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医院失血性休克的急救与麻醉处理
2014-01-26周新春王新本
周新春 王新本
(山东省荣成市第二人民医院,264309)
基层医院失血性休克的急救与麻醉处理
周新春 王新本
(山东省荣成市第二人民医院,264309)
目的 探讨基层医院失血性休克的急救与麻醉处理方法。方法 对120例失血性休克患者的急救与麻醉处理进行回顾性分析,全部患者均于入院或现场急救时立即建立静脉通道,并进行全面监测,然后快速气管插管,全麻下施行手术,并同步抗休克治疗。结果 治愈率88.33%;病死率10.83%。结论 基层医院虽然技术水平与仪器设备相对落后,但只要争分夺秒进行有效的呼吸循环复苏,选择适当的麻醉方法和药物,及时手术治疗,对失血性休克的急救同样可以获得较高的抢救成功率。
休克;基层医院;急救;麻醉
失血性休克是常见的危急重症,由于导致失血性休克原因多种多样,因此其病情复杂多变,一旦失血量达到全身血容量的40% ~50%[1],病死率往往较高。由于基层医院麻醉设备条件与护理水平所限,因此,如何提高患者的抢救成功率是一个值得讨论的问题。对我院近年收治的120例失血性休克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救治经验。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09年6月—2012年8月我院收治的120例失血性休克病例。其中男92例、女28例;年龄12~74岁。病因:四肢多发开放性骨折38例、腹腔多脏器破裂37例、颅脑损伤16例、宫外孕12例、心脏穿通伤5例、其他复合性外伤12例。
1.2 急救处理 第一时间建立静脉通道,给予快速输液、输血,扩充血容量,对患者病情进行综合评估。及时清除口咽部分泌物,维持呼吸道通畅,给予面罩供氧;监测心电图、血氧、血压、中心静脉压、尿量等。对昏迷、严重失血性休克者,立即气管内插管,维护呼吸功能。合并血气胸的患者,局麻下胸腔闭式引流。争取时间,一边抢救,一边准备手术治疗。本组18例于出诊时或急诊科行气管插管,3例成功施行心肺复苏术。
1.3 麻醉方法 麻醉选择以不抑制循环、不加重休克为原则。除少数年轻、循环功能尚好的下肢手术采用连续硬膜外麻醉外,其余均采用静吸复合麻醉。选用芬太尼、依托咪酯、琥珀胆碱进行快速诱导气管插管,接呼吸机机械通气,潮气量8~10 mL/kg,呼吸频率12~14次/min。间断静脉推注芬太尼辅助麻醉,按时应用阿曲库铵维持肌松,必要时吸入适量七氟醚或异氟醚加深麻醉。
1.4 术中管理 在抢救早期用休克指数初步估计失血量,进行初期容量补充,术中根据病情随时抽血化验血常规和血凝等情况,动态了解患者的失血、凝血功能状态及酸碱度平衡情况,再根据实验室检查指标及血流动力学指标综合判断调整术中补液、输血(浓缩红细胞)和用药。晶体液以林格液为主,血源不足时先输入聚明胶肽注射液或羟乙基淀粉注射液500~1 500 mL。对补充血容量后血压仍无法维持正常的患者给麻黄素10 mg静脉注射,效果不佳者改用间羟胺20 mg、多巴胺40 mg加入500 mL液体内静脉滴注,根据血压情况调节滴速。同时,可一次性给予适当剂量皮质类固醇。循环稳定后,少尿者静脉注射速尿10~20 mg,保持尿量≥1 mL/(kg・h),以防肾功能衰竭。本组患者术中输液总量均>3 500 mL,其中25例患者输注不等的浓缩红细胞(RBC),2例输注血小板(PLT)。手术时间50 min~12 h。
2 结果
治疗前,120例失血性休克患者的损伤严重度(ISS)评分值为23~75分,平均35.4分。其中83例患者为严重失血性休克,表现为表情淡漠、面色苍白、四肢湿冷、脉搏细弱或测不到。失血量均>2 000 mL,其中>3 000 mL者39例。经积极抗休克处理后接受手术,99例患者血压恢复在正常范围;73例在复苏3 h内完全清醒,自主呼吸恢复,拔除气管导管;43例有颅脑损伤、胸腹联合伤、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者继续机械通气支持治疗。全组患者106例痊愈出院,治愈率88.33%;死亡13例,占10.83%,其中术中死亡4例(1例为严重脑挫裂伤复合肝破裂、3例为心脏穿通伤)、术后死亡9例(多器官功能衰竭5例、重型颅脑损伤2例、弥漫性血管内凝血1例、肺部严重感染1例);另有1例高龄患者因长时间昏迷不醒,家属要求自动出院。
3 讨论
3.1 保持静脉通道畅通至关重要 在基层医院,尽管存在护理人员不足或技能操作不熟练等情况,但必须尽快开放尽可能大的静脉通道,因为当发生险情或需要及时输液和给药时,保持静脉畅通是抢救成功的第一步,否则治疗措施无法实施。另外,失血性休克患者必须快速扩容。我们的做法是迅速建立≥2条大内径外周静脉通道,选用软管的静脉套管针,避免患者肢体抽动时穿破血管壁或滑出静脉。
3.2 立即呼吸复苏,尽早手术治疗是关键 在抢救过程中,保证患者组织供养充分。因此,应尽可能改善患者的呼吸状况,提高患者的血氧浓度[2]。本组患者均以失血性休克伴低氧血症为主要特点。首先,立即清除口咽部的血污和分泌物,保证呼吸道通常;其次,给予面罩正压供氧,依据病情严重程度,行紧急气管插管18例。经有效处理后,大部分患者通气状态下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很快升到>98%,保证了机体的供氧。积极纠正低血容量性休克的病因是治疗的基本措施。因此,尽早明确诊断,绿色通道手术止血是抢救失血性休克的关键。
3.3 液体复苏抗休克治疗 失血性休克时,由于有效血容量不足,导致组织灌注明显减少,从而引起心、肺、脑、肾等重要脏器的血供与氧供减少,导致重要脏器功能紊乱[3]。因此,抗休克的目的就是要恢复组织的有效灌注,以快速输液补充血容量。为了避免单纯晶体液造成大量水分渗透到组织间隙,导致组织和细胞水肿,输入的液体以胶体液为主,一般按晶体液∶胶体液为1∶2的比例进行补充。循环稳定后以输入平衡液来纠正水电解质紊乱和酸碱失衡。严重失血致血红蛋白<70 g/L或红细胞压积(HCT)<25%,应考虑输注浓缩红细胞。失血致血小板<50×109/L或确定血小板功能低下时,应输注血小板。如果经积极扩容治疗,血压不升,可用多巴胺、间羟胺等血管活性药物维持血压,以达到增加组织灌注的目的。
3.4 监测抗休克及防治并发症 由于失血性休克的关键病理机制是有效灌注不足,因此除常规监测患者皮肤温度和色泽、精神状态、心电图、氧饱和度和尿量外,必要时可考虑监测中心静脉压。因为低血容量休克时,患者血管阻力增加,单纯依靠无创手段检测血容量带来的误差可能较大,因此可借助有创监测手段。严重失血性休克患者,由于组织有效灌注明显减少,各脏器长时间缺血、血氧,易并发急性肾功能衰竭、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等严重并发症。因此,在抗休克治疗过程中,不仅要注意抗休克的质量,还要关注患者是否出现各种并发症,因为加强围术期的监测与管理,可有效降低病死率。本文术后死亡9例中,多器官功能衰竭导致死亡5例。
3.5 选择合理的麻醉方式,保证患者安全 基层医院突出的特点是每天手术量时少时多,急诊手术比例较大,要求麻醉必须跟随手术的节奏,避免或减少术中与术后险情的发生是麻醉选择的基本原则。休克患者首选插管后全麻。因为此类患者往往需要手术治疗,全麻能为手术奠定良好基础。而至于麻醉药本身的选择,优先选择对循环系统影响小且不影响心肌代谢及液体复苏的药物,以免给治疗增加难度。本组辅以七氟醚或异氟醚吸入麻醉,既可维持麻醉深度,又可以防止患者在术中知晓手术过程。间断静脉推注阿曲库胺维持肌松,术中麻醉效果满意。采用该麻醉方式具有良好的可控性、省时、安全,是基层医院值得推荐的一种麻醉方法。
总之,失血性休克患者病情危重复杂多变,基层医院虽然技术水平与仪器设备相对落后,但只要争分夺秒抓紧救治,在有限的时间内进行有效的呼吸、循环复苏,积极抗休克治疗,选择适当的麻醉方法和药物,加强围术期监测与管理,对失血性休克的急救同样可以获得较高的抢救成功率。
[1] 王华.非颅脑损伤型严重失血性休克的急救与麻醉处理体会[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2,15(8):26-28.
[2] 何忠杰.白金十分钟——论现代抢救时间新观念与临床研究[J].中国急救医学,2004,24(10):745-746.[3] 吴在德,郑树.外科学[M].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43-51.
1672-7185(2014)06-0017-02
10.3969/j.issn.1672-7185.2014.06.008
2013-11-29)
R59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