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眠辨治举隅
2014-01-26王禄
王 禄
(河南省中医院肛肠科,郑州 450002)
失眠也称不寐,是指经常不能获得正常睡眠的一类病证,主要表现为睡眠时间、深度的不足以及不能及时消除疲劳、恢复体能与精力,轻者入睡困难,或寐而不酣,时寐时醒,或醒后不能再寐,重则彻夜不眠。近几年在临床上坚持审证求因、辨证施治,采取温补脾肾、清热利湿、调理心脾等法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赘述于后,以求指正。
案1:张某某,男,45岁,浙江人,某电器公司经理。间断性失眠5年,曾多方求治,效果欠佳,2011年5月16日就诊。主诉5年来经常失眠,入睡困难、易醒,有时彻夜不眠,恶生冷,食后饱涨,大便溏薄,日行3~4次,足底凉,失眠每遇劳累或饱食而诱发或加重,性欲淡漠。患者神态疲惫、舌体胖、舌质淡、舌尖红舌苔厚腻、脉沉缓弦、纳食尚可。四诊合参,诊断脾肾阳虚,立温补脾肾之法,选附子理中汤加味:制附子15 g,干姜10 g,党参15 g,白术(炒)15 g,黄连 6 g,高良姜 10 g,陈皮 10 g,茯苓 15 g,萝卜子(炒)10 g,厚朴10 g,夜交藤 30 g,薏苡仁(炒)30 g,生姜大枣为引,7剂水煎饭后温服,每日2次。5月26日复诊,告知服药后已能入睡,精力体力好转,腹胀减轻,大便次数减少(每天1~2次)无不适。后以此方为基础调整月余已能安睡,初诊症状得以改善。1年后告知睡眠安好,身体健康,家中喜添一健康女婴。
失眠属于中医学“不得卧”、“目不暝”范畴,认为是邪气客于脏腑,卫气行于阳,阳不入阴所得。明·戴元礼《证治要诀·虚损门》提出“年高人阳衰不寐”之论。各种原因所致阳气不能入于阴,阴阳不交实乃失眠之病机。失眠的治疗当以补虚泻实、调整阴阳为原则。《伤寒论》第61条:“下之后,复发汗,昼日烦躁不得眠,夜而安静,不呕,不渴,无表证,脉沉微,身无大热者,干姜附子汤主之。”此条所述之不寐因失治、误治(下后复汗)损伤阳气(肾阳)所致。阳气暴伤,阴寒内盛,阴阳失调而致不寐。张仲景用大辛大热之干姜附子汤破阴固阳、阳长阴消、阳气归根,则阴气自敛,阴阳平衡则寐安”[1]。本例患者失眠是表,脾肾两虚是本。故选用附子理中汤加重附子用量,再加高良姜突出温补脾肾之阳以治其本;加陈皮、茯苓、厚朴、炒卜子、炒薏苡仁调畅中焦气机,安定脾胃,辅佐主药,治其兼证;加夜交藤、黄连养心清心安神,佐生姜大枣调养脾胃以资生化。诸药合用共奏温补脾胃之阳,引阳归根,阴气自敛,阴平阳秘,睡眠安和。
案2:黄某某,男,汉族,63岁,河南许昌人,退休干部,于2013年5月8日入院,病案号166857。入院诊断为消渴、颤证、便秘、眩晕、失眠等。经2周治疗,消渴、颤证、便秘、眩晕均明显改善,惟失眠呈加重之势。于5月24日邀余会诊。患者入睡困难,多梦易醒,醒后难以入眠,3周余;伴心烦、焦虑、大便干、舌质淡红稍黯、苔黄厚腻、脉濡数,诊断湿郁化热、热扰心神,治宜清热利湿、除烦安神。方药以三仁汤加减:杏仁12 g,白蔻仁10 g,生薏苡仁30 g,灯芯草 2 g,竹叶10 g,滑石30 g,厚朴10 g,半夏10 g,栀子12 g,郁金15 g,莲子心10 g,夜交藤30 g,生龙骨30 g,大黄6 g,3剂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服用。5月28日复诊,睡眠较前明显好转,已能入睡6~7 h,无明显不适。5月31日患者睡眠持续向好,病情稳定,遂带中药10剂出院调养。
《金匮要略·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脉证治第三》:“狐惑之为病,状如伤寒,默默欲眠,目不得闭,卧起不安,蚀于喉为惑,蚀于阴为狐,不欲饮食,恶闻食臭,其面目乍赤、乍黑、乍白。蚀于上则声喝,甘草泻心汤主之。[2]”由此不难看出,湿热内雍,烦扰心神可致失眠,清热利湿乃治失眠之法。“暑湿与心火同气,暑气通心,心主血属营,在内暑气扰于营气,在外暑热扰于卫气,致使阳不入于阴,可发生不寐。《灵枢·大惑论》“卫气……不得入于阴……故目不得暝矣。[3]”《湿热病》指出:“太阴内伤,湿热停聚,客邪再至,内外相引,故病湿热。”故清热祛湿、两者兼顾为湿热病治疗的基本原则。正如吴鞠通所说:“三仁汤轻开上焦肺气,盖肺主一身之气,气化则湿亦化。”畅中助气化以绝湿聚之源;渗下以开启湿邪排出之道。本例患者病发于湿热当令之夏天,舌象、脉象、症状均见湿热特征,故用三仁汤清利湿热,使湿热之邪从三焦化解,直中病邪要害。加灯芯草、莲子心、栀子、郁金清心肝郁火;加大黄泻热通便,使积热速去;加夜交藤、生龙骨养心安神、标本同治,使湿邪祛,心神安定。
案3:刘某,男,54岁,高校教师,2012年6月19日就诊。主诉近1个月来入眠困难,多梦易惊易醒,时有心慌心悸、心烦、食欲不佳、食后饱胀、大便稀薄、神疲乏力,其面色萎黄欠润、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弱。综合脉证诊为心脾两虚型失眠,治宜补益心肺、养血安神。处方:黄芪15 g,生白术10 g,茯苓12 g,桂圆 g,党参 15 g,木香 6 g,当归 15 g,炒远志12 g,炙甘草6 g,炒枣仁30 g,柏子仁30 g,知母6 g,黄连6 g,夜交藤30 g,生姜 5 g,大枣 6 g,7 剂水煎服,每日1剂,饭后温服。6月26日复诊,睡眠明显改善,食欲增强,精神好转,体力增加。后遵此方调理月余而康复。
心脾两虚型失眠症状临床较为常见,多发于青年学生、中年知识分子或年老血虚体弱人群,本病多缘于劳逸失调,过劳过逸均致脾虚气弱、运化不健、气血生化乏源、不能上奉于心、心失所养而失眠。或因思虑过度,伤及心肺,心伤则阴血暗耗,神不守舍。如《类证治裁·不寐》说:“思虑伤脾,脾血亏损,经年不寐。”《景岳全书·不寐》云:“劳倦,思虑太过者,必致血液耗亡,神魂无主,所以不眠。”选用归脾汤补益心脾,加柏子仁、夜交藤以增强补益心血之力;加少量知母、黄连清心经虚火而除烦。诸药合用,使脾气健运、生化之源充沛、心得所养、神安而寐。
随着社会的转型,气候的变迁和环境的改变,失眠症呈逐年上升之势。失眠虽不属于重症危症,但妨碍人们的正常生活、工作、学习和健康。失眠症病因甚多,类型繁杂,临证治疗应坚持辨证求因、审因论治,发挥中草药优势,同时还要注重心理疏导和生活指导,方能取得较好的疗效。
[1]张永宜.张仲景论治不寐探析[J].河南中医,2013,33(4):475.
[2]张永宜.张仲景论治不寐探析[J].河南中医,2013,33(4):476.
[3]杨建宇.国医大师治疗失眠经典医案[M].河南:中原农民出版社,2013: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