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中学历史教学中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

2014-01-26方汝平

成才之路 2014年1期
关键词:中学历史学习兴趣培养

方汝平

摘 要:学习兴趣是一种特殊的意识倾向,是学习动机产生的重要主观原因。如果把动机分成内外两部分的话,那么兴趣是一个主要的内部动机。兴趣作为一种自觉的动机,是对所从事活动的创造性态度的重要条件。兴趣具有追求探索的倾向,良好的兴趣是学习活动的自觉动力,可以促进学生成才。

关键词:中学历史;学习兴趣;人才;培养

学习兴趣是一种特殊的意识倾向,是学习动机产生的重要主观原因。如果把动机分成内外两部分的话,那么兴趣是一个主要的内部动机。兴趣作为一种自觉的动机,是对所从事活动的创造性态度的重要条件。兴趣具有追求探索的倾向,良好的兴趣是学习活动的自觉动力。

一、中学生的兴趣倾向

首先,中学生已处于心理上的转化时期。一方面,他们仍然对形象、生动、具体的东西十分感兴趣。兴趣是伴随着快乐、欣喜、满足的肯定性情感的体验出来的,而生动、具体的东西容易诱发这样一种情感。另一方面,他们的概括能力、空间想象能力、推理能力、逻辑能力等也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发展着。带有智能性的心理特征,使中学生的兴趣不限于直观事物和现象,而是开始对抽象的逻辑思维和社会现象发生了兴趣。这一兴趣倾向体现在学科上,就表现为他们对历史、语文等学科有一种“天然”的兴趣。

其次,中学生对他们认为“有用”的学科比较感兴趣。从心理学角度看,他们对兴趣与目的、兴趣与需要之间的联系加强了。中学生所说的“有用”可以从两个层次上加以理解:第一,近期的需要,及近期的“有用”可能成为兴趣的诱因。为什么初三学生对历史不大感兴趣?因为初三毕业考和升学考都不考历史。第二,宏观和长远意义上的“有用”和需要,也就是对个人前途是否“有用”。社会上时而有一种“历史无用论”的偏见,认为学不学历史对社会建设乃至以后的人生道路没有多大关系。如果中学生也接受这类偏见的话,那么,他对历史学习肯定就不会有多大兴趣了。

二、兴趣倾向是培养学生学习历史兴趣的依据

学生年龄不同,心理特征就有差异。在激发学生兴趣这一问题上,也必须结合不同年龄学生的不同心理特征。提高学生兴趣的方法很多,选择有针对性的方法,是非常必要的。

一般来说,初一的学生还保留着小学高年级学生的许多心理特征,他们喜欢听生动有趣的故事。在历史教学中,运用形象的故事描述性方法,或在课中穿插一些小故事,是使他们产生兴趣的有效方法。但是讲故事的目的要正确,切不可把它作为仅仅是吸引学生注意力,稳定课堂秩序的手段。重要的是他们在感动之余,有意无意地向历史教学目标靠拢。教师在讲述历史故事时,应当通过描述悲壮激烈的斗争场面,反映人民群众的伟大力量、先进人物反压迫争自由的英雄气概,以及杰出科学家在探索社会和自然奥秘、寻求真理中表现出来的坚强意志。历史故事的特殊魅力能诱发学生产生了解更多的历史知识的迫切愿望,正是这种愿望激发他们对历史课的强烈兴趣。

中学生到了初中后期或者高中前期,兴趣指向与少年期相比,有了很大变化。小学高年级与初一的学生一般对自然界的各种现象比较感兴趣,而初中后期与高中前期的学生已注意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社会性交往。他们对于生活道路、人生真谛、个人理想、国家命运和人类前途等问题抱着探索的态度,希望疑问能够得到解决。教师应该为他们提供释疑解惑的科学理论知识。在这一点上,历史学科有着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历史教学中,应适当联系社会现实。这样的教学方法能使学生从现实问题出发,追究历史根源,从历史之因看到现实之果。历史与现实的辩证认识会使学生在理论的指导下思考问题,从而开阔视野,拓展思路。

三、重视兴趣培养中的三个转化

(1)引导学生由直接兴趣向间接兴趣转化。所谓直接兴趣是指对事物或活动过程本身感兴趣。所谓间接兴趣是指不单单对某种事物或活动本身有兴趣。从学生学习历史过程来说,兴趣形成的第一步当然是用种种方法引起直接兴趣,譬如加强历史教学故事性、情节性、生动性,举行历史知识智力竞赛等等,使学生对历史教学内容本身充满着兴趣。这是完全必要的。但是,仅有这一步还不够,历史教学总不能为了引起学生兴趣而自始至终地讲故事。因此,第二步还必须引发学生对历史的间接兴趣。只有把对历史的直接兴趣转化为对历史的间接兴趣,兴趣才能有持久性和方向性。培养对历史的间接兴趣,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就是要加强历史学习的目的性教育。为了有效地培养间接性兴趣,就一定要通过两方面强化历史对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的意义:第一,通过历史学科对其他学科影响和渗透的分析,说明历史学科在整个学生知识结构中的地位和作用。要告诉学生,在其他学科的学习中,历史学科具有基础的意义,不学好历史,其他学科的学习也难以深入下去。第二,通过历史知识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对人们生活影响的分析,说明历史的现实意义。历史教师应把学习历史的意义和目的性教育,贯穿于整个历史教学过程中,从而促进间接兴趣的形成。

(2)引导学生由暂时兴趣向稳定兴趣转化。暂时兴趣是指产生于活动过程中,在活动过程结束后迅速消失的兴趣。稳定兴趣则是指不只存在于活动中的,同时又存在于活动过程后的兴趣。对历史学习来说,暂时性兴趣是指只对历史课堂教学的45分钟之内有兴趣,到课后就没什么兴趣,而稳定兴趣是指弥散于课堂教学之外一切生活领域的兴趣。要使短暂性兴趣向稳定性兴趣转化,首先要提高课堂教学的艺术和质量。课堂教学的讲述,要具有言有尽而意无穷的特色,即要有“余味”,使学生在课后情不自禁地去想问题、提问题、分析问题。从另一个角度看,教师在历史课堂教学中,要留出一些问题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去分析,去研究,这样学生反而会有兴趣,如此,学生的兴趣就自然而然地不限于课堂了。其次,要加强历史课堂教学的必要补充和延伸。最好是在一个阶段的历史教学内容结束后,教师给学生介绍一些历史书目,让学生自己去阅读,以后再做些读书辅导,组织学生开展讨论与研究。再次,历史教学中要加强生活知识的教学。比如一些生活常识性的历史知识内容:书的来历、纸的发明、灯的发展、椅子的由来、衣饰的变化、住房的变化、交通工具的变迁,等等。诸如此类的生活性历史知识,在课堂上介绍一些,将对学生稳定性兴趣的形成产生积极的影响。

(3)引导学生由兴趣向爱好的转化。兴趣和爱好有联系的一面,也有区别的一面,二者并不是同一回事。从联系方面看,二者在大多数情况下是一致的,一个人对某事物的爱好,离不开对某事物的兴趣;他爱好的事物,也必然是他感兴趣的事物。从区别的角度看,兴趣是认识的倾向,而爱好是活动的倾向,简言之,兴趣偏重于思想,爱好侧重于行动,爱好比兴趣具有更高的层次。

我们的历史教学应该使学生从无兴趣到有兴趣,从兴趣到爱好,由对历史的兴趣向爱好转化。一是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历史领域内有争议的问题的讨论,讨论的形式可以通过班级的历史墙报来进行,也可以在历史兴趣小组内展开。有时,也可在课堂教学中专门安排一定时间让学生各抒己见。这种讨论对大多数学生来说,是在教师的组织指导下进行的,并且是从教学内容实际出发的;但对少数对历史有浓厚兴趣爱好的学生来讲,教师还应因势利导地促成他们去关心和参加历史学界提出的某些历史问题的讨论。二是引导学生把历史知识同现实生活结合起来,回答和解释现实生活中提出的一些问题。有些学生对中东战争、欧洲共同体、伊拉克问题、利比亚问题、叙利亚问题等现实问题感兴趣,可以从历史上民族关系角度加以解释、说明。不管他们是否能真正自圆其说,但他们已由兴趣而步上爱好的阶梯了。

猜你喜欢

中学历史学习兴趣培养
浅论史料教学在中学历史中的作用
中学历史课堂教学改革的进展及需要解决的问题
教师在中学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中的影响
浅谈在中学历史课程教学中慕课的应用
高中数学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浅析新形势下航空计量人才培养
数学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之我见
如何推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素质教育
高中生英语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研究
培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