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沟通 水到渠成
2014-01-27曹燕芳
曹燕芳
摘 要:小学生与初中生在学习心理、学习能力及学习方法上均有不同程度的差异,小学、初中语文的教学内容以及教师在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上更有较大的差异。对于从小学进入初中的学生而言,在学习模式、学习方法及习惯等方面有不同程度的不适,造成了学习兴趣的锐减和学习成绩的下滑。作为一位小学语文老师,有必要正视这一问题,分析过渡期学生的特点,做好顺利过渡的相关衔接工作。
关键词:中小学衔接;差异;学习习惯;激发兴趣;自主能力;关爱
我们小学老师经常听到初中老师抱怨:小学生升初中的成绩很好,可是一上初中,大部分学生对语文学习感到不适应,提不起学习兴趣,学习成绩明显下滑。针对这种状况,及时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改革教学,加强中小学语文教学的衔接,提高语文教学质量,是我们每个语文老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一、衔接,以了解差异为前提
所谓衔接,指的是事物间的相互连接。而小学生升上初中以后成绩锐减,学习兴趣下降,究其原因主要是小学语文与初中语文教学的脱节带来的问题。作为一位语文老师,要做好这两者之间的衔接,就一定要先了解小学生与初中生之间存在的各种差
异,只有把握住差异,才能有的放矢地开展工作。
1.学习心理上的差异
从学习心理上分析,小学高年级的学生(特别是毕业班),来自各方面的期望值很高:家长期望自己的孩子成才,把小学毕业成绩看得很重;教师期望自己的教学水平得到认可,能为初中学校输送一批优秀的小学毕业生;学校对毕业班高度重视,上级教育部门甚至以毕业班升学成绩来衡量评价整所学校的教学水平。在这么高的期望下,小学毕业阶段的学习显得相对紧张,除了课堂上老师的严抓狠督,还有课外家长的配合。在这样的氛围中,学生的心理自然也紧张起来,不由自主地被老师、家长追着投入学习,学习成绩也相对有所提高。
而升上初中之后,就像紧绷的琴弦突然断了,学生从紧张的状态中突然松弛下来。初中的学习才刚开始,加上环境发生了变化,同学结构重新组合,学生把更多的时间用于结识新同学,班主任的管理和督促也不像小学那样周到,因此,处于不同的环境与心理,学生就会产生不同的行动,学生的学习相对而言缺乏主动性、积极性,学习成绩自然就下滑了。
2.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的差异
现行小学语文教材内容比较简单,知识点少,以拼音、字词句等基础知识为主,阅读理解少。教师一般要求学生侧重于识记和浅层的理解,思维难度不大。而小学教学以“扶”为主,教师讲课的速度较慢,课堂容量少,知识点相对集中。对要掌握的知识总是反复讲、反复练,对作业精批细改。因此,一般的学生只要认真听课,按要求完成作业,都能取得好成绩。
而现行的中学语文教材的内容一下子加深,知识点增多,除了需要大量记忆外,更侧重于分析与理解,思维的难度增大。由于课程的增加、课时紧、课堂容量大,教师讲课时速度不能放得太慢,许多知识只能一带而过,采用“半扶半放”的教学方法,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为主。作业的精批细改有难度,只能靠学生的自觉性。而此时学生刚从小学升上初中,心态还处于不成熟时期,好动贪玩的习性依然存在,还缺乏学习的自觉性,学习成绩自然得不到提高。
除此之外,中小学生在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等方面也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差异,而这些差异在一定程度上也制约着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因此,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只有深入去了解、探讨,才能做到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从而使小学语文教学平稳地向初中语文教学过渡,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
二、衔接,从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开始
“学习习惯”是学生习惯的一个方面,是指在学习过程中好的学习方法或策略,通过不断地重复与练习,从而形成并发展为个体一种需要的自动化学习行为的倾向。而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又会对学习语文产生不可估量的促进作用。对于小学生来说,由于其语文行为习惯存在很大的可塑性,养成好的语文学习习惯特别是课堂学习习惯尤其重要。中国青少年专家孙云晓指出:“习惯决定孩子的命运。”习惯的力量是巨大的,人一旦养成习惯,就会不自觉地在这个轨道运行,如果是好的习惯,将会终生受用。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我很注重对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
1.课前预习
(1)每学习新课之前,要求学生借助工具书,扫清语言文字障碍:读音不准的,查字典注上音;不理解意思的词语,联系上下文或借助工具书理清含义。
(2)读通全文,理清课文条理,整体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
(3)根据阅读提示,边读边思考问题,并自己尝试从课文中寻找答案。
2.课堂学习
(1)坐姿端正,专心听讲。
(2)积极动脑、动口、动手,回答问题要清晰、有条理、完整。
(3)认真做好笔记,不懂的地方大胆质疑,敢于大胆地表达自己不同的见解
3.课后温习
(1)温故而知新,每天在课外抽取一定的时间,把当天所学的知识翻新一遍,加深记忆。
(2)认真按质按量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作业尽量不出现错别字。
(3)坚持用笔记本摘录好词好句;坚持写周记,勤练笔,提高作文水平。
(4)多看有益的课外书,拓宽知识面。
众所周知,习惯的力量是巨大的。只有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才能使之内化为学生的语文素养。而小学生如果在小学阶段就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则会为中学语文学习打下基础,从而实现平稳地向初中语文学习过渡的目的。
三、衔接,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为手段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力求做到让学生变得鲜活,让学生学习兴趣盎然,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享受到学习的兴趣,从而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而创设情境,是激发学生学习语文兴趣的重要手段之一。去年,我听一位初一的老师上了一节口语交际课“自我介绍”,感觉老师的教学环节设计单一:学生自我介绍—同学评价—老师总结。整个课堂气氛比较沉闷,学生提不起学习的兴趣。后来,我也在小学高年级开展了“自我介绍”的口语交际课。我先尝试给学生创设了一个情境:让一位擅长唱歌的同学先上台高歌一曲。果然,她如黄莺出谷般的歌声,紧紧地扣住了学生的心弦。在此基础上,我请她结合自己的特长爱好,向同学介绍自己。学生的参与兴趣被激活了,大家兴致勃勃地参与到我设计的“才艺大比拼”的活动中,并有声有色地将自己最擅长的一面拿到台上展示,向同学介绍自己。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很高,学习效果更好。
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与欲望,使学生在活学、乐学中提高语文思维能力,促进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巧妙地运用各种教学方法,能使教学过程生动活泼,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吸收以及自学能力的形成。
四、衔接,以关爱学生成长为关键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学生的成长离不开教师的关心爱护。无论是小学生还是初中生,他们的心智尚未成熟,都还是一个“大儿童”,所以他们都渴望得到老师的关爱。而老师的关爱,更是推动学生学好语文的动力。
我记得一位升上初中的学生回来探望我们小学老师时对我说:“小学老师整天不是在教室就是在办公室,那时,我们有什么事都可以去找老师帮忙解决。可是到了初中,老师一上完课就走了,有什么问题想请教,都不能得到及时的解决。”听了这位学生的话,我十分感慨:小学生升入初中后,生理和心理都有了发展,从生理上来说,正进入青春期,从心理上来说,他们都是大孩子了,有了一定的主见。因此,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要有强烈的事业心和高度的责任感,要爱护他们,同他们建立真挚的感情,取得他们的信任,达到心灵上的沟通。在生活中多关心他们,及时帮助他们解决学习、生活中的各种问题,对学生严慈相济。作为小学高年级的老师,要教会学生树立独立自主的意识,努力帮助学生消除依赖心理。而初中老师则要多花点时间与学生相处,多倾听学生的心声,做学生的朋友,让学生感受到老师亲人般的关爱。爱是教师工作的基本点,更是推动学生学好语文的动力。
五、衔接,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为目的
在小学高年级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有意识地从对学生实施的“全扶”式向“半扶半放”式过渡。现代教学对受教育者的要求,已经不仅是“学到什么”,更重要的是“学会怎样学习。”因此,小学高年级的教师要在语文教学中做好“半放”的尝试教学。教会学生自读自学的学习方法,初步培养学生抽象思维的能力,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为初中语文教学做好铺垫。例如,在教学六年级的《跨越百年的美丽》一文时,文中许多地方都能体现居里夫人美丽的心灵与品格。如果每一处都进行详细的分析讲解,则会使教学过程变得沉闷而低效,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形成。因此,在分析课文时,我抽取其中的一个句子“这种可贵的性格与高远的追求,使玛丽·居里几乎在完成这项伟大自然发现的同时,也完成了对人生意义的发现”做示例,先指导学生反复朗读,然后抓住重点词语“人生的意义”诱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居里夫人明白了人生的价值并不在于年轻美貌,金钱名利,而在于为科学作出贡献,为人类作出贡献。而居里夫人对人生价值的认识,其中一方面源于她的品格。在此基础上,让学生举一反三,自己默读,在课文中找出其他体现居里夫人美丽品格的句子,抓住句中的重点词语来分析理解。这样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后,放手让他们自主合作学习,把“全扶”式的教学变成“半扶半放”,从而有意识地向初中语文教学靠拢,最终实现互相衔接的目的。
总而言之,作为一线的中小学语文教师,要深入探究学生的特点,激发学生的兴趣,迈好中小学衔接的第一步,以课堂改革的理念为方向,不断改进教学方式,这样才能寻找出一条合适中小学相衔接的宽广之路。衔接是永恒的,探索是无尽的。愿中小学语文教师架起桥梁,携手共研,加强沟通,使中小学的语文教学平稳过渡,水到渠成。
(作者单位 广东省广州市白云区人和镇第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