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中医文化角度谈中医亚健康学的学科优势❋

2014-01-26张冀东何清湖孙贵香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14年8期
关键词:亚健康中医学医学

张冀东, 何清湖, 孙贵香

(湖南中医药大学, 长沙 410007)

纵观亘古绵长的中华五千年历史文明,随着岁月的变迁,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不断积淀,成为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之一。中医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疾病谱的变化、医学模式的转变、人们生活方式和健康观念的提升,“亚健康”作为一个新的医学概念被提出,并成为目前医学领域研究的热点之一。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中医学在亚健康领域体现了西医学无法比拟的优势,因此中医亚健康学的产生是医学发展的必然,体现了中医学的特点。

1 亚健康略谈

1.1 亚健康的产生背景

随着中国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中国人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得到了极大的提高,生活方式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在饮食结构上,肥甘厚味的饮食导致肥胖症、糖尿病等疾病的发病率逐年上升。加之过量饮酒、吸烟等不良生活习惯,使人们的健康受到严重威胁。此外,来自于社会、家庭、工作、学习等各方面的压力也是危害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

根据卫生部发布的《中国卫生统计年鉴》数据可发现,我国的疾病谱已由原来的以传染性和感染性疾病为主转变为以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为主,尤其是恶性肿瘤和心脑血管疾病、内分泌、营养和代谢疾病的患病率和死亡率呈快速上升趋势。而这些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多与人们的不良生活方式有关,且大多是可以预防的。

此外,人们完全突破了原来对疾病的思维模式,医学模式也发生了转变,从原来的“生物医学模式”转变为“生物-心理-社会-生态医学模式”,使得西医学从传统的“治疗型模式”转变为“预防、保健、群体和主动参与模式”;此外,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也提出了全面而明确的定义:“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而且是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适应能力上三个方面的完美状态。[1]”由此可见,一个人只有保持身心健康,且具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才能算是真正的健康。

1.2 亚健康的概念

亚健康是指人体处于健康和疾病之间的一种状态。处于亚健康状态者不能达到健康的标准,表现为一定时间内的活力降低、功能和适应能力减退的症状,但不符合现代医学有关疾病的临床或亚临床诊断标准[2]。

随着医学水平的不断提高,更多新的未知医学领域被人们所认识,健康与疾病的概念在不断更新,健康与疾病的概念所涵盖的范围也不断在扩大。亚健康状态是介于两者之间的中间状态,其上游部分与健康状态重叠,其下游部分又与疾病相重叠,在重叠部分可能与健康或疾病状态模糊而难以区分。由“健康”状态和“疾病”状态的范围模糊性导致了“亚健康”概念所包含范围的不确定性。因此,我们从逻辑学角度出发,通过界定健康与疾病的“两端状态”来清晰化“中间状态”的亚健康概念。

1.3 亚健康的内涵与研究外延

亚健康的内涵十分丰富,概括而言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亚健康是健康与疾病之间的动态过渡过程。其具有双向转化性,向疾病方向转化是亚健康的自然转化过程,而向健康方向转化则需要及早诊断并采取主动的防范措施。第二,亚健康是身心处于疾病与健康之间的一种低质状态,具体表现为某些临床检测指标的临界状态。第三,亚健康无临床症状或症状感觉轻微,但已有潜在病理信息,如微生态失衡状态。第四,虽未患病但已有不同程度的各种患病危险因素,具有发生某种疾病的高危倾向,是疾病的病前状态。

亚健康所研究的外延广泛,涉及多个领域,如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农学、管理学等等。亚健康研究的范围有多大,亚健康涵盖的范围就有多大;疾病谱所涉及的领域有多宽,亚健康谱所涉及的范围就有多宽。

1.4 中国亚健康的流行病学现状

2002年中国国际亚健康学术成果研讨会指出,我国有7亿人处于亚健康,占总人口的70%,15%的人处于疾病状态,只有15%的人处于健康状态。机关公务员、高校及科研院所知识分子、企业干部、沿海及经济发达地区高强度劳力者中50%~80%甚至更高比例处于亚健康。最近5年,中国科学院所属的7个研究所和北京大学的专家共134人逝世,平均年龄仅为58岁,较全国人均寿命低13岁[3]。

亚健康目前已被医学界认为是与艾滋病并列的21世纪人类健康大敌,成为危害现代人类的头号隐形杀手。

2 中医文化略谈

2.1 中医文化的核心价值体系

中医文化的核心价值主要体现为以人为本、医乃仁术、天人合一、调和致中、大医精诚等理念,简而言之可以用“仁”、“和”、“精”、“诚”4个字来概括。

医生应具备仁慈之心,崇尚“生命至重,惟人最尊”的道德信念,尊重生命,以人为本,人道为先,提倡“医乃仁术、济世为本”的“仁爱”思想。如唐·孙思邈的《大医精诚》中所言:“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在中医文化中,医生要做到心和,守中守正,为人平易,心和则形和,形和则气和,则可长生久视;退则修己,心态平和,情志宣和,举止柔和,言语谦和;不可偏执激进,固执己见,拒听谏言,不问是非。如汉·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批评医生“心不和”:“怪当今居世之士,曾不留神医药,精究方术,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中以保身长全,以养其生。但竞逐荣势,企踵权豪,孜孜汲汲,惟名利是务,崇饰其末,忽弃其本,华其外而悴其内。”此外,在成语中诸如“防微杜渐”、“见微知著”、“仁心仁术”等均体现了中医文化的核心价值体系。

2.2 中医文化的思维方式

中医文化的思维方式概括起来,主要包括6个方面,即整体性思维、辩证思维、象数思维、平衡思维、“和”文化思维和思外揣内思维。

2.2.1 整体性思维 整体性思维是在中国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和辩证法影响下形成的中医学独特的思维方法,即认为事物是一个整体,事物内部的各个部分也是相互联系而不可分割的;事物与事物之间也有一定的联系,整个宇宙就是一个大整体。在中医学中,整体性思维主要是关于人体内部及人体与外界环境、社会相互关系的认识。

2.2.2 辩证思维 所谓辩证思维是以相互联系、相互制约,从矛盾的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观点去观察问题,把客观事物及其在人脑中反映的概念,都看成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是运动、变化和发展着的[4]。中医学中蕴含着的辩证思维以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观点去观察生命运动,揭示人体生理活动、病理变化过程中矛盾的运动、变化和发展,指导着医生诊断疾病和治疗疾病的思维方式去征服疾病。从古至今,辩证思维使中医学为中华民族的繁衍和健康做出了巨大贡献。

2.2.3 象数思维 象数思维指运用带有直观、形象、感性的图像、符号、数字等象数工具来揭示认知世界的本质规律,通过类比、象征等手段把握认知世界的联系,从而构建宇宙统一模式的思维方式。象数思维对中国古代自然科学、生命科学,尤其是对中医学产生了极为深刻的影响,无论是临床实践还是理论探讨,中医学均离不开“象数”思维。可以说,象数思维涵盖并体现了中医学整体、中和、变易、直觉、虚静、顺势、功用等思维特点,是中医学思维方法的核心。

2.2.4 平衡思维 平衡是事物发展的普遍现象,是自然界万物保持生存和健康发展的客观规律,是一个相对概念。在中医文化中,平衡是人体生命健康的标志,健康之法本于平衡而受于平衡[5]。中医学认为,健康的实质就是阴阳平衡。如《素问·生气通天论》曰:“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阴阳平衡具体表现为以五脏为中心的各个系统(包括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等)功能的协调与平衡。保持阴阳平衡,人体就会处于健康状态;反之,平衡失调则会发生病理变化,就会导致疾病[6]。

2.2.5 “和”文化思维 “和”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灵魂。在以“和”为贵的传统文化思想指导下,以中国古代哲学作为学科构建基础的中医学围绕“和”与“不和”形成了独特的医学概念。即中医的生理观为“和”,病理观为“不和”,诊断观为“察其不和”,治疗观为“调其不和”,养生观则是“顺应自然,因人而异;动态平衡,维持和谐”[7]。

2.2.6 思外揣内思维 司外揣内是指通过观察事物外在表象,以揣测分析其内在状况和变化的一种思维方法。“有诸内必形诸外”,内在的变化,可通过某种方式在外部表现出来,通过观察表象可一定程度认识内在的变化机理。《灵枢·本脏》曰:“视其外应,以知其内脏,则知所病矣。”说明脏腑与体表是内外相应,观察外部的表现可测知内脏的变化,从而了解疾病发生的部位、性质,认清内在的病理性质,便可解释显现于外的证候。

3 中医文化在亚健康领域的优势

3.1 理论优势

中医文化的理论优势体现在中医独特的“整体观念”、“辨证论治”和“治未病”的思想。

整体观念,是中医学关于人体自身完整性及人与自然、社会环境统一性的认识,其主要体现于人体自身的整体性和人与自然、社会环境的统一性3个方面,即为“天人合一”、“形神合一”和“藏象合一”。

辨证论治是运用中医学理论辨析有关疾病的资料以确立证候,论证其治则治法方药并付诸实施的思维和实践过程,是中医学认识疾病和处理疾病的基本原则。由于中医辨证是通过望闻问切、四诊合参,收集病人的各种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的,对于亚健康人群来说,其身心不适的主观感受皆可作为辨证依据而并非局限于各种临床物理、生化检查结果,因此针对亚健康的个体皆可进行中医辨证,在此基础上再进行中医药干预则更具有针对性和有效性。此外,中医辨证论治的对象是患病之人,而非人之病痛,更注重以人为本、三因制宜,为亚健康人群提供个性化的诊疗方案。

“治未病”是中医学的一大特色和优势,是中医学理论体系中最具影响的理论之一,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肥沃土壤”。“治未病”概念的提出,首见于《黄帝内经》,经过历代医家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其思想已发展成熟并形成了未病学的理论体系。“未病”的概念分为4种状态,即健康未病态、潜病未病态、欲病未病态、传变未病态。“治未病”的内涵包括:未病养生,防病于先;欲病救萌,防微杜渐;已病早治,防其传变;瘥后调摄,防其复发[3]。而亚健康的概念则相当于“未病”中的潜病未病态和欲病未病态范畴,因此对亚健康的干预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近年来,根植于中医传统文化的中医学在预防保健领域的核心思想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2009年在第二届“治未病”高峰论坛上,卫生部副部长兼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王国强指出:“中医药的整体观、辨证论治、治未病等核心理念,顺应了当今健康观念的深刻变化和医学模式的深刻变革,顺应了21世纪医学发展的新趋势和世界医药市场的新需求,其精髓如能得以进一步诠释和光大,将有望对新世纪的医学模式的转变以及医疗政策、医药工业甚至整个经济领域的改革和创新带来深远的影响。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领导下,‘治未病’将开启中医药的新时代。”由此可见,中央政府在中医干预亚健康方面给予了极大的支持,这也是中医亚健康学学科发展的良好契机。

3.2 治法优势

中医学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总结了调摄情志、适度劳逸、合理饮食、谨慎起居等养生调摄之术,形成了内外药物治疗、药膳食疗、针灸、推拿、刮痧、拔罐、整脊、传统体育疗法、五行音乐疗法、情志疗法、足浴疗法等多种调制方法。针对亚健康的躯体症状可遵循“补其不足,损其有余”的原则,而针对情志失调则可“告之以其败,语之以其所便,开之以其所苦,虽无道之人,恶有不听者乎”,采用多种干预方法综合干预,使之达到“阴平阳秘”的状态。总之,中医学治疗方法的多样化,在亚健康的干预和预防方面有着无可比拟的优势。

此外,如今在人们提倡回归大自然、倡导自然疗法、天然药物的时代,中医在干预亚健康方面更加显示出独特的优势。中药材多为纯天然植物、动物及矿物,大部分无毒副作用,不仅可以直接用于内外药物治疗,还可以将药食同用的中药材加入到日常饮食中,通过具有特定调摄功能的药膳调理达到调治亚健康的目的。除中药外,针灸、推拿、刮痧、拔罐、整脊、传统体育疗法、五行音乐疗法、情志疗法、足浴疗法等都是趋于自然的调理方法,其具有创伤小、安全性高、费用低廉、副作用小的特点,是亚健康干预的最佳选择。

3.3 西医的局限

西方医学在漫长的历史中经历了医学模式的不断更替。从古罗马、古希腊的神学医学模式开始,到“西方医学之父”希波克拉底及亚里士多德时期转变为自然哲学医学模式。欧洲文艺复兴之后,西方医学进入僧侣医学模式,随着维萨里斯创立了现代解剖学,标志着西方医学机械医学模式的开始。随着16世纪末显微镜发明并发现了生物细胞的存在,及英国生理学家哈维提出血液循环理论,标志着西方医学进入生物医学模式。如今疾病谱的变化及病因的复杂程度已经无法用纯生物医学模式的理论来解决,因此产生了“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

由西医学医学模式的转变历程不难发现,西医对于人体和疾病的认识从器官水平到细胞水平、

再到分子水平,如今再到基因水平,研究逐步微观化。西医学以疾病为研究对象,以“还原论”为指导思想,一步步微观化而忽略了“以人为本”的原则。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忽视了对生命整体的关注,忽视了作为具有社会属性的人及其自然环境及社会环境对疾病的影响。因此,西医把人体的状态绝对分为疾病和健康两种状态,而亚健康是介于健康和疾病之间的“中间状态”,一般不属于其研究范围。

4 总结

中医文化核心价值重视仁心仁术、以人为本,不仅是对疾病的关注,更强调对健康的关注、对生命的尊重。中医学理论及实践方法在亚健康领域均具有西医无法比拟的优势。因此,中医学迅速与亚健康学科相互融合渗透,形成了新的学科——中医亚健康学,充分体现了中医学的特点。这是中医学发展的新方向,也是中医学在当今时代背景下发展的必然。

[1] 孙涛.亚健康学基础[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9.

[2] 中华中医药学会.亚健康中医临床指南[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6.

[3] 孙涛,何清湖.中医治未病[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0.

[4] 赵总宽.辩证逻辑原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6.

[5] 孙贵香,郭艳幸,何清湖,等.平乐正骨平衡思想的哲学基础——平乐正骨理论体系之平衡理论研究(10)[J].中医正骨,2013,25(6):68-71.

[6] 唐武军,郁仁存.中医平衡观在老年肿瘤防治中的指导意义[J].北京中医药,2013,32(5):361-364.

[7] 何清湖,孙相如.中医:“和”文化孕育的“和”医学[N].中国中医药报,2013-7-31(3).

猜你喜欢

亚健康中医学医学
本刊可直接使用的医学缩略语(二)
医学的进步
中医学关于“瘀血”的用法
中医学关于“证”的用法
预防新型冠状病毒, 你必须知道的事
甩掉亚健康 我们在行动
跟踪导练(一)
亚健康科技工作者
医疗设备“亚健康”了
医学、生命科学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