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不同植骨方式治疗胸腰椎结核的临床效果比较

2014-01-26李书宽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4年19期
关键词:植骨结核结核病

李书宽

不同植骨方式治疗胸腰椎结核的临床效果比较

李书宽

目的探讨不同植骨方式在胸腰椎结核治疗中的临床效果差异。方法脊柱结核患者60例, 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每组30例。观察组患者结核病灶清除骨缺损采用颗粒骨植骨融合, 对照组患者结核病灶清除骨缺损采用块状骨植骨融合。观察两组手术情况, 记录术后不同时间植骨融合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术中出血量和对照组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住院时间和对照组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6、9、12个月的植骨融合例数分别为13例(43.3%)、24例(80.0%)、30例(100.0%)。对照组术后6、9、12个月的植骨融合例数分别为5例(16.7%)、14例(46.7%)、28例(93.3%)。观察组患者术后6、9个月的植骨融合率分别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结核病灶清除骨缺损采用颗粒骨植骨融合治疗胸腰椎脊柱结核植骨融合效果好、融合率高, 手术出血量少, 值得借鉴。

胸腰椎结核;植骨方式;临床效果

手术是治疗脊柱结核的主要手段, 结核病灶清除后的骨缺损需要植骨, 但植骨材料的选择缺乏统一意见。在以前脊柱结核病灶清除后骨缺损植骨多采用块状骨进行修复。为了探讨植骨材料的选择, 本文选择本院脊柱结核手术患者60例, 观察不同植骨方式在此类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本院脊柱结核患者60例, 均为胸腰椎结核, 患者均能够耐受手术和麻醉, 一般情况较好。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患者30例, 其中男16例,女14例, 平均年龄(36.2±3.8)岁;上述患者中病变椎体为单个椎体患者6例、2个椎体患者21例、3个椎体患者3例;Frankel分级:A级患者0例、B级患者3例、C级患者8例、D级患者12例、E级患者7例。对照组患者30例, 其中男17例, 女13例, 平均年龄(37.9±4.2)岁;上述患者中病变椎体为单个椎体患者5例、2个椎体患者22例、3个椎体病变患者3例;Frankel分级:A级患者0例、B级患者4例、C级患者9例、D级患者11例、E级患者6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两组患者均麻醉成功后, 实施后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观察组患者实施颗粒骨植骨(结核病灶清除后植入髂骨或肋骨):胸椎及胸腰段病灶清除后应用局部切除的肋骨和椎板植骨, 把肋骨及椎板用咬骨钳制成直径为3 cm左右的颗粒骨植入。对照组患者结核病灶清除后才有切除的肋骨或者髂骨植入, 腰椎患者采用髂骨植入, 清除结核病灶空腔边缘的硬化壁, 修整骨块, 而后植入。植骨完毕后, 连接钉棒, 对内固定进行调整, 置入引流管引流, 逐层关闭切口, 观察术后生命体征改变情况, 观察患者下肢运动和感觉改变情况;术后72 h内根据患者具体情况拔除引流管, 术后在工具辅助下下床活动。根据患者具体情况, 继续给予抗结核治疗。

1.3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 记录两组住院时间, 比较两组患者植骨融合的融合率(术后6、9、12个月的植骨融合率)。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患者观察指标比较:观察组患者术中出血量为(694±46)ml;对照组术中出血量为(781±62)ml;观察组住院时间(28±3)d;对照组住院时间(27±4)d。观察组患者术中出血量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住院时间和对照组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6、9、12个月的植骨融合例数分别为13例(43.3%)、24例(80.0%)、30例(100.0%)。对照组术后6、9、12个月的植骨融合例数分别为5例(16.7%)、14例(46.7%)、28例(93.3%)。观察组患者术后6、9个月的植骨融合率分别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胸腰椎结核在脊柱结核中较为常见, 胸腰椎结核病变过程中结核病灶可导致椎体破坏, 导致骨质发生溶骨、硬化性改变等, 导致椎体发生缺损、疏松、塌陷等, 在病变过程中,椎间盘也发生结核性病理改变, 导致脊柱不稳, 胸腰椎结核也可累及到椎管, 对脊髓及神经产生压迫[1]。积极手术治疗是改善胸腰椎结核患者的重要措施, 手术目的是清除病灶、减压、矫正脊柱的后凸畸形、改善脊柱稳定性、恢复脊髓及神经功能、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在手术中, 植骨融合有助于恢复脊柱稳定性。本文在植入融合中, 分别采用块状骨(对照组)和颗粒骨(观察组)进行植骨, 后者术中出血量低于前者;观察组术后6、9个月植骨融合率分别高于对照组, 说明颗粒骨植骨在胸腰椎结核治疗中临床效果显著, 值得借鉴,这与颗粒骨植入的优点分不开, 颗粒骨有效的表面积增加,更有利于血管等组织进入骨间, 促进了骨接触和骨愈合[2,3]。

[1] 周春林.为28例脊柱结核患者行一期手术治疗的疗效分析.当代医药论丛, 2014, 1(1):68-69.

[2] 朱毅杰, 王麓山.脊柱结核外科治疗的分析.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14, 6(4):822-823.

[3] 江维, 申才良.规范化围手术期处理对两种胸腰椎结核手术的近期疗效观察.颈腰痛杂志, 2014, 1(3):33-36.

2014-07-21]

473400 河南省南阳市唐河县人民医院骨外科

猜你喜欢

植骨结核结核病
Herbert螺钉合并桡骨远端松质骨植骨治疗陈旧性舟骨骨折
显微镜辅助下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术治疗颈椎病疗效研究
牙槽突裂植骨前后上颌扩弓对上颌牙槽骨位移影响的三维有限元分析
警惕卷土重来的结核病
艾滋病合并结核病的诊断和治疗
贵州省结核病定点医院名单
特殊部位结核影像学表现
能谱CT在钛笼椎间植骨融合评估中的应用研究
Is right lobe liver graft without main right hepatic vein suitable for living donor liver transplantation?
超声内镜在食管结核诊断中的9 例应用并文献复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