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血尿酸与高血压病关系的临床观察

2014-01-26

中国医药指南 2014年27期
关键词:高尿酸血尿酸高血压病

洪 雁

(白城市妇幼保健院,吉林 白城 137000)

血尿酸与高血压病关系的临床观察

洪 雁

(白城市妇幼保健院,吉林 白城 137000)

目的观察血尿酸与高血压病之间的关系。方法以进行健康体检者209例为研究对象,按照是否符合高血压病诊断标准将其分为研究组73例和对照组136例,对获得的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研究组患者血尿酸平均值为(317.5±78.3)μmmol/L,高尿酸血症发生率为9.59%;对照组血尿酸平均值为(270.3±75.4)μmmol/L,高尿酸血症发生率为2.21%,研究组血尿酸平均值显著高于对照组(t=4.26,P<0.01),研究组高尿酸血症发生率高于对照组(校正χ2=4.18,P<0.05)。研究组男性血尿酸平均值为(343.3±78.1)μmmol/L,女性为(304.1±75.8)μmmol/L,男性高于女性(t=2.08,P<0.05);中青年患者血尿酸平均值为(334.9±76.4)μmmol/L,老年患者为(296.4±79.1)μmmol/L,中青年患者高于老年患者(t=2.11,P<0.05)。研究组血尿酸水平与高血压病程和脉压差之间均呈正相关性,且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动态监测血尿酸可以为进一步了解和预测高血压病情提供帮助,可以作为高血压病患者的常规检查项目,便于制定早期干预方案,为高血压治疗提供新思路,同时为心脑血管病的预防和病后观察提供新的参数。

血尿酸;高血压;相关关系;临床观察

高血压病已经成为我国人群的公共卫生问题,是引起心脑血管疾病的主要危险因素。中国高血压病的发病率和患病率有逐年加剧的态势[1]。该病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明了,大量流行病学研究表明与血尿酸水平之间可能存在密切关系,高尿酸血症是高血压发生发展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作者通过观察病例与非病例之间血尿酸水平的差异,以探讨血尿酸与高血压病之间的关系。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以到我院进行健康体检者209例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84例,女性125例;年龄29~82岁,平均(中位)年龄57岁,中青年组指年龄低于60岁者,其余为老年组;按照是否符合高血压病诊断标准将患者分为研究组73例和对照组136例,研究组高血压病程在1~20年,平均病程(7.5±4.2)年,脉压差40~80 mm Hg,平均脉压差(65.0± 9.0)mm Hg。两组患者性别组成和平均年龄等影响研究结果因素之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患者诊断与排除标准

高血压病诊断标准参照《2011年中国高血压病防治指南》:将收缩压≥140 mm Hg和(或)舒张压≥90 mm Hg定义为高血压病。排除继发性高血压病、糖尿病、心肝肾功能不全、痛风、近期使用利尿剂史及其他影响血压和血尿酸水平的基础疾病患者。

1.3 检测方法和判定标准

近期两组研究对象均避免高嘌呤饮食,空腹12 h,于次日清晨抽取肘静脉血送检,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以尿酸酶法检测血尿酸。高尿酸血症的判定标准:男性和绝经后女性血尿酸值>420 μmmol/L,绝经前女性血尿酸值>350 μmmol/L。

1.4 统计方法

两组血尿酸、不同分组高血压病患者的血尿酸值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比较两组之间的差异是否具有统计学意义;采用卡方检验比较两组高血尿酸症的发生率之间的差异是否具有统计学意义。计算研究组血尿酸水平与高血压病程和脉压差之间的Pearson相关系数,并进行假设检验。

2 结 果

2.1 两组血尿酸平均值和高尿酸血症发生率的比较

研究组患者血尿酸平均值为(317.5±78.3)μmmol/L,高尿酸血症者7例,发生率为9.59%;对照组血尿酸平均值为(270.3± 75.4)μmmol/L,高尿酸血症者3例,发生率为2.21%。假设检验表明,研究组血尿酸平均值显著高于对照组(t=4.26,P<0.01),研究组高尿酸血症发生率高于对照组(校正χ2=4.18,P<0.05)。

2.2 不同分组下高血压病患者血尿酸平均值的比较

研究组中,25例男性患者的血尿酸平均值为(343.3±78.1)μmmol/L,48例女性患者为(304.1±75.8)μmmol/L,男性高于女性(t=2.08,P<0.05);40例中青年患者的血尿酸平均值为(334.9±76.4)μmmol/L,33例老年患者为(296.4±79.1)μmmol/L,中青年患者高于老年患者(t=2.11,P<0.05)。

2.3 研究组患者血尿酸水平与高血压病程、脉压差的相关性分析

研究组血尿酸水平与高血压病程和脉压差之间均呈正相关性,且具有统计学意义。

3 讨 论

高血压病已经成为影响我国人民群众健康的常见病、多发病,是心脑血管疾病发生发展的重要危险因素,也是导致心脑血管病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加剧,饮食结构和生活方式的改变,高血压病的发病率逐年增长。高血压病严重影响心、脑、肾、视网膜等重要靶器官的结构与功能,并最终导致其功能衰竭。

尿酸是黄嘌呤脱氢酶或黄嘌呤氧化酶降解黄嘌呤和次黄嘌呤的代谢产物,主要经肾脏代谢或消化道排出体外。众所周知,血尿酸水平升高可以引起痛风、尿路结石、痛风性关节炎、尿酸性肾病等多种疾病,其在血液中的浓度与环境、遗传因素和机体代谢状态等密切相关,交感神经兴奋状态、儿茶酚胺类神经递质释放水平和肾脏血流动力学改变等均可影响体内尿酸水平的高低。流行病学调查表明,高尿酸血症可以引起致死性和非致死性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增加。血液中尿酸升高在临床实践中的意义已经越来越多引起人们的重视,虽然轻度血尿酸增高没有任何临床症状,但它是心脑血管疾病发生发展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除了与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吸烟和酗酒等传统危险因素相关以外,研究表明原发性高血压病合并高尿酸血症的患者较正常血尿酸者发生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大大增加。因此血尿酸在流行病学、发病机制及治疗上与心脑血管疾病存在密切联系。

高血压病患者往往伴随血尿酸升高,其高尿酸血症率显著高于非高血压病人群。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中有20%~30%存在高尿酸血症[2],基础尿酸水平是高血压病最强的一个独立预报因子。本研究中,研究组平均血尿酸水平和高尿酸血症发生率均高于对照组,与文献报道的结论一致。同时在研究组,男性高血压患者较女性高血压患者血尿酸更高,原因可能是雌激素具有促进尿酸排泄的作用。在研究组中,尽管女性血尿酸水平低于男性,但是血尿酸对微血管的损伤在女性中更为明显;同时还发现,中青年高血压患者与老年高血压患者相比血尿酸更高。高血压引起血尿酸升高的可能机制为:高血压引起肾脏小血管受累,发生动脉粥样硬化使肾脏处于长期慢性缺血低氧状态,肾小球滤过率下降,血尿酸排出减少;肾脏无氧代谢增强,乳酸堆积,竞争性抑制尿酸排泄,引起血尿酸增加。

同时,血尿酸增加亦可引起高血压病。尿酸是高血压发病及血压长期变化的独立预测因素,其导致高血压的原因可能是:尿酸可以激活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使血管紧张素Ⅱ分泌增加,增加血管阻力,另外尿酸刺激肾上腺皮质球状带分泌醛固酮,使水钠潴留,血压升高;尿酸抑制一氧化氮合成酶活性,使一氧化氮清除增加,影响血管舒张功能;尿酸的水溶性较强,升高的尿酸转化为尿酸盐结晶,沉积于血管壁,损伤血管内膜,导致动脉硬化[3]。

血尿酸与颈动脉粥样斑块呈正相关,这一现象在高血压病、代谢综合征患者中更为明显[4]。尿酸通过以下机制参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血尿酸促进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总胆固醇过氧化,诱导内皮损伤;尿酸促进自由基生成,引起血管炎性反应,破坏血管内皮细胞,促进动脉硬化形成;尿酸盐在血液中的溶解度很低,血尿酸升高时尿酸盐析出形成结晶,贴附于血管壁,损伤血管内皮细胞,诱发动脉粥样硬化;尿酸通过阴离子载体进入血管平滑肌细胞,激活相关蛋白激酶,促进平滑肌细胞增殖,形成动脉硬化。高血压病程越长,对血管内皮细胞的损伤越严重,越容易引起动脉粥样硬化,造成脉压差增大,这与血尿酸与高血压病程及脉压差间呈正相关相吻合。

综上所述,动态监测血尿酸可以为进一步了解和预测高血压病情提供帮助,可以作为高血压病患者的常规检查项目,便于制定早期干预方案,为高血压治疗提供新思路,同时为心脑血管病的预防和病后观察提供新的参数。在高血压病治疗中,要采取综合施治的方法,注意饮食结构和生活方式的调整,加强体育锻炼,减轻体质量,控制血尿酸,减少导致高血压发病的危险因素。

[1] 周英.高尿酸血症与高血压的关系初探[J].广西医学,2005,27(3): 353-354.

[2] 刘梅颜,胡大一.高尿酸血症与高纤维蛋白原血症对冠状动脉风险的联合评估价值探讨[J].中华医学杂志,2006,86(10):678-680.

[3] 杨明功,章秋,郭延云.老年高尿酸血症与糖尿病[J].实用老年病学,2006,5(1):8-10.

[4] 徐春燕,薛元明.高尿酸血症患者血清炎性因子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J].临床心血管病杂志,2010,26(3):209-211.

R544.1;R446

B

1671-8194(2014)27-0113-02

猜你喜欢

高尿酸血尿酸高血压病
高尿酸患者用药多讲究
血尿酸高了怎么办?
高尿酸血症的治疗
SGLT2抑制剂对血尿酸影响的研究进展
芹菜素-钐配合物的合成及其抗小鼠高尿酸血症研究
老年2型糖尿病病人血尿酸与骨密度的相关性分析
不同程度神经功能缺损的脑梗死患者血尿酸与预后的相关性研究
我国高血压病的空间分布研究
针对性护理干预对无症状高尿酸血症人群的影响
高血压病中医规范化管理模式思考