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58例结核性脑膜炎的临床观察
2014-01-26贺国波
贺国波
西藏自治区昌都地区藏医院,西藏昌都 854000
结核性脑膜炎是由于结核分支杆菌感染,进而形成的非化脓性脑膜炎症,发病后将累及到脑实质、蛛网膜以及软脑膜,又称结核性脑膜脑炎,为肺外结核当中最为严重的疾病[1]。以往临床资料表明,该疾病多发于青少年当中,具有致残率高、致死率高、抗药性较强以及治疗期较长等特点。由于西藏处于寒冷且氧气稀少的高原地区,特殊的气候环境形成了独特的民族氛围,导致西藏地区的结核性脑膜炎与其他地区有着明显的差异性[2]。该次研究2012年2月—2013年8月针对西藏地区结核性脑膜炎的临床特点进行深入分析,探讨临床诊断、治疗以及预后的特殊性,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西藏某医院58例结核性脑膜炎患者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其中男性患者37例,女性患者21例,年龄范围在5~60岁之间,平均年龄为(28.5±7.5)岁,57例藏族,1例汉族。
1.2 诊断标准
该次研究当中的诊断标准为:①排除寄生虫感染、外霉菌、细菌感染以及恶性肿瘤;②颅内结核感染症状明显,脑脊液当中存在结核病菌或存在颅外结核现象;③经头部MRI或CT检查后,结果表明存在脑实质受损现象;④结核菌素试验结果呈阳性;⑤脑脊液状态以及病理结果符合结核性脑膜炎的临床表现。
1.3 治疗方法
目前对于结核性脑膜炎的临床治疗当中,主要治疗方法为化疗。初次就诊患者在强化期采用3HREZS,即利福平、吡嗪酰胺、链霉素、乙胺丁醇以及异烟肼;巩固期采用9HREZ,即利福平、吡嗪酰胺、乙胺丁醇以及异烟肼。非初治患者可应用左氧氟沙星、丙酰异烟胺、丁胺卡那霉素以及异烟肼等药物进行治疗,但是要结合患者的临床表现以及患者以往的治疗、用药史进行综合分析,选择合理方案进行治疗,疗程为1~1.5年。
除化疗以外,还有部分治疗方法也可取得一定程度的临床疗效。对于腰穿测压在200 mmH2O以上、颅内高压或脑膜刺激征较为明显的患者,可采用甘露醇脱水对颅内压进行抑制;对于颅内压较高、脑脊液蛋白含量较高的患者,在采用常规降颅内压治疗无效后,可采用地塞米松、异烟肼进行椎管内给药,或采用脑脊液置换的方法;另外,所有患者均可应用30~40 mg泼尼松,1次/d,连续用药3个月[3]。
1.4 观察指标
对该组58例患者在治疗期间的治疗效果、影像学以及实验室检查结果进行观察与统计。
2 结果
2.1 临床表现
该组58例患者当中有40例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发热症状(68.97%),其中12例低热(30%)、9例中热(22.5%)、19例高热(47.5%)。54例体重明显减轻(93.1%),56例患者出现较为明显的头痛症状(96.55%),50例恶心、呕吐(86.21%),32例咳嗽剧烈(55.17%),16例颅内高压征(27.59%),33例脑膜刺激征(56.9%),13例嗜睡现象明显(22.41%)。神经系统症状方面,26例出现意识障碍(44.83%),3例脑神经受损(5.17%),其中2例为视神经损害(3.45%),1例为动眼神经损害(1.72%)。其他临床表现为,9例尿失禁(15.52%),7例四肢抽搐(12.07%),4例四肢瘫痪(6.9%)。
2.2 脑脊液检查结果
对该组当中的所有患者进行腰穿检查,结果为:①常规:从外观上看,颜色为微黄或淡黄色,较为浑浊,白细胞计数为(120~1500)×106个/L,其中41例患者以淋巴细胞为主(70.69%);②压力:22例患者具有明显的高压现象(37.93%),其中14例患者为300 mmH2O以上(24.14%),8例患者在200~300 mmH2O之间(13.79%);③生化:糖定量在0.2~4.0 mmol/L之间,平均为 (1.38±0.85)mmol/L;氯化物在 91.2~123.6 mmol/L之间,平均为(105.7±7.41)mmol/L;蛋白在0.15~7.4 g/L之间,平均为(2.02±1.51)g/L。见表1。
表1 58例结核性脑膜炎患者脑脊液检查结果(±s)
表1 58例结核性脑膜炎患者脑脊液检查结果(±s)
检查指标 阳性判定标准 均数(范围)白细胞(106/L) ≥9 376.6±188.1(120~1500)压力(mmH2O) >200 225.3±90.9(70~420)糖定量(mmol/L) <2.8 1.38±0.85(0.2~4.0)氯化物(mmol/L) <120 105.7±7.41(91.2~123.6)蛋白(g/L) 0.45 2.02±1.51(0.15~7.4)
2.3 影像学检查结果
经胸X线切片以及CT检查结果显示:11例患者正常(18.97%),47例患者出现异常(81.03%),异常情况当中包括32例继发性肺结核(55.17%)、8例血性播散性肺结核(13.79%)、4例腰椎结核(6.9%)以及3例胸膜炎(5.17%)。
头颅MRI平扫或CT检查结果显示,32例患者正常(55.17%),26例患者出现异常(44.83%),异常情况当中包括23例脑积水(39.66%),2例脑膜增厚(3.45%)以及1例脑梗死(1.72%)。见表2。
表2 58例结核性脑膜炎患者头颅影像学检查结果
2.4 预后结果
对该组58例患者的预后情况进行观察与统计,其中42例患者明显好转(72.41%),临床症状、体征基本消失,脑脊液明显改善;6例患者死亡(10.34%),10例患者自行出院(17.24%)。在死亡或出院的16例患者当中,伴有血性播散型肺结核的比例为37.5%,与整体水平的13.79%相比明显较高,表明对结核性脑膜炎患者预后效果影响最大的因素即为血性播散型肺结核。
3 讨论
通过大量研究资料表明,西藏地区的结核性脑膜炎发病率与内地相比较高,且大多数患者均为成人。在西藏各个规模的医疗机构当中,结核性脑膜炎患者为2%,其中75%的患者为成人,而且绝大多数的患者均在30岁以下,这与该次资料当中的患者平均年龄(28.5±7.5)岁基本一致。
在临床诊断方面,结核性脑膜炎应综合考虑患者的临床表现,结合实验室与影像学的检查结果,与其他脑膜炎症状进行鉴别诊断,主要临床表现均为发热、头痛、乏力、盗汗、消瘦,并伴有神经系统损害以及脏器功能损害。生化检验与脑脊液常规对于结核性脑膜炎的诊断具有极其重要的鉴别作用,其中明显改变的指标包括葡萄糖、氯化物的含量骤降、蛋白含量、白细胞数增加,发病早期主要为多核细胞,中后期则转化为单核细胞[4]。
由于结核性脑膜炎的病情发展较快,且致残率与致死率较高,因此要及时通过抗结核药物对患者进行抗感染治疗,并采用对症治疗予以支持,改善患者的预后情况,并在治疗当中适量调整用药剂量,尽量缩短疗程,减轻药物有可能产生的副反应,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达到早发现、早消灭,阻断传播途径的目的。
[1]王定佑,朱飞奇.影响结核性脑膜炎早期诊断的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医药导报,2013,10(10):45-47.
[2]史会连,邵铭,翁心华,等.以发热为首发表现的结核性脑膜炎65例分析[J].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2013,13(2):106-108.
[3]石胜良,张跃玲,陈仕检,等.结核性和非结核性脑膜炎患者脑脊液中ADA及NSE表达水平的对比分析[J].内科,2013(1):16-18.
[4]王昱俊.结核性脑膜炎与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病例鉴别分析[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3,16(5):33-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