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高校新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刍议
2014-01-26杨薇李新
杨薇 李新
摘 要:提出新时期高校新生心理健康教育应围绕引导新生建立正确的自我意识,培养良好的适应能力,确立明确的自身发展定位,进行恰当的能力培养四个方面进行。
关键词:高校新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4)03-0091-02
在城乡二元体制、独生子女政策以及应试教育等社会背景影响下,新时期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面临巨大挑战。复旦研究生宿舍投毒、南航学生刺死室友等校园恶性案件受到广泛关注,引发热议,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再一次被推上风口浪尖。探讨行之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是我们亟待解决的难题。
高校新生要面对教学方式的遽变,生活环境的改变,集体生活人际关系复杂化的影响及以往优势不复存在带来的心理落差等多方面心理冲击,如果不能引导新生正确地对待和调整内心冲突,则会对他们的发展产生不可逆转的负面影响。《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高等教育要“着力培养信念执着、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1]。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必须把握新生入学的关键期,设计合理的教育内容,在新生入校之初就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自我意识,磨炼良好的适应能力,确立自身的发展定位,并进行恰当的能力培养,有效化解新生入学后的不适应,预防心理问题恶化的不良影响,为将新生培养成为国家急需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奠定基础。
一、引导新生树立正确的自我意识
新生会因成长背景、教育背景等诸多方面的差异影响,体会到不同程度的心理冲突。因此,高校新生心理健康教育,首先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自我意识,为良好的心理健康打下基础。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一)引导学生认清自身的优势和劣势
对大多数高校新生来讲,相似的高考分数无法掩盖其他方面的差异。学习、生活多角度对照造成的冲击,使新生必然面临一次“颠覆性”的自我认识,会发现自身不足,也可能意识到优势不复存在,这无疑会产生挫败感和心理落差。分数至上的影响如果不能及时导正,学生一旦发现自己失去学业优势,就可能武断放弃努力。不少学生无法形成正确的自我意识,逃避问题,导致更严重的问题出现。大部分问题学生的心理根源,都可以追溯到入学之初颠覆性的自我认识导致的心理落差未能正确引导所致。
(二)引导学生扬长避短
每个新生虽有相似的高考成绩,优势却各不相同。要引导学生正确面对自身的优势和劣势,结合自身特点,努力完善自我。更要善于根据实际情况给予学生分类指导,在面对城乡二元体制导致的如英语、计算机等课程水平差异问题时,要引导学生避免自卑,认清克服困难的必要性,跨越障碍;而面对诸如文娱活动能力等方面差异的时候,则要引导学生不要以竞争为目的,要懂得欣赏他人,促进自己的进步与成长。
(三)引导学生打破固有观念,多元化定义成功的概念
应试教育背景下,成绩至上思想影响深远,必须引导学生打破固有观念束缚,多元化定义成功概念,树立正确的成功理念,只要能够在大学认真完成学业,掌握求生的本领,未来能自食其力就是成功。这就要求教育者抛开用学习成绩排名等判断学生成功与否的应试教育窠臼,欣赏每一个学生。
二、培养新生良好的适应能力
高校新生入学后出现的心理冲突,可能导致适应不良的问题出现。受应试教育影响,绝大多数高校新生都会把学习的概念狭隘化,认为读书做题考试就是学习。而大学的学习是渗透到大学生活方方面面的。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学会生存》报告中指出:学会认知(learning to know),学会做事(learning to do),学会共同生活(learning to live together),学会生存(learning to be)是21世纪教育的四大支柱。报告指出,面对未来社会的发展,教育必须围绕这四大支柱来重新设计、重新组织[2-3]。在我国社会背景下,高等教育别无选择,必须承担起培养这四种学习能力的责任。因此,我们可以基于“教育的四大支柱”探讨高校新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一)引导新生学会学习——学会认知
很多大学生无法摆脱应试教育的阴影,依赖教师灌输,缺乏自主学习能力。新生普遍对学习存在较强的逆反情绪。此时心理健康教育必须引导学生认识到:大学的学习不仅是获得专业知识的过程,更是为了掌握认知的手段,这样才能减少学生的心理冲突,化解厌学情绪。应注重运用活泼新颖的方式向新生提供更多社会、职场信息,激发他们主动学习的愿望,培养学生的忧患意识,辅助学生实现个性化的自主学习模式。
(二)鼓励新生在实践中运用书本知识——学会做事
为帮助新生摆脱厌学心理,要引导新生学会在实践中锻炼解决问题的能力,让他们理解要想在未来职场实践所学的知识,不断应对新变化,就要有能力迅速迁移所学的知识。
应试教育对分数的狂热追求使学生沦为埋头学习的机器。这种影响蔓延到高等教育中,通常会将新生引向两个极端,一是延续分数至上心理,忽略实践能力的培养;二是在大学报复性放松,过分注重所谓“能力”的锻炼,忙于学生活动,忽略专业知识学习。这都会造成综合能力的缺失,甚至可能导致学业失败等恶果。抓住新生入学关键期,引导他们重视教学实践环节,不能将知识和实践作为孤立的系统分别应付考核,将专业知识有效内化为自身能力。更要引导学生锻炼在实际工作中应对问题的综合能力,如应对困难、解决冲突、组织管理和承担风险等多方面的综合能力。除教学实践外,还要鼓励他们不断尝试社会实践,锻炼意志品质,提升综合素养。
(三)培养新生的团结协作精神——学会共同生活
当前社会越来越突出竞争精神和个人成功,加之计划生育政策的影响和生活水平的提高,新时期高校新生多数是在溺爱中成长,带有浓厚的自我中心观念,在集体生活中问题频发。必须引导新生理解:学会共同生活是大学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适应生存的必要能力,不可逃避,要培养自己的团队精神,打磨个性,学会包容。教育新生在面对冲突时,换位思考,发现他人的优点,理解他人,化解冲突,不断地通过自省去实现学会共同生活的目的。endprint
(四)以尊重理解为基础开展工作,学会生存
高等教育要承担教会学生学会生存的任务,必须抓住高校新生入学后的关键时期,用积极有效的措施化解新生内心冲突带来的迷茫。心理健康教育要做到切实有效,则需要充分尊重和理解新生。想当然的刻板说教无法解决学生的心理冲突,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更无法抓住学生问题的根本。只有充分尊重和理解新生,依据新生心理特点来设置教育内容,才能使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第一步深入有效,营造出和谐的氛围,真正有利于学生成长。
三、引导新生明确自身的发展定位
没有新生希望自己堕落,但不是每个学生都能够度过有意义的四年,深层原因是由于缺乏明确的发展定位。没有明确的目标,就无法判断怎样做才有意义,才有助于个人发展。大学生过去习惯于被教师、家长安排一切,连高考志愿自主选择的人都是凤毛麟角。高校新生以往人生经历中,除了考上升学的目标,很少设想自己要如何发展,更没有明确的发展目标。因此,明确的发展定位作为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基石,必须受到重视。要引导新生通过测评等科学手段评估自己、认识自己,并指导他们咨询相关专业人士,为自己做出准确的定位、制定科学的发展目标。最好能够配合高校就业指导部门对新生进行系统的生涯规划教育。而后,引导学生根据自身目标,广泛搜集相关职业信息,根据未来职业发展需要“定制”大学学习生活,有目的地发展相关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够引导学生面对未来做到有的放矢,不虚度时光。
四、引导新生明确能力的含义,进行有针对性的能力培养
我国大学生很难摆脱应试教育的影响,在大学可能出现两种极端:继续将成绩作为唯一“标杆”,埋头苦读;或者彻底抛弃成绩,去锻炼所谓的“能力”,很明显这类学生将能力狭隘的定义为社交能力、组织能力等方面。上述极端态度的深层原因是大学生对能力的概念认识不足。大学中所有的迷茫和彷徨,都和“学习”相关,和“能力”培养相联系。
对能力的错误认识和极端态度会产生非常不利的影响,可能引发学业危机,导致更严重的心理失衡。覃彪喜认为,大学生经过系统的思维训练,对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有着丰富的理论知识,所以在面对一个问题的时候不会再单纯从简单记忆或者机械模仿的角度来考虑,能够站在更高的高度来分析、解决问题。被动的记忆能力上升为主动的分析能力和独立的思考能力,而这种能力是一个合格大学生最本质的特征[4]。必须从心理学角度向学生解释能力的真正含义,让学生理解,学习认知、专业实践、社会实践、与人共事相处的能力和生存能力等才是大学生需要掌握的能力。
新时期的高校新生在入学后,不得不面对突如其来的“独立”,心理波动是不可避免的。只有建立行之有效的高校新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才能够引导新生善用大学时光,真正成才。把握新生入学关键期进行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需要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在尊重和理解高校新生的基础上,围绕引导新生建立正确的自我意识、培养良好的适应能力、确立明确的自身发展定位,进行恰当的能力培养四个方面来设计教育模式。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
2020年)[Z].2010.
[2]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学会生存[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3]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教育——财富蕴藏其中[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4]覃彪喜.读大学,究竟读什么[M].广州:南方日报出版
社,2006.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