素、吃苦耐劳的精神熏陶,他们心理自闭,精神古怪,有的叛逆性强,生存生活能力较差,出现众多“啃老族”。一部分同学将大学生活集体生活的奉献和索取的关系上,过多地强调索取,奉献精神不足,片面强调个人回报和付出的所得到的满足的比例大小。相当一部分同学不遵守集体规定,缺乏团队合作精神,团队合作观念的缺乏导致大学生对个人能力的过分自信或过分自卑,产生团队工作程序臃肿影响个性发挥的思想。他们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首先强调个人的得失,当问题解决出现困难时不敢承担相应的责任,社会责任感、集体责任意识、职业责任认识缺乏。
三、对大学生诚信品格培养的影响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大学生的生活观有了重新定位,他们崇尚人人之间的诚信,秉承诚实的生活哲理,做人讲原则、讲诚信成为众多大学生的精神追求和人生坐标。中国是一个重视诚信的国度,“虽使五尺之童适市,莫之或欺。布帛长短同,则贾相若;麻缕丝絮轻重同,则贾相若”(《孟子·滕文公上》)。 这一“诚信”的价值取向是两千多年传统文化的支撑。大学生也深受这种诚信品格的影响。然而特别是社会竞争的激烈,大学生面临众多压力,他们深受社会诚信品格的考验,社会不良现象的影响,让他们在物质利益和诚信品格坚守方面出现了矛盾和动摇,让我校大学生逐步走向误区。他们在人际交往中轻于承诺,轻于判断,一旦需要承诺兑现时又表现出逃避、规避、背叛的趋势,影响了社会对大学生整体的评价,这都表现出了少数大学生的诚信意识的逐渐衰退。诚信是优良的社会品质,反映一个民族的核心竞争力,诚信品格的确是影响了对民族整体的评价。他是一个人所要具备的基本素质,诚信涉及到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可以说没有人们诚信意识的确立就没有和谐社会的建设,和谐的社会状态就应该是民主法制、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然而目前个别大学生有的为了自己的利益,欺诈、学术造假、不守信誉、不守约。市场经济领域中社会诚信品格的严重缺失,大学生也深受影响。
四、对大学生行为举止的影响
当前,大学生具有崇高的理想追求,他们树立了远大的目标,他们锻炼自己的技能,恪守自己的行为举止,他们注意日常生活中的细节,他们善于让别人从他的举止发现他的内涵和修养。当代大学生尊重和服从国家利益,他们愿意为社会、为他人提供帮助和服务。但当代大学生在社会生活或公共场合中,常有一些道德行为的失范,如:不守秩序、不守纪律、坐车抢座、见到老弱病残不让座,遇到他人有困难冷漠对待,人与人之间缺少关怀和爱心,语言粗鲁、行为粗野,这都反映了大学生们道德行为认知水平有待提高。某些学生不守规则,不讲信用,大声喧哗、乱扔杂物、排队加塞、衣冠不整等现象的产生与此有关,这既有传统文化带来的絮状积淀,也有现实社会措施适当的影响。这种定位所导致的最终结果是,大学生道德由此部分丧失自己的信仰,缺乏真善美的评价标准。
大学校园处在社会发展的前沿,有一种特殊的社会文化氛围。大学生正处在成长阶段,心理和生理尚未完全成熟,社会经验缺乏,这使他们在思想观念、思维模式、价值取向、行为方式等方面与社会目标要求存在偏差。部分大学生生活缺乏计划性,往往导致生活繁杂琐碎起来,升学压力、生活压力、就业压力等像几座大山压着他们有了惧怕,他们一致退缩,甚至觉得学校是社会的避风港,他们不愿意走出校门,缺乏心理平和、认真的生活态度,每天的烦恼使得他们在审美的取向上变得来越怪异,并利用这种怪异标新立异。大学生中有相当一部分人的心理状态不健康、审美境界低俗、意志程度脆弱、人生态度悲观失望,很大程度上束缚和制约着他们向高层次发展。造成问题的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有大的社会环境和社会文化背景的深刻影响, 也有学校自身教育深化改革的问题。
在全球化过程中,各国文化模式的相互渗透,相互撞击,对文化交流、综合创新、文化发展进步起着积极作用。但与此同时,我国民族文化的本土性和独特性也受到了西方文化的严重威胁,更为严重的是导致了大学生价值取向的多元,不良的校园文化极易淡化一些青年大学生的理性关怀,弱化他们的社会责任意识或者个人主体意识。塑造大学生责任意识要从内外因素入手,既要基于大学生正处于学习、塑造阶段的特点,也要在思想教育、导向等方面着力。另外,考虑到对大学生责任意识造成影响的各种因素,采用系统协调、综合的方法,使这项工作成为一种多方面配合的体系,正确处理“利益”与“正义”的关系。培养与塑造大学生的责任意识,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形势下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朱红,戴亿绵.论高校德育中的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J].辽宁教育研究,2007年第6期.
[2]何会宁.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保障机制的构建[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6月第6卷第3期.
[3]张涛.要注意发挥隐性教育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中的作用[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9,(8):88-91 .
[4]葛立东.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问题及对策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