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键临证之蒲公英用验*
2014-01-26叶铭刚
何 玲,叶铭刚,谭 辉,邓 勇
(安徽中医学院,合肥 230038)
王键教授为安徽歙县人,新安医学世家,系新安王氏医学第六代传人。他秉承家学,贯通中西,博撷众长,学验俱丰,临证30余载以擅治多种疑难杂证而著称。
蒲公英又名黄花地丁、黄花三七等,其性寒、味苦甘,入肝、胃经,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散结、利尿通淋等功效。《本草备要》谓其可“泻热解毒”,《本草蒙筌》则以“溃痈肿,消结核屡着奇功;解食毒,散滞气每臻神效”突出其散结消肿解毒之功。《本草从新》对其功用之论述较为详尽,不仅认为其可解毒散结通淋,且认为其通肾可乌须发。王键在总结前贤认识之基础上,继承但不泥古,发扬而不离宗,结合自身临床经验,在内科、妇科、儿科、男科等疾病中均巧妙应用蒲公英。笔者有幸侍诊其左右,见老师在灵活辨证的基础上,将蒲公英用治于多种病证每获良效,颇有收益,现取4案详述,以飨同道。
1 清热解毒治肺系病证
呼吸系统疾病每因感受外邪,加之患者调护不当导致祛邪不尽而常出现头痛头晕、身热畏寒,甚则咳逆不已、周身不适等症。邪热郁久易化生毒邪,针对郁热未解诸疾虽有银花、连翘等品,但此辈终究力弱,惟配伍1味蒲公英,以使其解毒之力倍增。对于诸如肺中有罗音出现,往往在对症治疗的同时,亦多以1味蒲公英消除炎症。对于鼻炎之剂,常在运用宣肺通窍之辛夷、苍耳子、鹅不食草、白芷、川芎、桔梗等药之时配伍蒲公英。王键认为,鼻炎之疾病位特殊,常迁延难愈,热郁肺经,故有清解郁热兼解毒之力的蒲公英当用。
案1:唐某,女,72岁,2007年1月13号初诊:年龄高体弱,每易感受时邪。近因气候变化遂头痛发热、鼻流清涕、咽痛咳逆,经抗感染治疗终未获效。刻诊:诸症犹然,伴有恶寒情形,脉微细数,舌质微红,苔微黄腻,伴口干且苦。拟方:炙桑皮叶(各)12 g,熟牛蒡 10 g,薄荷 8 g,连翘 10 g,炒蒲公英 15 g,炒黄芩10 g,法半夏10 g,茯苓12 g,香白芷10 g,射干 10 g,桔梗 10 g,栝楼壳 10 g,生粉草 6 g。
按:年高体弱而卫外不固,又因感受时邪,虽经西医抗感染治疗2周余,但获效不显。邪已化热,郁于肺经致肺失清肃,肺外合皮毛亦为娇脏,故有肺卫诸证,治当祛风清热宣肺止咳并举。方中炙桑皮叶、熟牛蒡、薄荷、连翘、射干等辛凉轻透之品,寓“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疏散风热以解肌表之郁热;法半夏、茯苓、桔梗、栝楼壳等止咳化痰;蒲公英、黄芩取其苦寒之性以泄热解毒,黄芩入肺经以清肺热,得蒲公英清热解毒,以使在肺之邪气尽出。另外,蒲公英又兼以利咽消肿,全方有清有透、有宣有降,微苦以清降,微辛以宣通,因势利导,共奏祛风清热解毒、肃肺化痰止咳之效。
2 开郁通滞治胃系病证
蒲公英入阳明太阴经。《本草新编》则对其清消阳明胃火之功详加论述:“至贱而有大功,惜世人不知用之。阳明之火每至燎原,用白虎汤以泻火,未免大伤胃气。盖胃中之火盛,由于胃中之土衰也,泻火而土愈寒矣。故用白虎汤以泻胃火,乃一时之权宜,而不恃之为经久也。亦泻胃火之药,但其气甚平,既能泻火,又不损土,可以长服、久服无碍。凡系阳明之火起者,俱可大剂服之,火退而胃气自生。”并认为其药性轻灵,清热而不伤胃且食可果腹,对人体无害,有病可治,无病可养,寓治于养,为治疗胃病之良药。王键在治疗多种胃脘之疾时,每喜选用此药,尤其是慢性疾病,如慢性浅表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等,病程日久,瘀热夹杂,以蒲公英清热之中尚可散瘀,散瘀之时又兼解毒。
案2:王某,女,61岁,2009年5月9日初诊。食后有胃脘嘈杂之感,尤其夜间为甚,大便干结,脉来微弦,舌淡红苔薄。拟方:北沙参10 g,煨川楝子10 g,法半夏 10 g,陈皮 12 g,佛手柑10 g,白蒺藜 10 g,生橘叶 10 g,甘松 10 g,茯苓 15 g,炒谷芽 15 g,川黄连8 g,淡吴萸4 g,蒲公英20 g,马蹄决明子10 g。
按:本案诸证乃肝气郁滞、横逆犯胃使然。魏氏一贯煎化裁入治能奏其效。方中北沙参扶土抑木,配合煨川楝子疏肝泄热以滋养胃阴,法半夏和陈皮和胃降逆、理气解郁,为燥湿化痰之基础,在此用治气机着滞、胃气上逆之胃脘嘈杂之情状。经曰:诸逆冲上,皆属于火。故以左金丸清肝泻火、降逆止呕,协一贯煎疏肝和胃。黄连味苦而吴茱萸味辛,辛开苦降,调理气机。生橘叶舒胃和络,决明子则对应大便干结之症,妙在蒲公英1味可清热、可解郁。现代药理研究表明,蒲公英有良好的抗菌作用,特别能有效地抑制幽门螺杆菌,并有轻泻、健胃和利胆的功效,对于各型胃病均能清热润肺、消炎止痛,且对胃黏膜有保护作用。
案3:李某,女,40岁,2008年3月28日初诊。半年前出现胃脘痞闷欠爽,时犯酸水,吞食有物堵之感,偶有胸闷心慌情形,胃部有灼热感,大便正常,近做胃镜检查显示重度浅表性胃炎。脉来细弦微涩,舌淡苔薄。拟方:薤白10 g,全栝楼10 g,法半夏10 g,炒陈枳壳12 g,煅瓦楞子12 g,甘松10 g,茯苓 15 g,蒲公英 20 g,紫丹参 15 g,降香 10 g,川黄连 8 g,淡吴萸6 g,虎杖15 g,青橘叶10 g,淡竹茹12 g。
按:以湿浊郁阻、胃失和降入治。方出《金匮要略》栝楼薤白半夏汤,原方用于治疗痰涎壅盛、胸阳闭阻。王键取其“通”义,符合“胃以降为顺”之特点;方中在使用甘松、煅瓦楞、黄连、吴萸疏肝以和胃之时,注意到“郁”的形成,因而巧妙配伍蒲公英、紫丹参二药解郁清热、通络散滞。诸药相合,裨上逆之气得降、瘀阻之络得通、郁阻之机得疏。
3 清热消瘀治妇人病证
纵览古代本草著作,蒲公英早已用于治疗妇科之疾,但多限用于治疗妇人乳痈。如《唐本草》载:“主妇人乳痈肿,水煮饮之及封之即消。”《本经逢原》谓其“治乳痈速效”。王键则取蒲公英清热解毒消瘀散结之功,将蒲公英广泛用于妇科炎症性疾病,如急慢性盆腔炎、宫颈炎、宫颈糜烂、附件炎等,又因妇科疾病每多与湿邪紧密相关,因此取其味苦燥湿之功,用于化湿法的具体应用,同时结合现代药理学对蒲公英能够消炎的认识应用于妇科。
案4:李某,女,27岁,2007年8月3日初诊。慢性盆腔炎病逾年余,少腹坠胀,午后低热,月事滞后,量适中,色晦暗,挟血块,经前有乳房胀痛情形。带下色黄,大便正常,腰脊酸痛,脉微细弦,舌质微红苔薄白。拟方:炙柴胡8 g,全当归10 g,炒赤白芍(各)10 g,炒川芎 10 g,败酱草 18 g,王不留行 12 g,制香附10 g,炒玄胡索10 g,蒲公英20 g,红藤15 g,煨莪术10 g,炒丹皮10 g,炒怀牛膝12 g,杜红花12 g,沉香曲 10 g。
按:肝气郁结、湿热瘀阻,气机因之着滞,故以疏肝理气、逐瘀通经兼以清利湿热为法。以柴、归、芍、芎四物为基本方,配合使用败酱草、王不留行等逐瘀清热之物;川芎、杜红花、全当归等行血祛瘀;怀牛膝、王不留行引血下行;女子以肝为先天,肝性体阴而用阳,方中柴胡、白芍一散一收,补肝体而助肝用,配合制香附、玄胡索、红藤以期疏肝理气活血止痛。该案患者盆腔炎日久,经前有乳房胀痛之症,月事色晦暗而挟血块,可见气滞血瘀之候明显,恰蒲公英1味消瘀清热利湿兼顾,恰中病机。纵观全方,既清既解、既通既调,共奏疏肝理气、逐瘀通经且不失清热利湿之功。
4 逐瘀散结治肾系病证
泌尿系统疾病属于中医学下焦疾患之范畴,临床常见有尿路感染、急慢性前列腺炎症、前列腺增生等,治疗颇多棘手。王键在治疗此类疾病时,蒲公英的配伍应用亦十分常见,历代本草亦认为其为“通淋妙品”。若为慢性前列腺炎,王键每于其自创五草饮中用此药,以增利尿通淋之功;若为前列腺增生,每于补益药之中用此药,以散瘀通滞,巧妙配伍,每得良效。
案5:王某,男,45岁,2009年4月11日初诊。原有慢性尿路感染及前列腺炎病史,小溲易于浑浊,伴腰脊酸痛,不耐站立,形体倦怠乏力,稍事活动则易于出汗,夜寐梦多纷纭,脉来微弦数,舌质偏红苔薄,根部微腻。方药:独活10 g,桑寄生12 g,杜仲12 g,炒续断 12 g,金毛狗脊 10 g,骨碎补 12 g,海桐皮12 g,土鳖虫12 g,粉萆薢15 g,赤茯苓20 g,滑石10 g,生甘草 8 g,虎杖 20 g,蒲公英 30 g,夜交藤 30 g,酸枣仁 20 g。
按:肾中精气亏虚为本,下焦湿热瘀阻气化不利为标,当逐瘀通络治其标,益肾强腰治其本。本病属于中医学“五淋”范畴,足少阴肾与足太阳膀胱相表里,“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依《诸病源候论》意,肾中精气亏虚、膀胱湿热瘀阻气化不利乃该案病机之要,本虚标实之候显然,固然治当标本兼顾。张景岳提出淋证初起,虽多因于热,但由于治疗及病情变化各异,又可转为寒、热、虚不同证型,倡导“凡热者宜清,涩者宜利,下陷者宜升提,虚者宜补,阳气不固者宜温补命门”。方中萆薢、赤茯苓、滑石、虎杖、土鳖虫分清利浊祛瘀治其标,尤宜于膏淋者精溺俱出、小便阻塞、欲出不能而痛;独活、桑寄生、杜仲、炒续断、金毛狗脊、骨碎补等补肾益精强腰治其本;案中应用蒲公英,意在加强消肿散结、利湿通淋之力。《本草备要》针对蒲公英一药有言:“专治痈肿、疔毒,亦为通淋妙品。”纵览全方,虽功有逐瘀通络,但诸药避开辛燥之品,正所谓“阴伤忌辛,肾虚恶燥”,意在清热利湿、活血行瘀、坚阴通淋、补肾益精,共奏通补兼施以标本兼顾之功。
现代药理研究表明,蒲公英含有黄酮类、酚酸类、三萜类、甾醇类、倍半萜内酯类等多种生理活性成分,已证实其具有抗氧化、抑菌、降血脂、降血糖、保肝利胆、胃黏膜损伤修复等作用。魏绍斌正是结合传统医学与现代医学对蒲公英的认识,并在辨证论治思想的指导下,从热、瘀、毒、郁等不同的病理因素,分别取其清、祛、解、散等作用,精当配伍而巧妙用于临床,从而充分发挥蒲公英多种临床功效,充实完善诸多疾病的治疗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