仔猪腹泻的防控措施
2014-01-27吕玲
吕 玲
(云南省文山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云南文山 663000)
哺乳仔猪大肠杆菌性腹泻亦称仔猪大肠杆菌病,俗称仔猪黄痢、仔黄白痢、新生仔猪腹泻,哺乳仔猪腹泻等。大肠杆菌引起的腹泻,由于致病菌的菌型不同,又分为仔猪黄痢和仔猪白痢。仔猪腹泻还可由其他原因所致。
仔猪黄痢,俗称早发性腹泻。最早发病于产后2~6 h,多见1~3日龄发病,其次,为4~6日龄,7日龄后少见。病猪排黄色或淡黄色、黄褐色稀粪,肛门失禁,精神不振,不吮乳,很快消瘦、脱水,眼球下陷,常于12~48 h内死亡。剖检可见颈部、腹部皮下水肿,肠道臌胀,内含多量黄色的内容物和气体,胃及十二指肠粘膜的急性卡他性炎症十分明显。调查得出此型腹泻的发病率为92.28%,死亡率一般为68.41%~81.5%,高者达100%。
仔猪白痢,俗称迟发性腹泻。7~50日龄均有发病,多为15~35日龄的仔猪多发。排乳白色、灰白色的浆糊状粪便,其pH值在7以上。病猪拱背,行动迟缓,被毛脏乱无光泽,消瘦猪常于3~7日内死亡或康复。剖检尸体多苍白,消瘦,结肠内容物是浆糊状或油膏状,肠壁菲薄透明,调查统计,其发病率为87.32%,死亡率为25.31%。
20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各种原因,文山市农村仔猪腹泻流行范围逐年扩大。笔者于2005年1月~2009年12月,在高末、新平、里布嘎社区的20个自然村,对285户农户(母猪298头所产的266胎3 156头哺乳仔猪)调查统计,其中,有82.22%母猪所生的仔猪发生大肠杆菌性腹泻,虽然采取了防治措施,但防控效果不明显,致使仔猪腹泻发病率高达83.18%,死亡率达39.65%。
1 存在的问题
(1)忽视该病的严重性,未将防治仔猪腹泻列入议事日程,每年统计生猪病死亡数时,只统计2月龄以下的仔猪病,死亡情况不统计,对病猪、死猪至今仍处于“病原菌的血清型和耐药性”不清的状态,防制仔猪疫病无计划,未能做到“防重于治”。
(2)未实施综合防治措施,只治不防,忽视母仔同治。
(3)饲养管理方面,饲料单一。畜主多实施有什么喂什么,母仔饲料营养水平不平衡。忽视管理,虽然大多数农户已改建为卫生厩,但未必卫生。也不能为母仔提供舒适的环境条件。
2 对策措施
2.1 加强饲养管理
为保障仔猪正常生长发育,必须根据仔猪的生长发育规律,抓好诱食、补料和补充所需维生素、矿物质、饮水等,使仔猪过好初生关、补料关、断奶关。管理上必须做到“三看”“二勤”“一过渡”的管理方法。三看:进厩看猪的神态、运动状况,看猪吃食和饮水消耗情况,看猪的粪便、尿液是否正常。二勤,勤按时喂加水,勤打扫卫生,及时清除粪便,更换垫草,保持厩舍及活动场地的清洁、干燥、通风,做好厩内外等的定期消毒,灭害等工作。“一过渡”,变换饲料时要逐渐过渡。
精心管理,减少疫病感染。仔猪肠道内的正常菌群和病原菌,多由接触母猪的产道、体表、粪便、乳汁以及吞吸生活环境中菌群而获得。由于仔猪的消化、调节、免疫等系统组织机构发育不健全,机能尚未完成,故其生活力和解毒能力较差,遇气温突变,寒冷潮湿,母乳或日粮营养不齐全或比例不合理,饲料含有毒物质等,均会造成仔猪体内发生某些物理、生理及生化反应,这些变化有助于致病性大肠杆菌的大量繁殖,直接或间接地破坏了仔猪体内的微生态平衡,引起发病。因此,应减少或缩短仔猪与病原菌接触的机会及时间,减少在生活环境中病原菌的数量,千方百计地克服阻断不良因子的刺激,为母仔猪提供舒适的生活条件。
做好母猪的护理,整个孕期及临产前后,必须正确进行饲养管理,使其保持健康体况,尤其临产前后进行体表的清洁消毒工作,同时,做好接产工作,按规程操作。乳房和乳头应保持清洁,使其正常泌乳和哺乳,让仔猪吃到初乳,发生乳房炎等疾病时,应及时进行治疗。做好母仔保温作用,舍温保持在10℃~15℃。因地制宜,就地取材,设置护仔箱、仔猪栏等,为仔猪的健康生长提供适宜的环境温度,0~7日龄、32℃~28℃,8~30日龄、28℃~25℃,31~60日龄、25℃~23℃。
2.2 科学制订免疫程序
科学制订免疫程序,要选用多价苗和恰当的免疫途径。与预防仔猪大肠杆菌性腹泻菌苗有关的菌体抗原(O)、黏着系抗原(荚膜抗原,K88,987P,F41等)、肠毒素(LT,ST)等3种。O抗原群有30多种,各血清型的交叉反应差;K抗原中除K88的3种变异型(K88ab、K88ac、Kab)之间以及它们与K88之间,均无抗原交叉现象,故单位粘素类型苗只产生对同类粘着素的抗原菌的感染有免疫力,而多价黏着素菌苗能使免疫接种母猪产生该苗所含的各型黏着素的抗体而减轻本病的程度;肠毒素苗则可使免疫母猪所产生的抗体中和多种黏素型原菌所产生的肠毒素,因ST抗原性差,多不作制苗抗原。LT在制苗过程中易产生变性,故免疫效果不及粘着素菌苗。
国内大肠杆菌苗品种较多,有的分离当地病原株血清型自制菌苗,有的采用以粘着素抗原为基础的单价或多价基因工程苗,或以能表达一种或两种粘着素和LT-B的基因工程苗,也有以肠毒素为主的LT(A+B-)苗。使用各类苗接种母猪后,均能使其仔猪从初乳、常乳中获相应的被动免疫力,但因制苗菌种来源不一,其保护率亦有差别。
免疫接种途径不同,其保护率也不同,即口服活菌苗能产生坚强的免疫力,但易造成活菌苗扩散和污染环境。采用灭活口服加注射,可明显地提高母猪乳中的抗体水平和持续时间,比单独口服或肠外接种效果好,后海穴接种的保护率明显高于皮下接种,且可减少菌数。
2.3 实施综合治疗
①针对发病诱因、病程、症状等特点,改单一抗菌消炎治疗为抗菌消炎结合强心补液、解毒、收敛止泻,中西医结合用药治疗,并适时给微量元素和维生素。有计划地交替使用各种有效药物,有助于延长和提高药物的使用价值,用药疗程、剂量和治疗途径,须严格按规程实行,以免出现滥用药物的恶果,减少耐药性的危害。②加强护理,早发现早治疗,不发现早预防,全窝防治,母子同防同治。③做好并发症和继发症的治疗。患本病仔猪抵抗力低下,内外病原体乘机移位,侵入,并大量增殖,往往有一种以上的病原混合感染,或是病原微生物与条件性致病微生物协同感染,使病情加重,死亡数增加。为此,在治疗本病时,应注意做好并发病,继发病的治疗,尽量将仔猪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降至最低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