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头风摩散”在妇科中的应用

2014-01-26黄衍周程建华徐玉琴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14年8期
关键词:下腹附子妇科

黄衍周,程建华,徐玉琴

(重庆市开县中医院,重庆 405400)

“头风摩散”出自《金匮要略》,其方药组成由大附子1枚,盐等分,二味为散,沐了,以方寸匕,摩疾上,令药力行。头风摩散,顾名思义,本方是治疗头风的主要外治方剂,在妇科领域的应用,历来鲜有人问及。笔者在中医学基本理论的指导下,将本方广泛运用于妇科痛症领域,取得了比较理想的临床疗效,兹将临床一得与同道分享。

1 方意探源

“头风摩散”来源于《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症并治》,原方由“大附子”、“盐”2味药物组成。书中只有方名和药物,没有主治条文,笔者认为系古人整理时脱落所致。根据本方的制作方法及方名,大致推演系治疗头风病,故本方有头风病外治法首方之誉。诚然《黄帝内经》亦有相关记载,如砭石、针刺等外治法,然《金匮要略》可谓集药物外治法之大成,除了本方以外,尚有治疗妇人阴中寒之蛇床子散,前者治上焦,后者治下焦,二者遥相呼应。头风摩散的临床应用,古代可稽考的文献甚少。就近现代以来,各医学期刊报道者,亦可谓凤毛菱角,以其文简意奥、无人问津,抑或温故知新而泛泛掠过,多不得其旨。精研本方之“以摩疾上”一句可谓寓意深远,笔者认为可以理解成有是痛则有是方,如头风病则摩头上,上腹痛则摩中脘等。然而引起疼痛的缘由有寒、热、虚、实及瘀等因素,根据本方药物配伍特点,推导其治疗疾病的病机多系寒邪作祟。《内经知要·治则》称“寒者热之,微者逆之,甚者从之。”附子为阳药,《神农本草》称“附子,味辛,温,主风寒咳逆,邪气,温中,破癥坚积聚,血瘕”等。《本草求真》指出本品“纯阳有毒,通行十二经”。是故附子为大辛大热之品,彻上彻下,走而不守,竭阴散寒,十二经脉表里窠臼无所不到,以其性雄刚烈,故为君药;盐为阴药,《神农本草》有“大盐”和“戎盐”之分,本方所用的“盐”并非戎盐,而是特指大盐,即海盐。《金匮要略》有治疗小便不利的“茯苓戎盐汤”,方中所用之盐系内陆青海所产的“戎盐”,故头风摩散当以大盐为是。《本经》称其“生池泽”,其主要功效系催吐的作用。唐·《新修本草》注释称:“生邯郸及河东池泽,味甘、咸,寒,无毒。主胃肠结热,喘逆,吐胸中病。”以其咸寒润下软坚,故为臣药。附子与大盐配伍,一阴一阳,寒热互用,药少精专,故止痛效宏。《黄帝内经》称“头为诸阳之会”,附子之辛,大盐之甘,辛甘化阳,附子之热与大盐之寒,寒热并用,阳主阴从,故能治疗头风病,同时大盐的运用避免了寒盛格拒不受及附子燥热伤阴之虞。热者寒之,重用大盐,稍佐附子;寒者热之,重用附子,稍佐大盐,此又是同中之不同,学者当留心。后世民间常用白酒和食盐配伍止痛,亦系从本方套出。总之,本方能升能降,彻内彻外,系治疗局部痛症的外治效方。

2 理论依据

妇女由于其特有的生理病理特点,腹部痛症多涉及奇经,尤以冲任二脉与妇科疾患关系最为密切。《难经·二十八难》有云:“任脉者,起于中极之下,以上毛际,循腹里,上关元,至咽喉;冲脉者,起于气冲,并足阳明之经,夹脐上行,至胸中而散也。”冲任二脉循均行腹里,冲为血海,任主胞胎,冲任二脉实现其功能又以少阴肾、厥阴肝为基础,故《温病条辨》有“八脉丽于肝肾”之说。再者“肝足厥阴之脉……循阴股,入毛中,过阴器,抵小腹”,肝肾为木水相生,乙癸同源,二者生理协同,病理攸关。故妇科痛症的病理涉及冲任和肝肾。又《素问·举痛论》有云:“经脉流行不止,环周不休,寒气入经而稽迟,泣而不行,客于脉外则血少,客于脉中则血不通,故卒然而痛。”故可知寒邪凝敛,血流不畅,血滞成瘀,不通则痛。寒邪致痛属实者,多续时间长,疼痛剧烈,常伴恶心呕吐、面色发青、局部皮温降低,得温则减;属虚者,绵绵作痛,喜揉喜按,面色青白相兼。由于妇女有经带胎产乳的特点,一生又数伤于血,邪气干忤常处于“受如持虚”的状态,如经期过食生冷,日久寒结血分而导致痛经;抑或多产房劳,抑或金刃损伤冲任,下焦阳虚,湿邪伏滞营分,导致绵绵腹痛;抑或素体虚寒,肾气蒸化水液乏竭,水湿内陷血分,湿瘀互结,导致妇女月事非时而下、淋漓不净等。变症虽多,下焦寒邪客忤,经脉运行受滞则一。

3 典型病案

3.1 痛经

杨某,女,23岁,2013年9月11日初诊:患者因经行腹部冷痛2年,经期疼痛剧烈,影响日常生活工作,因辗转重庆市区、万州区各大医院治疗而疗效不佳,遂来就诊。现自行经期口服布洛芬止痛。月经史:14岁初潮,周期32 d,7 d经,量中,色略暗,夹血块,经行无不适。LMP:2013年8月12日,6 d经,量中,色暗,夹大量血块,经行下腹冷痛剧烈,持续1 d,伴恶心呕吐,冷汗淋漓,不伴腹泻及肛门坠胀,服用布洛芬有时不能缓解,影响日常工作。白带量中,质稀,稍有腥味。既往体健。生活史:嗜好生冷及酸性食物,经期未忌口。婚育史:22岁结婚,未生育,暂无生育要求。刻下:形体偏胖,面色略青,平素畏寒,四肢微厥,胃纳可,睡眠安,情绪稍急躁,大便常,小便清长,不伴浑浊,夜尿偶有1次,舌质淡红,苔白略见水滑,舌络(+),脉沉细弦,右尺略短。行妇科彩超未见异常。中医诊断痛经,辨证属素体阳弱,经期过食生冷,阴寒之气,循阳明冲任之径,内陷厥阴血分,日久有再损少阴阳气之虞,病变以血分寒凝为主,实中夹虚;西医诊断继发性痛经。处方:当归10 g,吴茱萸 18 g,生姜 15 g,细辛 6 g,通草 6 g,肉桂 6 g,白芍12 g,益母草 15 g,炙甘草 6 g,大枣 3 枚,上药共6剂,慢火久煎,每日1剂;药渣浴足,每晚1次。另给予白附子180 g(研末),食盐60 g,艾叶100 g(研末)炒热,装入棉布袋,熨烫下腹部,每日2次,每次30 min,1剂重复熨烫1周。忌食生冷及酸性食物。

2013年9月20日二诊:药后诸症明显缓解。LMP:2013年9月13日,6 d净,量中,色鲜,夹少许血块,经行下腹冷痛大减,未作呕恶,白带少。刻下:面色略青,形体偏胖,四肢微温,畏寒稍减,纳眠可,大便常,小便淡黄,舌质淡红,苔白微黄,舌络(+),脉沉细略涩,右尺仍略短。诊断同前,辨证属辛温兼通及温散兼补后,寒邪略减,有郁热之患。处方:丹皮 6 g,肉桂 9 g,柴胡 6 g,枳壳 6 g,白芍 6 g,细辛 3 g,吴茱萸12 g,生姜6 g,黄连3 g。上药共12 剂,文火慢煎,每日1剂,药渣浴足;另在头风磨散中加黄连粉30 g,炒热外敷,每晚2次。随访至今,患者除偶有轻微痛经外,诸症悉除。

3.2 慢性盆腔疼痛

边某,女,39岁,2013年8月17日初诊:患者因“下腹隐痛2年”来就诊,2年前因人流后出现下腹剧痛,伴白带量多,就诊于县人民医院,诊断为急性盆腔炎,予以输液抗炎治疗8 d好转出院,此后腹痛反复发作,长期口服妇炎康片、金刚藤胶囊,病情控制不理想。月经史:15岁初潮,周期25~27 d,4 d经,量偏少,色鲜,无血块,经行无不适。末次月经2013年8月7日,6 d经,量中,色偏黯,经行下腹隐痛。白带量多,色黄,质稀,有异味,偶有外阴瘙痒。既往居住环境潮湿,喜啖柑子。21岁结婚,顺产1次,人流5次,末次人流为2011年8月。刻下:形体虚胖,面色黄滞略带青,情绪急躁,腰痛喜按,口干口苦但不喜饮,畏寒,肢微厥,嗜睡,大便干稀不调,色黄,质黏,小便深黄,稍浑浊,无尿痛,夜尿3次,舌质略红,水滑苔,底微黄,舌络(+),脉弦涩,尺脉弱。妇科检查外阴(-),阴道畅,见中量乳白色分泌物,宫颈中度糜烂,宫体前位,常大,质中,欠活动,轻压痛。双附件扪及片状增厚,轻压痛。中医诊断腹痛,辨证属湿邪内外浸淫,水湿郁热,内陷下焦焦膜,不通则痛;过服清热抗炎药物,日久伤及少阴之阳;湿邪内盛,水津不归正化,气机条达失常,导致厥阴气郁;久病入络,湿瘀互结,病变在营分、气分,湿重热轻,病性属虚实夹杂。西医诊断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处方:黄柏6 g,防己12 g,苍术15 g,薏苡仁30 g,附片 15 g(先煎),车前子 10 g,柴胡 10 g,枳壳 12 g,莪术15 g,鹿角霜10 g(包煎)。上药共6剂,醋盐为引,慢火久煎,每日1剂;药渣浴足,每晚1次。另给予白附子120 g(研末),食盐60 g,黄连粉30 g同炒热,装入棉布袋,熨烫下腹及腰骶部,每晚2次,每次30 min,1剂重复熨烫1周。忌醪糟、甜食及热带水果。

2013年8月25日二诊:诉腰痛未作,偶有下腹隐痛不适,大便成形,色黑,质稍黏,小便淡黄,畅利,舌质淡红,苔微腻,舌络(+),脉弦缓,稍不流利,尺脉弱。由于患者外出深圳务工,煎药不方便,故给予头风摩散加味(苍术粉120 g,白附子150 g,食盐60 g,黄连粉45 g,鹿角霜75 g)6剂,继续熨烫下腹及腰骶部,每晚2次,忌口同前。2014年1月26日回乡过节,诉腰腹疼痛控制情况一直良好,白带亦少,行妇科检查除双附件增厚外,未见特殊。

3.3 产后身痛

贺某,女,24岁,母乳喂养,2014年2月14日初诊:患者因顺产后四肢关节冷痛1月,四处就医少效来诊。2013年12月患者于县人民医院顺产一活男婴,产时出血少,恶露8 d净,1月前因天气阴雨绵绵,坐月子不慎受寒,遂致四肢关节冷痛,伴有沉重感,无麻木不适,曾服用祛风透表燥湿药,停药则病情如初。刻下:面色如常,形体适中,四肢关节冷痛,沉重感明显,不伴关节红肿,胃纳可,大便干稀不调,质稍黏,小便淡黄,稍伴浑浊,畅利,舌质淡红,苔白厚,舌络(-),脉浮涩,查风湿3项未见明显异常。中医诊断产后身痛,辨证属产后百脉皆虚,摄身不慎,外受风湿寒,湿流关节,阻滞经络,不通则痛,属表属实。给予蠲痹汤合头风摩散加减:羌活12 g,当归 10 g,黄芪 30 g,桂枝 10 g,白术 15 g,防风 15 g,附片 12 g(先煎),苍术10 g,松节18 g,姜黄10 g,醋和食盐少许为引,3剂水煎服。药后随访,微汗出至膝关节以下,诸症豁然。

猜你喜欢

下腹附子妇科
附子在恶性肿瘤中的应用
Effects of Fuke Qianjin Formula on hormones and their receptors and metabonomics study in uterine fibroids model rats
A Preliminary Study on Legitimacy Identification Standards for Unconventional Treatment Technologies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秒懂妇科体检报告 这个可以有!
擦胸揉腹增强免疫力
妇科手术后常见问题解答
腹腔镜下腹主动脉旁淋巴结清扫术治疗子宫内膜癌的可行性分析
多层螺旋CT在急性右下腹疼痛诊断和鉴别诊断中的应用分析
附子化学成分的研究现状
PBL教学模式在中西医结合妇科临床教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