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临床带教阶段医古文的教学探究

2014-01-26孙韶刚

中国医药指南 2014年22期
关键词:青蒿医案古文

孙韶刚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广东 广州 510360)

临床带教阶段医古文的教学探究

孙韶刚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广东 广州 510360)

医古文对中医药从业人员影响深远,医古文课程应贯穿于中医药从业人员终身教育的始终。在临床带教过程中,我们指导同学们研读医学古典原著,激发他们学习医古文的兴趣,培养他们形成良好阅读习惯,开拓视野,进行创新性研读,通过提高他们的中医人文素养,达到对医古文教学进行了有益探索的目的。

医古文;临床带教;教学方法

在中国医药学的宝库中,中医古代文献占有一个很大的比重。很多医古文都凝结着前代医学家的思想精华和学术成果。重视医古文教育对于中医医师传承中医学术思想、文化有着重要的意义。在中医本科教育中,医古文课程不但应该安排在登堂入室的早期教育,更应贯穿于中医药从业人员终身教育的始终[1]。临床实习是医学生成长为一名合格医师的重要阶段和必要训练途径,我们在临床带教过程中将医古文与高等教育理论有机结合,进行了有益的探索。现将不断完善的带教策略以及我们对临床带教方法的思考总结如下。

1 因材施教,激发学生学习医古文的兴趣

医古文教学目前最低定位,就是要提高医古文阅读能力,而最终目的就是提升中医师的学术水平及人文素质[2]。实施因材施教,才使孔子成为万世景仰的大教育家。故对不同的学生,须实施与之相适应的方法。如果我们对一些基础薄弱学生,一开始就拿出一套孙一奎的《赤水玄珠》研读,要求过高,操之过急,学生将会无所适从,丧失学习医古文的兴趣。只要学生对于医古文产生畏难等抵触情绪,要想学好古医籍就难上加难了。中医原著,大部份是古代中医大家毕生心血所铸成,其序言部分主要介绍中医名家的生平,故事性较强。对于基础较差的同学,我会挑选一些简单的医古文(例如:陈修园的《医学三字经》),先让他们结合注释,参看译文,在大体读懂文意的基础上,再把文中的医案讲给他们听,以讲促读。对于基础好的同学,针对每个同学的喜好,为他们选择好教材。比如想学针炙的,选皇甫谧的《针灸甲乙经》,想学中医,选张景岳的《景岳全书》,对其中的难点进行讲解,并通过展示相关的多媒体资料,把声音、画面、文字结合起来,让学生多种感官共同参与,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业余时间,让学生收听收看“百家讲坛”、“岭南杏林大家”、“厚朴讲坛”等电视栏目、或现场讲座,让他们领略王新陆、郝万山、纪连海、钱文忠等中医、国学大师们的风采,聆听他们的教诲,感受传统中医的魅力。见贤思齐焉,学生们看到大师们引古颂今、妙语连珠,感受到了古代中医文化的博大精深,他们学习医古文的兴趣慢慢的上来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有了,学习古代医籍的一切困难皆能迎刃而解。

2 良好习惯的养成

学习医古文原著,我们对实习同学有一整套的要求,那就是一本书,一位中医大师,一条中医师快乐成长的捷径。

一本书:指导实习同学选定一本医古文原著,要求他们对书中精华部分朗读,读的准确、流利。同时能结合注释,参考译文,疏通文意。有疑问,圈出来,相互交流,解决疑问。解决不了的疑问可以电话咨询医古文教研室,或通过QQ、微信等发布在网络媒体上,与网友共同探讨,形成良好的学习环境。

一位中医大师:每本著名医籍的作者都是一位伟大的中医大师。比如钱乙的《小儿药证直诀》,指导学生从这本原著中领会了中医儿科大师“专一为业,垂四十年”的敬业精神,一生旨在使“幼者无横夭之苦,老者无哭子之悲”,奠定了中医史上儿科的专科地位!每一位中医大师的医案都是其医德、学术思想的反应,经过对医案研读、学习、分析,不单要掌握每一个病案的理、法、方、药,而且可以从作者本身的生活经历及时代背景解析,这样就可以理解大师的临床思维和学术精华。

一条中医师快乐成长的捷径:《清代名医医话精华》之王孟英医案,描述一位何姓妇人,冬季出现腹胀、呕吐,遍请名医以虚损致病论治,投之鸦片、水灸等,腹胀更甚,家中束手待毙。王孟英诊其舌脉,观其体态,“切其脉弦细数,循其尺索刺粗,舌绛无津,饮而不食,两腿肿痛,挛不能伸,痰多善怒,腹胀坚高,上肤黄粗,循之戚戚然,昼夜殿屎,愁容黎瘁,小溲短涩而如沸,大便日泻十余行,脉色相参,万分棘手,惟目光炯炯,音朗神清,是精气神之本实未拨。”, 孟英认为不是因虚所致,其病机为木气乘土、肝强脾弱所导致的腹胀呕吐。“余谓赖有此泻,尚堪消受许多补剂,纵临证心粗,不询其泻出之热而且腻,岂有肾虚脾败之泻,可以久不安谷而延之至今乎?”,孟英去伪存真,一针见血,道出了病之根本所在。

虽然这仅是一案例,但是却可以反映很多方面的问题。每个案例都是我们对医者思路、思想的一次跟踪旅行,跟着大师的脚步远行,其乐无穷。久而久之,学生不但养成了良好的医古文学习习惯,积累了较为丰富的中医知识,更为可贵的是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渐渐养成了不急不躁的良好人文品质。这确实是学习中医、增强临床能力的非常直接有效的方法,领略中医乐趣的捷径。

3 拓展性的研读和创新意识

能够流传到今天的中医古代文献,都是经过长期的临床检验,经过历史长河的大浪淘沙,救治和繁衍了一代又一代人,而且常读常新。它所包含的中医各家学术思想、丰富的人文感情,却是博大精深魅力无限的。面对世界全球化、国际化的背景,我们要防止中医国粹的萎缩,保持民族文化的精髓,在精讲研读中医文献的基础上必须指导学生进行拓展性的研习和思考,学生开拓视野,活跃创新思维。

比如青蒿在多部中医药典都有青蒿治疟疾的记载,很多地方老百姓的土方、验方也都用青蒿来对抗疟疾,而且收效显著。最初我国在青蒿治疗疟疾的攻关项目中,实验室里得到青蒿提取物却不能有效地抑制疟原虫,是提取方法有问题,还是做实验的药材样本有问题?百思不得其解。中医学者只好重新把古代中医文献一本一本搬了出来,一页一页地细细翻查。终于,东晋葛洪《肘后备急方治寒热诸疟方》中的几句话吸引住了他们的目光:“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原来治疟用的是青蒿鲜汁!是温度!得到青蒿提取物的差别就是温度!高温环境下,青蒿的大部分有效成分就已被破坏掉了。如此说来,以前的实验提取方法是错误的。事隔30多年后的今天,控制在实验环境60摄氏度下制取青蒿提取物,对疟原虫的抑制率达到了100%!

由此可见,创新与继承历来都是中医事业兴旺和发展的不竭动力。三千年前古希腊的普鲁塔戈说过“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 而是一把需要被点燃的火把”。拘泥于中医传统中的我们,渴望中医药现代化,更需要一场中医头脑风暴的革命。从医古文中领会先贤的精神世界,耳濡目染,感悟熏陶,吸取前人的学术成果,希望能超越前人的视野,正所谓青出于蓝胜于蓝。我们从教读经典到自读原著,一篇一篇地学,从读到译再到研,从医案人物病情的分析到治则治法学术思想的提取归纳,再到大医精诚的升华,让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拓展性、创新性研读,用传统中医人文素养滋润同学们的精神世界,春风化雨、润物无声,蓄博众长,注重临床实践,这是现代中医药事业创新发展所必备的人文精神[3]。

[1] 周利.医古文课程教学内容和方法改革的思考与设计[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0,8(23):41-42.

[2] 张龙禄,焦效兰,章锁江.临床教学新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3,3:26.

[3] 方展画.高等教育学[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0.

R4

A

1671-8194(2014)22-0393-02

猜你喜欢

青蒿医案古文
中古文學劄叢之二(五題)
基于Python语言构建名中医医案数据挖掘平台
中医医案方剂多维相似度算法设计与探索
白米青蒿社饭香
基于医案探讨王孟英辨治温热病处方用药规律
古文中走出的“超能力者”
与青蒿结缘 为人类造福
读《隶定古文疏证》札记
TPGS修饰青蒿琥酯脂质体的制备及其体外抗肿瘤活性
乡野里的青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