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院外初级创伤救治中的医护配合
2014-01-26王军红魏亚萍
李 霞 王军红 魏亚萍
(1.山东省荣成市石岛人民医院,264309;2.山东省荣成市宁津街道卫生院)
浅谈院外初级创伤救治中的医护配合
李 霞1王军红1魏亚萍2
(1.山东省荣成市石岛人民医院,264309;2.山东省荣成市宁津街道卫生院)
目的 探讨院外初级创伤救治中医护配合与护理评估在创伤急症救治中的重要性。方法 选择2012年急救外伤患者1 956例,按急救病历及抢救记录等资料进行分组:A组为院外实施初级创伤急救患者;B组为院外未采取初级创伤救治措施自行入院患者。结果 A组抢救成功率98.16%,B组抢救成功率96.4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5.5489,P<0.05)。结论 早期启动初级创伤救治至关重要;在初级创伤救治中,医护人员需要树立整体意识,相互配合,根据现场条件和伤情采取不同的措施,全面、持续评估伤情,以提高院外初级创伤救治的成功率。
院外;初级创伤救治;医护配合
院外初级创伤救治是创伤急症救治的“第一时段”,是医护人员作为一个整体,充分调动有限的医疗资源共同参与,密切配合并快速、系统救治的过程,对最大限度地挽救患者生命、减少伤残率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通过对我院2012年1月1日—12月31日创伤患者的回顾性分析,分析院外初级创伤救治中医护配合与护理评估的重要性。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2012年全年共急救外伤患者1 956例,其中男1 053例、女903例;年龄1.5~95岁。院外急救患者1 088例、自行来诊外伤患者868例;交通意外923例、重物砸伤403例、工程塌方12例、高处坠落伤45例、海上作业绞伤32例、机车挤压伤232例、锐器切割伤304例、电击伤5例。
1.2 研究方法 本组患者资料由我院急诊科提供,依急救病历及抢救记录等资料对创伤患者进行分组。A组为院外实施初级创伤急救患者,医护配合实施安置颈托、肢体骨折外固定、止血包扎、静脉输液抗休克、心肺复苏及气管插管等急救措施后转入医院;B组为院外未采取有效的初级创伤救治措施自行入院患者。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入院后均及时收入相应专科继续救治。将入院24 h内死亡患者定为抢救失败,记录两组患者入院24 h内的抢救成功与死亡例数,计算抢救成功率,所得数据采用2检验,采用SPSS 13.0统计学分析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和处理。
2 结果
A组患者院外出诊现场死亡12例,8例患者伤情较重,经院外、院内连续抢救24 h内死亡,抢救成功率98.16%;B组患者入院时死亡18例,13例患者伤情较重,经院内连续抢救24 h内死亡,抢救成功率96.42%。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5.5489,P<0.05)。
3 讨论
创伤现状要求在“第一时段”内启动规范的急救流程,正确指导目击者规范施救。据统计,我国每年有70万~75万人因创伤死亡,约占年度死亡总人数的9%,在死亡原因中居第5位,而在<45岁人群中,创伤性死亡是第一位的死因[1]。有部分患者正是因没有及时得到现场救治而死亡,且死亡多发生在到达医院前,因此,正确、及时的院前救治特别重要。急救医护人员接到出诊通知后首先共同核对出诊信息,通过电话联系确认出诊地址,并询问受伤经过、受伤部位,初步了解患者伤情。急诊救治的“第一时段”为意外发生后数分钟至数小时内,如果在“第一时段”内实施规范的急救流程,缩短急救时间,就可以大大提高急救效率,减少创伤的致死率及致残率[2]。对于A组报警人提供12例无生命体征者,由医生电话指导“第一目击者”或报警人实施现场救护,指导其进行徒手胸外心脏按压。A组1 076例有生命体征者,医生询问受伤经过、伤情,指导患者采取自立救助并交待注意事项。
初级创伤的现场救护是医、护人员作为一个整体,充分调动有限的医疗资源共同参与,密切配合并快速、系统救治的过程。现场急救中护士不是被动地执行医嘱,还应认真观察患者病情,对患者进行护理评估,及时配合医生处理各种急症[3]。出诊到达现场后,医生立即检查伤员,护士携抢救器材及药品及时到位。A组14例重度开放性颅脑损伤、3例心脏损伤、2例电击伤、6例肝脾破裂重度失血性休克出现呼吸循环功能障碍,现场立即实施心肺复苏,抢救生命。医生在做徒手胸外心脏按压时,护士开通气道并使用简易呼吸器进行呼吸复苏。对于电击伤需要行电除颤者,除颤仪到位后医生立即除颤,护士随即建立静脉通道并确保畅通。抢救过程中,护士应边抢救边观察,评估患者生命体征及有无危及生命体征的全身情况并及时通报医生。
对于严重创伤或大血管损伤者,需及时快速补液抗休克。A组737例患者建立静脉通道,其中65例轻度失血性休克患者建立双通道、8例重度失血性休克患者建立三通道,21例在90 s内无法建立静脉通道者建立了骨通道,保证在最初10~20 min内快速输入2 000 mL晶体液和≥500 mL胶体液。在现场救护中,医护应配合给予有效的止血,做好胸腹部开放性损伤的封闭、包扎。同时护士通过监测生命体征反复评估液体复苏效果、记录入液量、有无继续出血及出血量等。
对于骨折者现场救护要用最简单有效的方法固定。初级创伤救治强调颈椎保护的重要性,A组621例患者因现场无法完全排除颈部损伤安置颈托,234例患者不能排除胸腰椎骨折者采用轴位翻身、轴向移位。A组患者因电话指导,未发生目击者现场随意搬动患者致二次脊髓损伤情况发生。
安全转运是现场救治的延续,转运前要做充分的准备和评估,并履行知情同意。A组创伤患者平均现场救治时间为六七分钟,经过初级救治处理后医护人员快速评估患者病情,对于适合转运的患者立即转运至医院治疗,除病情危重紧急抢救、意识不清及无家属情况下,尽可能取得书面知情同意。转运途中,护士仍要持续监护患者生命体征变化及静脉输液通路情况,包括晶胶体入液量、出血量。每一项出现异常时要及时通知医生查找原因,及时采取措施进行救治。对于危重伤情患者,医护人员及时通知院内准备进一步接诊、会诊、备齐抢救器材等。对于坚持拒绝去医院治疗的患者,医护人员要如实告知病情及可能出现的意外和并发症,取得患者签署的知情同意书后方可离开现场。
总之,创伤发生在各种突发情况下,程度各种各样,早期启动初级创伤救治至关重要。初级创伤救治中医护人员需要树立整体意识,相互配合,根据现场条件和伤情采取不同的措施,全面、持续评估伤情,以提高院外初级创伤救治的成功率。
[1] 姜保国.严重创伤救治的现状和救治规范的建立[J].中华外科杂志,2012,50(7):577-578.
[2] 张燕,张文媛,杨作勤.链式复苏护理流程在创伤急救中的应用研究[J].护理学杂志,2011,26(2):20-21.
[3] 杨娟,孙邦旭.院外心肺复苏的医护配合[J].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2012,7(4):385-386.
1672-718(52014)06-0015-02
10.3969/j.issn.1672-7185.2014.06.007
2013-11-11)
R68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