β-受体阻滞剂与卡托普利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疗效分析
2014-01-26刘鹃峰王丽君
冯 骥 刘鹃峰 王丽君
(景德镇市第一人民医院心内科,江西 景德镇 333000)
β-受体阻滞剂与卡托普利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疗效分析
冯 骥 刘鹃峰 王丽君
(景德镇市第一人民医院心内科,江西 景德镇 333000)
目的探讨β-受体阻滞剂联合卡托普利在慢性心力衰竭治疗上的效果。方法将我院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收治的120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分为A组和B组,各60例。A组单给予卡托普利,B组在A组的基础上再加用美托诺尔,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A组总有效率为76.67%,B组总有效率为93.3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B组心功能恢复及不良反应少于A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β受体阻滞剂联合卡托普利治疗慢性心力衰竭具有明显优势,可确保疗效及用药安全,指导临床应用。
慢性心力衰竭;卡托普利;美托诺尔
慢性心力衰竭(CHF)是由于心肌梗死、心肌病、血流动力学负荷过重、炎症等任何原因引起的心肌损伤,造成心肌结构和功能的变化,最后导致心室泵血或充盈功能低下。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高热量、高脂肪、高胆固醇的饮食结构,加之运动的缺乏,导致该病的发病率有明显增高趋势,且病死率高,严重危害人类的健康[1]。本病已成为最严重的医学问题之一,也是65岁以上老年患者住院的首位原因。对于CHF的治疗不仅是改善症状、提高生活质量,而且针对心肌重构的机制,延缓和防止心肌重构的发展,降低心力衰竭的住院率和病死率[2]。我院近年来采用β-受体阻滞剂联合卡托普利治疗慢性心力衰竭,临床效果良好,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所选的120例为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我院收治的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住院患者,均符合2002年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制定的关于慢性心力衰竭的诊断标准[3]。其中男78例,女42例,年龄52~80岁,平均(63.5±9.2)岁。心功能根据NYHA分级,Ⅱ级60例,Ⅲ级40例,Ⅳ级20例。基础疾病中,缺血性心脏病65例,高血压性心脏病25例,扩张性心肌病15例,风湿性心脏病15例。排除有支气管炎哮喘或支气管炎痉挛性肺部疾病、安静心率<60次/分、有症状低血压、Ⅱ、Ⅲ度房室传导受阻、休克。将以上病例分为A组和B组,各60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心功能分级、基础疾病等无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临床表现
所有的患者表现为不同程度的胸闷、气短,且多为运动耐力下降出现呼吸困难或乏力而就医。有部分患者可出现腹部或腿部水肿。
1.3 方法
A组:给予卡托普利片,给药剂量须遵循个体化原则,按疗效而予以调整。开始一次口服1片,每天2~3次,必要时逐渐增至4片,每天2~3次。若需进一步加量,宜观察疗效2周后再考虑。同时给予常规的利尿、强心、限盐、限水等基础治疗。2周为1个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B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美托诺尔,同样要根据患者病情进行药量的确定,开始剂量为6.25 mg,每天2次,必要时可增加剂量,最多可增至25 mg。疗程同于A组。
1.4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临床症状改善情况,于治疗前后通过心脏彩超测定LVEF。
1.5 疗效标准
参考有关文献,结合临床实际,将治疗效果分为显效:临床症状及体征基本恢复正常,心功能指标有明显改善。有效:临床症状及体征有明显改善,心功能指标提高1级以上;无效:临床症状及体征无改善或加重,心功能未改善或加重,或死亡。
1.6 统计数据处理
2 结 果
2.1 两组治疗效果比较。A组显效20例,有效26例,无效及死亡10例,总有效率为76.67%,B组显效32例,有效24例,无效及死亡4例,总有效率为93.3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两组心功能恢复比较。A组治疗前后血压(SBP、DBP)、HR、LVEF分别为(140.5±15.2)mm Hg(1mm Hg=0.133 kPa)、(89.5 ±11.5)mm Hg、(100.2±12.3)次/分、(33.1±8.5)%和(132.2± 12.5)mm Hg、(86.5±10.5)mm Hg、(90.3±9.5)次/分、(42.3 ±9.2)%;B组治疗前后血压(SBP、DBP)、HR、LVEF分别为(136.5±14.5)mm Hg、(90.0±12.0)mm Hg、(98.5±13.0)次/分、(34.2±8.8)%和(125.6±9.5)mm Hg、(81.5±11.2)mm Hg、(82.3±10.0)次/分、(58.0±5.3)%。两组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与B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 两组不良反应比较。A组12例出现咳嗽情况,B组仅有5例出现轻微咳嗽,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 论
慢性心力衰竭是各种器质性心脏病的临床终末阶段,患者的5年存活率与恶性肿瘤相似,是导致患者死亡的常见病之一。随着冠心病、高血压等基础疾病发病率的增高,CHF也呈逐年增多趋势,该病的防治堪称心血管病研究领域最后的“战场”。因其危害重大,多年来临床诸多学者致力于该病的研究,对其发病机制的分析取得了一系列进展,但病死率仍不断升高,如何降低发病率及病死率成为公共卫生和社会的重点。目前,对于CHF的发病机制主要有以下几点共识:①心肌能量代谢障碍。心肌细胞对氧的需要量很大,摄取能力很强,一旦养供应不足或有氧氧化过程的障碍,均可使心肌细胞内能量生成不足而导致心肌收缩性减弱。比如严重贫血、冠状动脉硬化。再者,随着心肌负荷过重而发生心肌肥大时,心肌收缩蛋白的结构发生变化,ATP水解发生障碍,因此能量利用发生障碍,心肌收缩性乃因而减弱。②RASS系统过度活化。心脏功能存在障碍时,会驱动交感肾上腺素系统,从而导致RASS系统(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过度活化,增加外周阻力,水钠潴留而加重心脏负担,从而导致心力衰竭。③交感神经活动增强。心功能出现异常后患者的交感神经活动也随着增强,在此基础上会释放大量的儿茶酚胺,促使心肌收缩加强、心率加快,从而增加了心肌耗氧量,继而引发心力衰竭[4,5]。
从上述分析中不难看出,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及β-受体阻滞剂治疗CHF可针对病因进行治疗。本组中我们选用卡托普利,该药为竞争性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使血管紧张素Ⅰ不能转化为血管紧张素Ⅱ,从而降低外周血管阻力,并通过抑制醛固酮分泌,减少水钠潴留。同时可促使静脉和动脉血管扩张,增加外周静脉血容量而降低心房压力,增加心排血量。发生心力衰竭的患者心脏的去甲肾上腺素浓度增高,致使心肌细胞受损且慢性的肾上腺素能系统持续、过度的激活导致心肌重构,此为导致CHF关键原因[6]。美托洛尔为β-受体阻滞剂,可对抗儿茶酚胺对心肌的毒性作用,控制RASS系统,减轻心脏负担,减少心肌耗氧量,减缓心率,改善心肌能量代谢,从而明显增加LVEF和改善心功能。同时该药还可抗高血压、抗心肌缺血、抗心律失常、抗氧化、抗平滑肌细胞增殖等,通过阻断这些导致心力衰竭加重的因素来发挥其保护心脏的作用。从本组研究结果中也可以看出,两药合用,不仅可提高临床效果,且能较明显的改善心功能。值得注意的是,以往是先用卡托普利,达到一定标准后再加用β-受体阻滞剂。本研究同时用药,未出现异常,疗效确切。因此笔者建议两药可以同时用,只需在用药中根据病情确定药量,便可较快的稳定病情,早发挥β-受体阻滞剂预防猝死的作用。
[1] 叶任高.内科学[M].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6-175.
[2] 闫艳.慢性心衰的诊断与治疗进展[J].中国民康医学,2007,19(21): 78-79.
[3] 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慢性收缩性心力衰竭治疗建议[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2,30(1):7.
[4] 张煜. 慢性心力衰竭机制的研究进展.吉林医学,2010,29(5):20.
[5] 邓道昌.慢性心力衰竭的研究现状.中国实用医药,2011,5(3):41.
[6] 梁岩.应用β-受体阻滞剂治疗慢性心力衰竭临床观察.现代医院,2009,9(1):46-47.
R541.6
B
1671-8194(2014)22-015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